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颗粒吸附材料吸油性能评价装置,包括竖直设置的吸附管柱,吸附管柱具有上端口和下端口,在上端口上设有具有进油口的顶盖,在下端口上设有具有出油口的底盖;挡油组板设于吸附管柱内,吸附管柱通过挡油组板分隔为上部的储油区和下部的吸附区,挡油组板由对称叠置且呈圆盘状的上挡板和下挡板构成,上挡板与下挡板设有相对位的导油孔,且上挡板与下挡板能绕其中心轴方向相对转动;集油容器,通过排油管与所述吸附管柱下端的底盖的出油口相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可测定瞬时吸油速率、不同时间吸油量和最终的饱和吸附量的颗粒吸附材料吸油性能评价装置,该评价装置可大幅度提高吸油参数测量精度,易于广泛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石油工业的油气田环境保护
,尤其是涉及一种颗粒吸附材料吸油性能评价装置。
技术介绍
由于油类污染对生态和环境破坏性极强,随着原油和各种油类产品的使用和运输已成为现代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年来因公海上的油船油罐泄漏、陆地油田井喷、输油管道腐蚀穿孔和第三方施工破坏等原因导致各种规模的溢油事件频发,给土壤、水体(地下水/地表水)、植物、海洋生物等生态环境带来严重污染,已引起公众极大的重视。为防止油品泄漏蔓延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在开发大量优良的吸油材料的同时,如何选择吸油性能好的材料应用到油品泄漏的应急处理中,材料吸油性评价方法的建立和评价装置的设计是关键。现有的吸油材料主要有三大类,即无机吸油材料,有机合成吸油材料和有机天然吸油材料。这些吸油材料通常是按使用环境、油品泄漏状况的不同而被加工成不同的形状,例如,水面溢油常用能浮于水面的片状吸油材料;输油管道穿孔漏油、储油罐泄漏常用颗粒吸油材料。颗粒吸油材料主要由天然矿物制作而成,它可广泛应用于油品泄漏处理中,其吸附性能高于吸油毡。颗粒吸油材料具有吸附量大、保油性好、吸油速度快、可再生性能好且成本低廉的特点。颗粒吸油材料吸油后其仍为固体,可收集后再生处理,是常备的溢油应急处理材料,广泛应用于可能产生溢油的各种场所。许多应急设施里都包括大量的吸油颗粒,并与其他相关应急设备组合成一套精巧的应急桶或应急盒,作为常备设施。如何选择吸油性能好的颗粒吸油材料,关 系到能否减小泄漏油品污染范围、降低环境风险的重要问题。因此,评价方法和评价装置对于选择吸油性能好的颗粒吸油材料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对吸附材料吸油性能评价主要靠估算和目测,其存在有误差大,主观经验性强,规范性差,不易推广使用等缺陷,特别是对于吸油材料的吸附速率的测定,尚未出现有相应测试评价装置。因此,急需研发一种可测定瞬时吸油速率和不同时间吸油量的颗粒吸附材料吸油性能评价装置,以满足选择出吸油性能较佳的颗粒吸油材料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测定瞬时吸油速率、不同时间吸油量和最终的饱和吸附量的颗粒吸附材料吸油性能评价装置,该评价装置可大幅度提高吸油参数测量精度,易于广泛推广使用。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颗粒吸附材料吸油性能评价装置,包括竖直设置的吸附管柱,所述吸附管柱具有上端口和下端口,在所述上端口上设有具有进油口的顶盖,在所述下端口上设有具有出油口的底盖;挡油组板,设于所述吸附管柱内,所述吸附管柱通过所述挡油组板分隔为上部的储油区和下部的吸附区,所述挡油组板由对称叠置且呈圆盘状的上挡板和下挡板构成,所述上挡板与所述下挡板设有相对位的导油孔,且所述上挡板与所述下挡板能绕其中心轴方向相对转动;集油容器,通过排油管与所述吸附管柱下端的底盖的出油口相连接。如上所述的颗粒吸附材料吸油性能评价装置,其中,在所述上挡板和所述下挡板上开设有中心孔,一控制杆由所述吸附管柱的上端口伸入所述吸附管柱内,并插接于所述中心孔内,所述控制杆驱动所述上挡板和所述下挡板两者之一绕其中心轴方向转动。如上所述的颗粒吸附材料吸油性能评价装置,其中,所述下挡板通过穿设于所述吸附管柱的管壁上的螺栓固定于所述吸附管柱的内壁上,所述上挡板能转动的设置在所述吸附管柱内,所述控制杆穿过所述上挡板的中心孔并与所述上挡板固定连接,所述控制杆的下端在所述下挡板的中心孔内转动。如上所述的颗粒吸附材料吸油性能评价装置,其中,所述控制杆的上端伸出所述吸附管柱,在所述控制杆的伸出端连接有驱动所述控制杆转动的手柄。如上所述的颗粒吸附材料吸油性能评价装置,其中,所述控制杆的下端延伸出所述下挡板,所述控制杆的延伸端与一螺母螺纹连接。如上所述的颗粒吸附材料吸油性能评价装置,其中,在所述上挡板和所述下挡板的表面分别沿周向均匀开设有多个所述导油孔。如上所述的颗粒吸附材料吸油性能评价装置,其中,所述颗粒吸附材料吸油性能评价装置还包括封闭的水加温容器,在所述水加温容器内设有温控器,所述吸附管柱由所述水加温容器上表面的插孔插入所述水加温容器内,且所述吸附管柱的储油区的至少一部分区域位于所述水加温容器内。如上所述的颗粒吸附材料吸油性能评价装置,其中,在所述吸附管柱的储油区外部的管壁上套固有卡箍,所述卡箍与所述水加温容器的上端面相抵接。 如上所述的颗粒吸附材料吸油性能评价装置,其中,所述吸附管柱为具有刻度标识的吸附管柱。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特点和优点:1.准确度高:应急吸附剂重点要考察其对油品的吸附速率,特别是初始吸附速率,本专利技术设计保证了油与吸附剂在记时开始时二者平稳快速接触,避免了高空倒油,油在重力作用下对吸附剂的冲击而导致初始速率不能准确测定的弊端;不同时间的吸油量和最终的饱和吸油量可通过记录吸附管柱上层油量的减少和观查排油管第一滴油流出而知。2.可靠性高:本专利技术模拟现场油品泄漏实际情况,进行动态下的吸附性能评价,使测定的数据真实可靠。本专利技术中两块挡油板导油孔对齐和导油孔通过控制杆可互成个一定角度的设计,使吸附管柱上部油相和下部吸附剂固相按实验需要成分隔状态或连通状态,使测定的吸附速度和吸附量准确可靠,为成品油泄漏应急吸附材料的选择提供数据支持。3.方便适用:本专利技术的吸附管柱带刻度方便直接读取,本专利技术具有恒温水加温容器,评价时可模拟溢油事故现场不同的环境温度。4.体积小:本专利技术颗粒吸附材料吸油性能评价装置体积小巧,方便携带,适用性强。5.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加工安装方便,仅需一人即可独立操作使用。附图说明在此描述的附图仅用于解释目的,而不意图以任何方式来限制本专利技术公开的范围。另外,图中的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等仅为示意性的,用于帮助对本专利技术的理解,并不是具体限定本专利技术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专利技术的教导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各种可能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来实施本专利技术。图1为本专利技术颗粒吸附材料吸油性能评价装置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控制杆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挡油组板的上挡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挡油组板的下挡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颗粒吸附材料吸油性能评价装置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吸附管柱;11_储油区;12_吸附区;2_顶盖;3_底盖;4-挡油组板;41_上挡板;42_下挡板;43_导油孔;44_中心孔;5-集油容器;6_控制杆;61_手柄;62_螺母;7-水加温容器;71_温控器;8_排油管;9-螺栓;10_卡箍;100-支架。具体实施例方式结合附图和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细节。但是,在此描述的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而不能以任何方式理解成是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教导下,技术人员可以构想基于本专利技术的任意可能的变形,这些都应被视为属于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实施例一:请参考图1至图4,分别为本专利技术颗粒吸附材料吸油性能评价装置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本专利技术的控制杆的结构示意图;本专利技术的挡油组板的上挡板的结构示意图;本专利技术的挡油组板的下挡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颗粒吸附材料吸油性能评价装置,包括吸附管柱1、挡油组板4、集油容器5、控制杆6、水加温容器7。如图1所示,吸附管柱I具有刻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颗粒吸附材料吸油性能评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颗粒吸附材料吸油性能评价装置包括:竖直设置的吸附管柱,所述吸附管柱具有上端口和下端口,在所述上端口上设有具有进油口的顶盖,在所述下端口上设有具有出油口的底盖;挡油组板,设于所述吸附管柱内,所述吸附管柱通过所述挡油组板分隔为上部的储油区和下部的吸附区,所述挡油组板由对称叠置且呈圆盘状的上挡板和下挡板构成,所述上挡板与所述下挡板设有相对位的导油孔,且所述上挡板与所述下挡板能绕其中心轴方向相对转动;集油容器,通过排油管与所述吸附管柱下端的底盖的出油口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皓,王蓉沙,张明栋,任雯,岳勇,谢水祥,刘鹏,刘晓辉,孙静文,程泽生,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