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履带式车辆的车体框架。使构成惰轮托架(17)的内侧板(18)的内上板(18B)从惰轮(6)侧朝向内侧板(18)的立起板(18A)向斜下方倾斜,使外侧板(19)的外上板(19B)从惰轮(6)侧朝向外侧板(19)的立起板(19A)向斜下方倾斜。由此,能够将内侧板(18)与外侧板(19)形成为以惰轮(6)为中心在左、右方向对称。其结果,能够使固定在连接凸缘(16)上的内侧板(18)的截面强度与外侧板(19)的截面强度均匀化,能够提高惰轮托架(17)的耐久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例如液压挖掘机、液压起重机等具备履带(履带)的履带式车辆的车体框架。
技术介绍
一般地,作为履带式车辆的代表例的液压挖掘机大致包括:具备履带的可自行的下部行驶体;能够回转地搭载在该下部行驶体上上的上部回转体;以及可仰俯运动地设置在该上部回转体上的作业装置。并且,液压挖掘机能够在作业现场等的不平整地带稳定地行驶,并利用作业装置进行土砂的挖掘作业等。该场合,液压挖掘机的下部行驶体通常包括:在中心框架的左、右两侧具有向前、后方向延伸的侧框架的车体框架;设置在侧框架的前、后方向的一侧的惰轮;设置在侧框架的前、后方向的另一侧的驱动轮;以及以卷绕在这些惰轮与驱动轮之间的方式设置的履带。在此,侧框架包括:位于前、后方向的中央部的侧框架主体;经由连接凸缘设置在该侧框架主体的前、后方向的一侧,且安装有惰轮的惰轮托架;经由另一连接凸缘设置在侧框架主体的前、后方向的另一侧,且安装有驱动轮的驱动轮托架。该场合,侧框架主体以下端侧开口的倒U字型的截面形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该侧框架主体包括:安装在中心框架的脚部上的内面板;在左右方向与该内面板相对的外面板;以及连结内面板与外面板的上端部间的上面板。另一方面,惰轮托架通常包括:隔着惰轮配置在中心框架侧,且在上端侧设有向惰轮折弯的内上板的内侧板;以及隔着惰轮配置在与中心框架相反侧,且在上端侧设有向惰轮折弯的外上板的外侧板。另一方面,在惰轮托架的内侧板与外侧板之间设有以能够在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撑逆U字状的支架的支架导向件,该逆U字状的支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惰轮。再有,在支撑惰轮的支架与侧框架主体之间通常设有用于调整履带的张力的张力调整装置。该张力调整装置在履带由于路面的起伏等而变形了时,与构成张力调整装置的螺旋弹簧的伸缩相应地使支架沿惰轮托架的支架导向件在前、后方向移动。由此,成为被支架支撑的惰轮与驱动轮之间的距离与履带的变形相应地适当变化,能够调整履带的张力的结构(专利文献I)。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 - 4857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在液压挖掘机在不平整地带或泥泞地带行驶时,由于泥土等通过履带而跳起,需要防止该泥土等附着在侧框架主体及惰轮托架上并堆积。对此,在现有技术的液压挖掘机中已知有如下结构,S卩、通过使构成侧框架主体的上面板从内面板朝向外面板向斜下方倾斜,能够使下落到该上面板上的泥土等沿倾斜向外面板侧排出。另一方面,关于惰轮托架,例如通过使外侧板的高度尺寸比内侧板的高度尺寸小,使内侧板的内上板和外侧板的外上板分别从内侧板朝向外侧板向斜下方倾斜。由此,能够落下在惰轮托架上的泥土等沿内上板和外上板的倾斜向外侧板侧排出。然而,在为了提高惰轮托架的清扫性而将构成惰轮托架的外侧板的高度尺寸形成为比内侧板的高度尺寸小的情况下,与使用焊接等方法接合在连接凸缘上的内侧板的强度(截面强度)相比较,外侧板的强度下降。这样,在用于支撑安装有惰轮的支架的内侧板的强度与外侧板的强度变得不均匀的情况下,例如存在如下问题:液压挖掘机通过在左、右方向上进行回转行驶(拐弯行驶),导致强度低的外侧板产生扭曲,其结果,导致惰轮托架的耐久性降低。本技术是鉴于上述的现有技术的问题而提出的技术方案,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保持惰轮托架的清扫性的同时能够使内侧板与外侧板的强度均匀化,并能够提高惰轮托架的耐久性的履带式车辆的车体框架。(I).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技术适用于如下履带式车辆的车体框架,其包括:中心框架;以及经由左、右的脚部安装在该中心框架上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侧框架,上述侧框架包括:位于前、后方向的中央部的侧框架主体;经由连接凸缘设置在该侧框架主体的前、后方向的一侧且安装有惰轮的惰轮托架;以及经由另一连接凸缘设置在上述侧框架主体的前、后方向的另一侧且安装有驱动轮的驱动轮托架,上述惰轮托架固定在上述连接凸缘的前面,上述侧框架主体固定在上述连接凸缘的后面,上述侧框架主体包括:安装在上述脚部上的内面板;在左、右方向与该内面板相面对的外面板;以及形成与构成设在上述中心框架上的脚部的上板的 上表面几乎没有台阶的连续的倾斜面,并连结上述内面板与外面板的上端部间,且从上述内面板朝向外面板向斜下方倾斜的上面板,上述惰轮托架包括:隔着上述惰轮配置在上述中心框架侧且在上端侧设有内上板的内侧板;以及隔着上述惰轮配置在与上述中心框架相反侧,且在上端侧设有外上板的外侧板。并且,本技术的特征在于,上述内侧板的内上板形成从上述惰轮朝向上述内侧板向斜下方倾斜的倾斜面,上述外侧板的外上板形成从上述惰轮朝向上述外侧板向斜下方倾斜的倾斜面,上述惰轮托架的内侧板与外侧板形成为隔着上述惰轮在左、右方向上对称,在上述侧框架主体的外面板与上面板相交的拐角部、和上述惰轮托架的外侧板与外上板相交的拐角部之间形成上、下方向的台阶部,该上、下方向的台阶部具有比分别连接上述侧框架主体和惰轮托架的上述连接凸缘的板厚尺寸大的尺寸,以减小通过从上述拐角部作用于上述连接凸缘的负荷而产生的剪切应力。通过这样构成,能够使设置在惰轮托架的内侧板上的内上板从惰轮朝向内侧板向斜下方倾斜,使设置在外侧板上的外上板从惰轮朝向外侧板向斜下方倾斜。因此,不需要相对于内侧板而使外侧板的高度尺寸变小,能够将内侧板和外侧板的高度尺寸设定为大致相等。其结果,能够将使用焊接等方法接合在连接凸缘上的内侧板的强度(截面强度)与外侧板的强度(截面强度)均匀化。由此,在履带式车辆回转行驶时等,能够抑制构成惰轮托架的内侧板和外侧板中的一方的侧板发生扭曲,提高惰轮托架的耐久性,因此能够提高履带式车辆的信赖性。再有,设置在内侧板上的内上板和设置在外侧板上的外上板以惰轮的位置为中心向左、右两侧倾斜,因此能够将通过履带跳起的泥土等沿内上板及外上板的倾斜面顺滑地排出,能够确保惰轮托架的良好的清扫性。再有,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将使用焊接等方法接合在连接凸缘上的内侧板的强度与外侧板的强度均匀化,能够可靠地抑制在构成惰轮托架的内侧板和外侧板中的一方的侧板发生扭曲。另外,通过这样构成,卷绕在惰轮和驱动轮上的履带因路面的起伏等而变形,由此从侧框架主体和惰轮托架对连接凸缘作用相互反向的负荷(剪切负荷)。该情况下,能够使从侧框架主体的外面板与上面板相交的拐角部作用于连接凸缘上的负荷的作用点、和从惰轮托架的外侧板与外上板相交的拐角部作用于连接凸缘上的负荷的作用点的间隔变大。其结果,能够减小作用于连接凸缘上的剪切应力,能够提高连接凸缘的耐久性。(2).根据(I)项的情况下,根据本技术,上述侧框架主体的外面板与上面板相交的拐角部、和上述惰轮托架的外侧板与外上板相交的拐角部之间所形成的台阶部设定为上述连接凸缘的板厚尺寸的2倍以上且5倍以下的尺寸。通过这样构成,能够进一步减小作用于连接凸缘上的剪切应力,能够进一步提高连接凸缘的耐久性。(3).根据本技术,上述惰轮托架的内上板和外上板做成由在与上述连接凸缘邻接的位置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上连结板连结的结构,上述上连结板做成从左、右方向的中央部朝向上述惰轮托架的内侧板和外侧板以在左、右方向对称的方式倾斜为山形的结构。通过这样构成,能够提高惰轮托架整体的强度。另一方面,落到上连结板上的泥土等沿该上连结板的山形的倾斜向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生井喜雄,田边慎一,
申请(专利权)人:日立建机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