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帐篷架的顶部结构,包括一枢接座及枢接于枢接座的各枢接槽上的复数个帐篷支杆;其中各帐篷支杆是分别套置一弹簧后利用帐篷支杆的端部枢接于上述枢接座的枢接槽中,各弹簧一端是顶靠于枢接槽之外,另一端限位于帐篷支杆上,且各枢接槽与帐篷支杆的枢接孔距枢接槽外端的距离小于枢接孔距枢接槽下端的距离。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各帐篷支杆的枢接端配合有弹簧,利用帐篷支杆与枢接座枢接槽外端与下端距离的变化,令弹簧具有被压缩及释放的变化,实现弹簧蓄能完成帐篷支架自动展开的功能。可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且无需增加帐篷架收合体积的功效。(*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帐篷架,特别是指一种可以实现帐篷快速展开的帐篷架的顶部结构。
技术介绍
由复数个杆件构成帐篷架支撑篷布而构成的帐篷,通常在展收帐篷时,都需人为的将帐篷架撑开及收合,为提高帐篷展开的便利性,出现了自动展开的帐篷架,其主要是在帐篷架的顶部枢接座的下方或上方配合一弹性装置而带动位于枢接座下方的活动座实现上下移动,而活动座再对应帐篷架的杆件而枢接副支撑杆,各副支撑杆的另一端是与各杆件枢接,在活动座相对枢接座上下移动的同时利用此副支撑杆带动各杆件的展开与收合,其形式类似于雨伞的伞骨。但此该结构却存在如下缺点:1、由于枢接座上需配合一活动座,则必须设置有导柱,同时需要对应各杆件的数量而专配副支撑杆,因此部件繁琐,制作成本相对较高。2、各副支撑杆的设置导致帐篷支架在收合后,各杆件靠合的紧凑度受限,因此必然存在收合体积增加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实现帐篷架的自动展开,同时结构简单,无需增加帐篷架收合体积 的帐篷架的顶部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解决方案是:一种帐篷架的顶部结构,其包括一枢接座及枢接于枢接座的各枢接槽上的复数个帐篷支杆;其中:各帐篷支杆是分别套置一弹簧后利用帐篷支杆的端部枢接于上述枢接座的枢接槽中,各弹簧一端是顶靠于枢接槽之外,另一端限位于帐篷支杆上,且各枢接槽与帐篷支杆的枢接孔距枢接槽外端的距离小于枢接孔距枢接槽下端的距离。所述枢接座各枢接槽两耳片的下部是形成弧形面,并且两耳片上枢接孔距耳片外端的距离小于枢接孔距耳片下端的距离。所述各帐篷支杆是分别套置一弹簧并穿置于套筒后利用帐篷支杆的端部枢接于枢接座的枢接槽中,各套筒的一端是顶靠于枢接槽之外。所述套筒的外径是大于枢接槽的宽度,并且其前端形成缩颈以供弹簧的一端顶靠,而缩颈的内径是大于帐篷支杆的外径。所述弹簧是套置于套筒中,其一端是顶靠在套筒的缩颈处,另一端是固定在帐篷支杆上。所述弹簧另一端是顶持于固定在帐篷支杆上的一套座处,该套座的外径小于套筒的内径。所述弹簧的另一端通过销钉与帐篷支杆配合。采用上述方案后,本技术通过在各帐篷支杆的枢接端配合有弹簧,利用帐篷支杆与枢接座枢接槽外端与下端距离的变化,令弹簧具有被压缩及释放的变化,实现弹簧蓄能完成帐篷支架自动展开的功能。可见,本技术具有结构简单,且无需增加帐篷架收合体积的功效。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2A是本技术的组合外观图(展开状态);图2B是本技术的组合剖视图(展开状态)图3A是本技术实施收合动作外观图;图3B是本技术实施收合动作剖视图;图4A是本技术的收合状态外观图;图4B是本技术的收合状态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至图4B所示,本技术揭示了一种帐篷架的顶部结构,其包括一枢接座1,至少三个帐篷支杆2,以处以四支帐篷支杆2为例进行说明;该枢接座I上对应各帐篷支杆2形成有枢接槽11 ;各帐篷支杆2是分别套置一弹簧3并穿置于一套筒4后利用帐篷支杆2的端部枢接于上述枢接座I的枢接槽11中。所述枢接座I各枢接槽11两耳片12的下部是形成弧形面,并且两耳片12上枢接孔121距耳片12外端的距离小于枢接孔121距耳片12下端的距离。所述套筒4的外径是大于上述枢接槽11的宽度,并且其前端形成缩颈41以供弹簧3的一端顶靠,而缩颈41的内径是大于帐篷支杆2的外径。所述弹簧3是套置于套筒4中,其一端是顶靠在套筒4的缩颈41处,另一端是顶持于固定在帐篷支杆2上的一套座5处。所述套座5的外径小于上述套筒4的内径。当然,此弹簧3的另一端可通过其它结构而与帐篷支杆2配合,如销钉。如图2A、2B所示,当帐篷支架处于展开状态时,此时的各弹簧3是处于常态,而各帐篷支杆2是与枢接座I近在一个水平面上。如图3A、3B所示,当欲收合帐篷支架时,只需向下施力各帐篷支杆2,帐篷支杆2便带动套筒4沿帐篷支杆2与枢接座I的各枢接点而向下转动,因枢接槽11两耳片12的下部弧形面的设置令套筒4可以沿其顺利动作,由于两耳片12上枢接孔121距耳片12外端的距离小于枢接孔121距耳片12下端的距离,所以在套筒4向下转动的同时,其会压缩弹簧3而相对帐篷支杆2向下窜动,如图4A、4B所示,待帐篷支架完全收合后,给予帐篷支架一个收拢的外力便完成了帐篷的收合动作,此时各弹簧3是处于压缩蓄能状态,以亟待帐篷支架的下一次的自动展开。反之,需要展开帐篷时,只需松释对帐篷支架的收拢力,则各弹簧3便释放弹性能而带动各帐篷支杆2向上转动实现帐篷支架的自动展开,如图2A所示。上述实施例中的套筒4可无需设置,令弹簧3的一端直接顶靠在枢接座I枢接槽11之外,亦可实现上述功能。综上所述,本技术通过在各帐篷支杆2的枢接端配合有弹簧3,利用帐篷支杆2与枢接座I枢接槽11外端与下端距离的变化,令弹簧3具有被压缩及释放的变化,实现弹簧3蓄能完成帐篷支架自动展开的功能。可见,本技术具有结构简单,且无需增加帐篷架收合体积的功效。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而已,故不能以此限定本技术实施的范围,即依本技术申请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技术专利涵盖的范 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帐篷架的顶部结构,其包括一枢接座及枢接于枢接座的各枢接槽上的复数个帐篷支杆;其特征在于:各帐篷支杆是分别套置一弹簧后利用帐篷支杆的端部枢接于上述枢接座的枢接槽中,各弹簧一端是顶靠于枢接槽之外,另一端限位于帐篷支杆上,且各枢接槽与帐篷支杆的枢接孔距枢接槽外端的距离小于枢接孔距枢接槽下端的距离。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帐篷架的顶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枢接座各枢接槽两耳片的下部是形成弧形面,并且两耳片上枢接孔距耳片外端的距离小于枢接孔距耳片下端的距离。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帐篷架的顶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帐篷支杆是分别套置一弹簧并穿置于套筒后利用帐篷支杆的端部枢接于枢接座的枢接槽中,各套筒的一端是顶靠于枢接槽之外。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帐篷架的顶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的外径是大于枢接槽的宽度,并且其前端形成缩颈以供弹簧的一端顶靠,而缩颈的内径是大于帐篷支杆的外径。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帐篷架的顶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是套置于套筒中,其一端是顶靠在套筒的缩颈处,另一端是固定在帐篷支杆上。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帐篷架的顶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另一端是顶持于固定在帐篷支杆上的一套座处,该套座的外径小于套筒的内径。7.如权 利要求1所述的帐篷架的顶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的另一端通过销钉与帐篷支杆配合。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帐篷架的顶部结构,包括一枢接座及枢接于枢接座的各枢接槽上的复数个帐篷支杆;其中各帐篷支杆是分别套置一弹簧后利用帐篷支杆的端部枢接于上述枢接座的枢接槽中,各弹簧一端是顶靠于枢接槽之外,另一端限位于帐篷支杆上,且各枢接槽与帐篷支杆的枢接孔距枢接槽外端的距离小于枢接孔距枢接槽下端的距离。本技术通过在各帐篷支杆的枢接端配合有弹簧,利用帐篷支杆与枢接座枢接槽外端与下端距离的变化,令弹簧具有被压缩及释放的变化,实现弹簧蓄能完成帐篷支架自动展开的功能。可见,本技术具有结构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帐篷架的顶部结构,其包括一枢接座及枢接于枢接座的各枢接槽上的复数个帐篷支杆;其特征在于:各帐篷支杆是分别套置一弹簧后利用帐篷支杆的端部枢接于上述枢接座的枢接槽中,各弹簧一端是顶靠于枢接槽之外,另一端限位于帐篷支杆上,且各枢接槽与帐篷支杆的枢接孔距枢接槽外端的距离小于枢接孔距枢接槽下端的距离。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棋镐,
申请(专利权)人:客贝利厦门休闲用品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