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电用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035234 阅读:1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15 02: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供电用连接器。该供电用连接器能够谋求减少部件件数并提高装配性,实现低成本化。该供电用连接器(1)用于向驱动器所具有的马达供电,其中,该供电用连接器(1)包括:用于向马达(M1、M2)通电的两个马达通电用端子(3a、3b)、两个电容器用接触部(10、10)、向各电容器用接触部(10、10)通电的电容器(4),以及用于装配两个马达通电用端子(3a、3b)、两个电容器用接触部(10、10)和电容器(4)的壳体(2),马达通电用端子(3a、3b)具有伸出部(31)和用于向马达(M1、M2)通电的连接部(32),电容器用接触部(10、10)自伸出部突出设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向驱动器所具有的马达供电的供电用连接器
技术介绍
以往,例如在汽车的外后视镜中装备有用于调整其镜面角度的驱动器,在驱动器上搭载有作为驱动源的马达。在外后视镜、外后视镜的周边有时搭载有例如各种传感器、照相机等电子设备。在这种情况下,有时会由来自上述马达的噪音导致向上述传感器、照相机等传送的各种信号产生紊乱。在向马达的电源供给用电线与接地用电线之间设置作为噪声滤波器(noisefilter)的电容器,作为该噪声的除去对策。通常,在配置电容器的情况下,将电源供给用电线和接地用电线的包覆进行了中间剥离,在这两种电线之间锡焊有电容器。因此,有可能导致连接器大型化、或者电容器自锡焊部脱落。另外,由于也需要在剥离部分卷绕绝缘带等用于覆盖剥离部分的处理,因此作业工序较多,导致作业效率降低。另一方面,作为在搭载电容器时不需要锡焊等作业的构造的供电用连接器,存在例如专利文献I所述的构造。该供电用连接器包括:用于向马达通电的两个马达通电用端子、两个电容器用端子、向各电容器用端子通电的电容器、以及用于装配两个马达通电用端子、两个电容器用接触部和电容器的壳体。·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160573号公报在专利文献I中组装供电用连接器时,需要在壳体上装配两个马达通电用端子、两个电容器用接触部、和电容器。因此,存在部件件数较多,装配作业复杂并导致成本上升这样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即是鉴于上述这一点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谋求减少部件件数并提高装配性,并且能够实现低成本化的供电用连接器。为了解决该课题而创立的本专利技术是一种供电用连接器,其用于向驱动器所具有的马达供电,其特征在于,该供电用连接器包括:用于向上述马达通电的两个马达通电用端子、两个电容器用接触部、向上述各电容器用接触部通电的电容器、以及能够装配上述两个马达通电用端子、上述两个电容器用接触部和上述电容器的壳体,上述马达通电用端子具有伸出部和用于向上述马达通电的连接部,上述电容器用接触部自上述伸出部突出设置。采用本专利技术,由于能够在不必另外装配电容器用接触部的情况下,利用将各马达通电用端子装配于壳体这样的简单的操作向电容器通电,因此,能够谋求减少部件件数并提高装配性。由此,能够实现低成本化。本专利技术的特征还在于,在上述各马达通电用端子装配于上述壳体的状态下,一个上述电容器用接触部和另一个上述电容器用接触部在上述两个马达通电用端子相对于上述壳体进行装配的装配方向上空开间隔地配置,在上述两个电容器用接触部中夹持有上述电容器。采用本专利技术,仅通过例如在壳体上装配一个马达通电用端子,接着组装电容器,进而组装另一个马达通电用端子这样的从一个方向进行装配操作,就能够简单地将电容器夹持在两个电容器用接触部之间。因而,装配性优良,能够实现更进一步的低成本化。本专利技术的特征还在于,在上述各马达通电用端子装配于上述壳体的状态下,一个上述电容器用接触部和另一个上述电容器用接触部在同上述两个马达通电用端子相对于上述壳体进行装配的装配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空开间隔地配置,在上述两个电容器用接触部中夹持有上述电容器。采用本专利技术,通过例如在壳体上装配各马达通电用端子,接着将电容器以位于两个电容器用接触部之间的方式组装,能够将电容器夹持在两个电容器用接触部之间。因而,装配性优良,能够实现更进一步的低成本化。本专利技术的特征还在于,在上述各马达通电用端子装配于上述壳体的状态下,上述两个电容器用接触部呈以经过上述电容器的中心的基准线作为对称轴的线对称形状。采用本专利技术,能够利用例如同样的装置、工具在同样的工序中形成两个电容器用接触部,从而能够实现低成本化。另外,能够谋求加工部件的共用化,从而能够实现低成本化。另外,由于两个电容器用接触部呈以经过电容器的中心的基准线作为对称轴的线对称形状,因此,能够平衡较佳地保持电容器。因而,能够维持电容器用接触部良好地接触于电容器。本专利技术的特征还在于,上述两个`电容器用端子相对于上述壳体进行装配的装配方向与上述基准线平行,该供电用连接器包括辅助接触部,该辅助接触部在与突出设有上述电容器用接触部的一侧相同的一侧突出设置于上述伸出部、抵接于上述电容器的侧面。采用本专利技术,能够利用辅助接触部的抵接,阻止电容器脱离壳体中的规定位置。本专利技术的特征还在于,在上述各马达通电用端子装配于上述壳体的状态下,上述辅助接触部呈以经过上述电容器的中心的基准线作为对称轴的线对称形状。采用本专利技术,对于具有辅助接触部的结构,也能够利用例如同样的装置、工具在同样的工序中形成,从而能够实现低成本化。另外,由于辅助接触部呈以经过电容器的中心的基准线作为对称轴的线对称形状,因此,能够平衡较佳地保持(按压)电容器。采用本专利技术,能够得到一种能够谋求减少部件件数并提高装配性,并且能够实现低成本化的供电用连接器。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I实施方式的供电用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供电用连接器的结构和连接于供电用连接器的马达的分解立体图。图3的(a)是表示壳体的俯视图,图3的(b)是同样的壳体的主视图。图4是表示一个马达通电用端子的图,图4的(a)是立体图,图4的(b)是主视图,图4的(C)是俯视图,图4的(d)是左侧视图,图4的(e)是右侧视图。图5是表示另一个马达通电用端子的图,图5的(a)是立体图,图5的(b)是主视图,图5的(c)是俯视图,图5的(d)是左侧视图,图5的(e)是右侧视图。图6是表示马达通电用端子与电容器的连接状态的立体图。图7是供电用连接器的主视图。图8是图7中的A — A线剖面图。图9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2实施方式的供电用连接器的结构和连接于供电用连接器的马达的分解立体图。图10的(a)是表示壳体的俯视图,图10的(b)是同样的壳体的主视图。图11是表示一个马达通电用端子的图,图11的(a)是立体图,图11的(b)是主视图,图11的(C)是俯视图,图11的(d)是左侧视图,图11的(e)是右侧视图,图11的(f)是仰视图。图12是表示另一个马达通电用端子的图,图12的(a)是立体图,图12的(b)是主视图,图12的(c)是俯视图,图12的(d)是左侧视图,图12的(e)是右侧视图,图12的(f)是仰视图。图13是供电用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14是图13中的B — B线剖面图。图15是表示电容器用接触部、电容器和马达通电用端子的连接状态的立体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说明将本专利技术应用于向安装在汽车等的车体上的外后视镜的镜面角度调整机构(驱动器)的马达供电的实施方式。另外,在说明中称呼“前后、左右、上下”时,将图1、图2所示的方向作为基准。另外,“前后、左右、上下”并不一定与安装在车体上的外后视镜的“前后、左右、上下” 一致。第I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供电用连接器(以下称作“连接器”)I包括插入到壳体2内并固定的大致L字形的马达通电用端子3a 3d。马达通电用端子3a 3d并列设置在壳体2的规定位置。在马达通电用端子3a 3d的前端分别压接有用双点划线表示的电线38,该电线38连接于未图示的电源供给侧和接地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壳体2的两侧端部的马达通电用端子3b、3c连接于电力供给侧,位于壳体2的中央侧的马达通电用端子3a、3d连接于接地侧。在这些马达通电用端子3a 3d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供电用连接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供电用连接器,其用于向驱动器所具有的马达供电,其特征在于,该供电用连接器包括:用于向上述马达通电的两个马达通电用端子、两个电容器用接触部、向上述各电容器用接触部通电的电容器、以及用于装配上述两个马达通电用端子、上述两个电容器用接触部和上述电容器的壳体;上述马达通电用端子具有伸出部和用于向上述马达通电的连接部;上述电容器用接触部突出设置在上述伸出部上。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本宫正宏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村上开明堂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