燃烧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047937 阅读:1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15 12: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燃烧器,包括:总风管、一次风管和二次风管,一次风管和二次风管均与总风管相连,其特征在于,总风管与燃烧器的主通道相通,且与主通道并列设置,用于提供燃料燃烧所需的全部风量,一次风管为总风管的一个分支,连通主通道与总风管,用于防止主通道积灰和降低燃烧过程中喷嘴的温度,二次风管为总风管的另一分支,包括:内风管,内风管为二次风管的一个分支,用于为燃料的初步燃烧提供部分风量;外风管,外风管为二次风管的另一分支,用于为燃料的完全燃烧提供剩余风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提供的燃烧器,通过优化燃烧器的结构,降低了燃料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的生成量。(*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燃料燃烧
,特别涉及一种燃烧器
技术介绍
燃烧器是将燃料和空气按照所要求的浓度、速度、湍流度和混合方式送入炉膛,并使燃料能够在炉膛内稳定着火与燃烧的装置,同时燃烧器是工业燃油锅炉、燃气锅炉上面的重要设备,还广泛应用于金属热处理、烘熔、烤漆、干燥、焚烧、溴化锂制冷机组等行业,它保证着燃料的稳定着火燃烧和燃料的完全燃烧等过程。在水泥、冶金等行业中,自身生产对燃烧器能够提供的燃烧温度的要求较高,在高温条件下燃料燃烧的过程会生成氮氧化物,当工业生产中生成的废气被排放到大气中时,废气中含有的氮氧化物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在实际的工业生产中,氮氧化物的生成除了与烟气中的氧气浓度和烟气在高温环境中的停留时间等方面相关以外,氮氧化物的生成与燃料的燃烧温度也是密切相关的,一般火焰的温度越高,氮氧化物的生成就越多。综上所述,如何优化燃烧器的结构,能够合理调整风煤比,同时在保证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下具有相对较低的燃烧温度,从而降低燃料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的生成量,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燃烧器,能够通过优化燃烧器的结构,降低燃料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的生成量。·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燃烧器,包括:总风管、一次风管和二次风管,所述一次风管和所述二次风管均与所述总风管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总风管与燃烧器的主通道相通,且与所述主通道并列设置,用于提供燃料燃烧所需的全部风量,所述一次风管为所述总风管的一个分支,连通所述主通道与所述总风管,用于防止所述主通道积灰和降低燃烧过程中喷嘴的温度,所述二次风管为所述总风管的另一分支,包括:内风管,所述内风管为所述二次风管的一个分支,用于为燃料的初步燃烧提供部分风量;外风管,所述外风管为所述二次风管的另一分支,用于为燃料的完全燃烧提供剩余风量。优选的,在上述燃烧器中,所述内风管,靠近所述一次风管垂直的设置于所述主通道上,连通所述主通道与所述总风管;所述外风管,设置于靠近火焰的位置,连通所述主通道与所述总风管,且所述内风管与所述主通道的连接结构为切向涡壳结构。优选的,在上述燃烧器中,所述一次风管上设置有第一阀门;所述内风管上设置有第二阀门;所述外风管上设置有第三阀门。优选的,在上述燃烧器中,所述第一阀门、第二阀门和第三阀门均为蝶阀。优选的,在上述燃烧器中,所述主通道的出口处设置有沿所述主通道的出气方向呈V字形排列的六个旋流导向叶片。优选的,在上述燃烧器中,所述主通道的出口端设置有火焰稳燃器,且所述火焰稳燃器设置于所述旋流导向叶片靠近所述主通道出口端的一侧。优选的,在上述燃烧器中,所述火焰稳燃器为齿环稳燃器。相对上述
技术介绍
,本技术所提供的燃烧器,将由总风管所输送的能够使燃料完全燃烧的全部风量通过一次风管和二次风管分次输送,通过二次风管的内风管和外风管控制了燃料燃烧过程中的风煤比,降低了燃料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的生成量。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的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核心是提供一种燃烧器,能够通过优化燃烧器的结构,降低燃料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的生成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结合图1,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的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燃烧器,包括:总风管1、一次风管2和二次风管。其中,总风管I为燃料燃烧的主送风道,与燃烧器的主通道4相通,且与主通道4并列设置,用于提供燃料燃烧所需的全部风量,一次风管2为总风管I的一个分支,连通主通道4与总风管1,用于防止主通道4积灰和降低燃烧过程中喷嘴的温度。二次风管为总风管I的另一分支,包括:内风管31和外风管32。内风管31为二次风管的一个分支,用于为燃料的初步燃烧提供部分风量;外风管32为二次风管的另一分支,用于为燃料的完全燃烧提供剩余风量。总风管所输送的的风,通过一次风管2和二次风管,形成分支,且首先通过一次风管2将部分风量传输到燃烧器的主通道4,然后通过二次风管的内风管31和外风管32将燃料燃烧所需风量分次输送,控制燃烧过程的风煤比。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燃烧器,将由总风管所输送的能够使燃料完全燃烧的全部风量通过一次风管2和二次风管分次输送,通过二次风管的内风管31和外风管32控制了燃料燃烧过程中的风煤比,内风管31将燃料完全燃烧所需的理论风量的70%-80%左右送入燃烧器,使燃料在缺氧富燃的条件下进行初步燃烧,燃烧生成的还原性物质较多,能将已生成的氮氧化物分解,同时,由于进风量相对燃料燃烧所需的全部理论风量较少,因此降低了燃料的燃烧温度,进一步降低了燃烧性氮氧化物的生成,经过初步燃烧后燃料减少,夕卜风管32风量的输送使得剩余燃料燃尽,此阶段的燃烧中氧气过量,但是由于燃料减少,使得燃烧温度降低,生成的氮氧化物相对较少。本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中,燃烧器的二次风管包括:内风管31和外风管32。内风管31,靠近一次风管2垂直的设置于主通道4上,连通主通道4与总风管1,为燃料的燃烧提供中心直流一次风,其中,主通道4采用较大横截面积的管道,相对减缓中心直流一次风的风速,同时相对增加了一次风射流的周界长度,从而增加了煤粉气流与高温烟气的接触面积,增强了煤粉着火的稳定性。外风管32,设置于靠近火焰的位置,连通主通道4与总风管1,且外风管32与主通道4的连接结构为切向涡壳结构,保证了燃烧器出口断面的空气的均匀分布,同时进一步优化了燃烧应具备的涡流强度。外风管32将完全燃烧的剩余风量传输到燃烧器的主通道4中,相对内风管31的输送具有一定的时间延迟,推后了燃料燃烧过程,在保证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下与现有技术相比降低了火焰温度,从而降低了燃料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的生成量。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燃烧器,内风管31和外风管32将二次风分为内外两股,中心直流一次风采用直流射流,在燃烧器出口处形成富燃着火区,外风管32风量的输送,可使燃烧过程推后,与原始燃烧器相比降低了火焰温度,在距喷口 1.2m处的火焰温度由1600°C降至1400°C,可以有效抑制热力型氮氧化物的生成。为了进一步优化技术方案,本技术一具体实施例中,燃烧器的一次风管2上设置有第一阀门51,内风管31上设置有第二阀门52,外风管32上设置有第三阀门53。优选的,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燃烧器中,第一阀门51、第二阀门52和第三阀门53均为蝶阀。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燃烧器,通过第一阀门51可以控制一次风管2的进风量,通过第二阀门52和第三阀门53可以调节内风管31和外风管32的风量比,当内外风量达到最佳配比时,能够降低氮氧化物的生成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燃烧器,包括:总风管(1)、一次风管(2)和二次风管,所述一次风管(2)和所述二次风管均与所述总风管(1)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总风管(1)与燃烧器的主通道(4)相通,且与所述主通道(4)并列设置,用于提供燃料燃烧所需的全部风量,?所述一次风管(2)为所述总风管(1)的一个分支,连通所述主通道(4)与所述总风管(1),用于防止所述主通道(4)积灰和降低燃烧过程中喷嘴的温度,?所述二次风管为所述总风管(1)的另一分支,包括:?内风管(31),所述内风管(31)为所述二次风管的一个分支,用于为燃料的初步燃烧提供部分风量;?外风管(32),所述外风管(32)为所述二次风管的另一分支,用于为燃料的完全燃烧提供剩余风量。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松青穆春艳吴秀珍
申请(专利权)人:株洲新时代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