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的车身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036982 阅读:1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15 03:35
配置在左右的下纵梁(11)及蓄电池支承架(16)的下方的底面板(17)具有向上方鼓起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央通道(17a),由于蓄电池支承架(16)的主体部(16a)和底面板(17)经由连结托架(39、41)而连接,所以能够通过底面板(17)来加强蓄电池支承架(16)以防止蓄电池支承架(16)因侧面碰撞的碰撞载荷而弧状地挠曲并折弯,并且即使使蓄电池支承架(16)形成为直线状也能够避免与中央通道(17a)的干涉,因此能够在输入了侧面碰撞的碰撞载荷时使蓄电池支承架(16)可靠地压弯来提高碰撞能量的吸收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通过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而将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下纵梁之间连接起来的汽车的车身构造
技术介绍
根据下述专利文献I,公知有如下电动汽车的车身构造,通过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前侧的中下横梁(middle floor cross member)及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后侧的后下横梁而将汽车的左右的后车架的前端之间及前后方向中间部之间连接起来,从而构成为四边框状,且在其内部搭载有蓄电池。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20135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但是,上述现有的车身构造的中下横梁及后下横梁配置在比底面板的中央通道的后端更靠后方的位置,但在根据对蓄电池的搭载位置的要求而需要将构成蓄电池支承架的横梁配置在中央通道的上方的情况下,为了避免与中央通道的干涉而需要使蓄电池支承架弯曲。但是,若使蓄电池支承架弯曲,则在侧面碰撞的碰撞载荷输入至下纵梁时蓄电池支承架容易折弯,因此,存在难以使蓄电池支承架压弯来有效地吸收碰撞能量的可能性。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研发的,目的在于避免将左右的下纵梁之间连接起来的蓄电池支承架与底面板的中央通道发生干涉,并且在侧面碰撞时蓄电池支承架能够充分发挥能量吸收效果。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第I方案为,一种汽车的车身构造,通过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蓄电池支承架将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下纵梁之间连接起来,并将配置在上述左右的下纵梁之间的蓄电池支承在上述蓄电池支承架上,上述蓄电池支承架具有高强度钢板的主体部,配置在上述左右的下纵梁及上述蓄电池支承架的下方的底面板具有向上方鼓起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央通道,上述主体部和上述底面板经由连结托架而连接。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第2方案为,在第I方案的结构基础上,上述蓄电池支承架与上述左右的下纵梁的上壁及车宽方向内侧壁连接。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第3方案为,在第I或第2方案的结构基础上,用于通过螺栓将上述蓄电池支承架紧固在上述左右的下纵梁上的螺栓孔为在车宽方向上较长的长孔。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第4方案为,在第I 第3方案中任一项的结构基础上,在上述主体部的下表面设有用于避免与上述中央通道的干涉的切缺部。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第5方案为,在第I 第4方案中任一项的结构基础上,上述蓄电池支承架具有在上述主 体部的车宽方向外侧连续设置并与上述左右的下纵梁连接的左右的脆弱部,上述左右的脆弱部由比上述主体部脆弱的普通钢板构成。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第6方案为,在第5方案的结构基础上,上述主体部将第1、第2部件两片重叠地焊接而使上述主体部构成为中空闭合截面地构成,并且上述脆弱部使将第3、第4部件两片重叠地焊接而使上述脆弱部构成为中空闭合截面地构成,在上述主体部与上述脆弱部的结合部处,使上述第1、第2部件的车宽方向外端的位置及上述第3、第4部件的车宽方向内端的位置在车宽方向上相互错开,从而使其重合片数为三片以下而焊接。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第7方案为,在第I方案的结构基础上,在比上述蓄电池支承架更靠后方或前方处,通过沿车宽方向直线状地延伸的横梁将上述左右的下纵梁之间连接起来,在由上述左右的下纵梁、上述横梁及上述蓄电池支承架包围而成的空间中配置蓄电池。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第8方案为,在第7方案的结构基础上,在上述蓄电池支承架上设有比该蓄电池支承架脆弱的支承托架,将上述蓄电池支承在上述支承托架上。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第9方案为,在第7或第8方案的结构基础上,上述横梁的除与上述左右的下纵梁连接的两端部以外的中间部被加强板加强。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第10方案为,在第7 第9方案中任一项的结构基础上,上述蓄电池支承架与上述左右的下纵梁的上壁及车宽方向内侧壁连接。另外 ,本专利技术的第11方案为,在第7 第10方案中任一项的结构基础上,用于通过螺栓将上述蓄电池支承架紧固在上述左右的下纵梁上的螺栓孔为在车宽方向上较长的长孔。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第12方案为,在第7 第11方案中任一项的结构基础上,在上述蓄电池支承架中,与上述左右的下纵梁连接的脆弱部由普通钢板构成,被上述左右的脆弱部夹持的主体部由热模锻成型而得到的钢板构成。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第13方案为,在第7 第12方案中任一项的结构基础上,在上述主体部的下表面设有用于避免与上述中央通道的干涉的切缺部。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第14方案为,在第12或第13方案的结构基础上,将沿前后分割的第1、第2部件两片重叠地焊接而使上述主体部构成为中空闭合截面,并且将沿前后分割的第3、第4部件两片重叠地焊接而使上述脆弱部构成为中空闭合截面,在上述主体部与上述脆弱部的结合部处,使上述第1、第2部件的车宽方向外端的位置及上述第3、第4部件的车宽方向内端的位置在车宽方向上相互错开,从而使其重合片数为三片以下而焊接。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I方案,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蓄电池支承架的两端与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下纵梁连接,配置在左右的下纵梁之间的蓄电池支承在蓄电池支承架上。由于蓄电池支承架具有高强度钢板的主体部,所以能够通过蓄电池支承架来支承侧面碰撞的碰撞载荷以保护蓄电池。另外,由于配置在左右的下纵梁及蓄电池支承架的下方的底面板具有向上方鼓起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央通道,且主体部和底面板经由连结托架而连接,所以能够通过底面板来加强蓄电池支承架以防止蓄电池支承架因侧面碰撞的碰撞载荷而弧状地挠曲并折弯,而且即使使蓄电池支承架形成为直线状也能够避免与中央通道的干涉,因此能够在输入了侧面碰撞的碰撞载荷时使蓄电池支承架可靠地压弯来提高碰撞能量的吸收性能。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2方案,由于使蓄电池支承架与左右的下纵梁的上壁及车宽方向内侧壁连接,所以通过提高蓄电池支承架与下纵梁的连接部的强度,能够防止在侧面碰撞时蓄电池支承架相对于左右的下纵梁发生折弯,从而能够将碰撞载荷有效地传递至蓄电池支承架来增加能量吸收量。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3方案,由于用于通过螺栓将蓄电池支承架紧固在左右的下纵梁上的螺栓孔为在车宽方向上较长的长孔,所以能够通过长孔来吸收蓄电池支承架的尺寸误差。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4方案,由于在蓄电池支承架的主体部的下表面设有用于避免与底面板的中央通道的干涉的切缺部,所以能够将蓄电池支承架配置成直线状来确保强度,并且能够容易避免蓄电池支承架与中央通道发生干涉。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5方案,由于在蓄电池支承架中,与左右的下纵梁连接的脆弱部由普通钢板构成,被左右的脆弱部夹持的主体部由高强度钢板构成,所以能够使脆弱部的强度小于主体部的强度。由此,在侧面碰撞时保护主体部并使脆弱部压弯来吸收碰撞能量,从而能够有效地保护蓄电池。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6方案,将第1、第2部件两片重叠地焊接而使蓄电池支承架的主体部构成为中空闭合截面,将第3、第4部件两片重叠地焊接而使蓄电池支承架的脆弱部构成为中空闭合截面。在主体部与脆弱部的结合部处,使第1、第2部件的车宽方向外端的位置及第3、第4部件的车宽方向内端的位置在车宽方向上相互错开,从而使其重合片数为三片以下而焊接,因此,能够避免重合片数为四片以上而难以焊接的情况,并且能够通过上述结合部来牢固地焊接第I 第4部件。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7方案,在比蓄电池支承架更靠后方或前方处,通过沿车宽方向直线状地延伸的横梁将左右的下纵梁之间连接起来,在由左右的下纵梁、横梁及蓄电池支承架包围而成的四边框状的空间中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今村壮吾平木崇史吉永圭太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