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自动除渣的脱硫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027326 阅读:1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14 18:44
一种可自动除渣的脱硫塔,其改进在于:进气口位置处的壳体形成一沿壳体周向分布的蜗壳结构,进气管与蜗壳结构连通,从而使进气管输出的气体以壳体周向的切向方向进入壳体内;进气段下方的壳体形成一漏斗形的储液段,储液段下端设置有排污阀;排污阀与储液池连通,储液池与喷淋装置之间设置有抽水装置;吸附液在储液池和脱硫塔之间循环流动,吸附液液面高度始终位于蜗壳结构的高程范围内;进气管输出的气体与吸附液接触的同时带动吸附液沿壳体周向旋转,杂质在旋转的向心力作用下向壳体中部汇聚,通过排污阀向外排出。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是:使脱硫塔具备自动除渣功能,避免固态杂质在脱硫塔内沉积,减少维护次数,降低运行成本,结构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尾气处理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可自动除渣的脱硫塔
技术介绍
窑炉燃烧过程中,由于原料中含有硫化物,使得煅烧后的废气中含有大量的气态有害物质、粉尘和烟气,需要通过脱硫塔来将废气中的硫、粉尘和烟气除去;现有的脱硫塔在运行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从废气中脱出的固态杂质会沉积在脱硫塔内壁上,需要定期对脱硫塔内壁进行清理、除渣,导致脱硫塔的运行效率降低,而且在清理过程中,会造成脱硫塔内壁上的防腐层磨损,需要经常进行保养维护,提高了脱硫塔的运行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可自动除渣的脱硫塔,包括壳体和设置于壳体下方的储液池,所述壳体从上至下依次形成除雾段、喷淋段和进气段,除雾段范围内设置有除雾装置,喷淋段范围内设置有喷淋装置,进气段范围内设置有进气口,进气口与进气管连通,其改进在于: 进气口位置处的壳体形成一沿壳体周向分布的蜗壳结构,进气管与蜗壳结构连通,从而使进气管输出的气体以壳体周向的切向方向进入壳体内;进气段下方的壳体形成一漏斗形的储液段,储液段下端设置有排污阀;排污阀与储液池连通,储液池与喷淋装置之间设置有抽水装置;吸附液在储液池和脱硫塔之间循环流动,并且脱硫塔内的吸附液液面高度始终位于蜗壳结构的高程范围内;脱硫塔运行时,排污阀处于常开状态,进气管输出的气体与吸附液接触的同时带动吸附液沿壳体周向旋转,吸附液中的杂质在旋转的向心力作用下向壳体中部汇聚,并通过排污阀 向外排出至储液池中,有效避免杂质沉积在壳体内壁上。前述方案的原理是:高温尾气通过进气管进入到脱硫塔内,利用尾气自身所蕴涵的动能带动脱硫塔内的吸附液旋转;尾气与吸附液接触后,尾气中的一部分固态颗粒和烟尘被吸附液吸收,同时尾气中的一部分二氧化硫也会与吸附液发生反应,反应物也溶解在吸附液中,后续的喷淋装置和除雾装置又对尾气作进一步处理(喷淋装置和除雾装置对尾气的处理作用与现有技术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处理后产生的杂质也会随着水滴下落掉入储液段中的吸附液中;由于吸附液在尾气的带动下发生旋转,吸附液中的固态物质不会沉淀在脱硫塔内壁上,反而会在旋转的向心力作用下向壳体中部汇集,汇集在中部的固态物质又顺着吸附液通过排污阀向外流出,从而使脱硫塔具备自动除渣的功能,避免渣子在壳体内沉积,延长脱硫塔的维护周期间隔,提高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为了进一步提高吸附液对尾气中的杂质的吸收效率,本专利技术还作了如下改进:所述进气管为筒状结构体,进气管的进气端高于吸附液液面高度,进气管的出气端低于吸附液液面高度。前述方案使得尾气以向下的倾角冲向吸附液,保证吸附液和尾气充分接触,同时,也使尾气的动能更加有效地驱动吸附液旋转。本专利技术还针对储液池提出了如下的优选实施方案:所述储液池由第一沉淀池、反应池、第二沉淀池和净水池组成,排污阀与第一沉淀池连通,第一沉淀池与反应池之间通过溢流管连通,反应池和第二沉淀池之间通过滤网连通,第二沉淀池和净水池之间通过溢流管连通,净水池与抽水装置的进水端连通。储液池的运作原理采用现有脱硫技术中常用的钠-钙双碱法。所述进气口和进气管的横截面可优选地采用矩形或圆形。为了避免吸附液从进气管漫出,本专利技术还作了如下改进,蜗壳结构高程范围内的壳体上设置有溢流装置,溢流装置通过管道与储液池连通。当吸附液的液面高度超过设定高度时,多余的吸附液通过溢流装置回流至储液池中。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是:使脱硫塔具备自动除渣功能,避免固态杂质在脱硫塔内沉积,减少维护次数,降低运行成本,结构简单。附图说明图1、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 图2、蜗壳结构处的壳体横截面示意图(图中虚线所示轮廓为蜗壳结构以外位置处的壳体轮廓); 图3、储液池与脱硫塔连接关系示意 图中各个标记所示部件或结构分别为:壳体1、储液段1-4、进气管2、蜗壳结构3、排污阀4、第一沉淀池6、反应池7、第二沉淀池8、净水池9、吸附液液面位置A、喷淋装置B、除雾装置C、抽水装置D。具体实施例方式·一种可自动除渣的脱硫塔,包括壳体I和设置于壳体I下方的储液池,所述壳体I从上至下依次形成除雾段、喷淋段和进气段,除雾段范围内设置有除雾装置,喷淋段范围内设置有喷淋装置,进气段范围内设置有进气口,进气口与进气管2连通,其改进在于: 进气口位置处的壳体I形成一沿壳体I周向分布的蜗壳结构3,进气管2与蜗壳结构3连通,从而使进气管2输出的气体以壳体I周向的切向方向进入壳体I内;所述蜗壳结构3,其形如蜗牛壳,开口处沿壳体I径向方向向外凸起,随着圆心角延伸,其向外凸起的长度度越来越短,直至与周围的结构体形成平滑的表面。进气段下方的壳体I形成一漏斗形的储液段1-4,储液段1-4下端设置有排污阀4 ; 排污阀4与储液池连通,储液池与喷淋装置之间设置有抽水装置;吸附液在储液池和脱硫塔之间循环流动,并且脱硫塔内的吸附液液面高度始终位于蜗壳结构3的高程范围内; 脱硫塔运行时,排污阀4处于常开状态,进气管2输出的气体与吸附液接触的同时带动吸附液沿壳体I周向旋转,吸附液中的杂质在旋转的向心力作用下向壳体I中部汇聚,并通过排污阀4向外排出至储液池中,有效避免杂质沉积在壳体I内壁上。进一步地,所述进气管2为筒状结构体,进气管2的进气端高于吸附液液面高度,进气管2的出气端低于吸附液液面高度。进一步地,所述储液池由第一沉淀池6、反应池7、第二沉淀池8和净水池9组成,排污阀4与第一沉淀池6连通,第一沉淀池6与反应池7之间通过溢流管连通,反应池7和第二沉淀池8之间通过滤网连通,第二沉淀池8和净水池9之间通过溢流管连通,净水池9与抽水装置的进水端连通。第二沉淀池8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水池。进一步地,所述进气口和进气管2的横截面为矩形或圆形。进一步地,蜗壳结构3高程 范围内的壳体I上设置有溢流装置。权利要求1.一种可自动除渣的脱硫塔,包括壳体(I)和设置于壳体(I)下方的储液池,所述壳体(I)从上至下依次形成除雾段、喷淋段和进气段,除雾段范围内设置有除雾装置,喷淋段范围内设置有喷淋装置,进气段范围内设置有进气口,进气口与进气管(2)连通,其特征在于: 进气口位置处的壳体(I)形成一沿壳体(I)周向分布的蜗壳结构(3),进气管(2)与蜗壳结构(3)连通,从而使进气管(2)输出的气体以壳体(I)周向的切向方向进入壳体(I)内; 进气段下方的壳体(I)形成一漏斗形的储液段(1-4),储液段(1-4)下端设置有排污阀(4); 排污阀(4)与储液池连通,储液池与喷淋装置之间设置有抽水装置;吸附液在储液池和脱硫塔之间循环流动,并且脱硫塔内的吸附液液面高度始终位于蜗壳结构(3)的高程范围内; 脱硫塔运行时,排污阀(4)处于常开状态,进气管(2)输出的气体与吸附液接触的同时带动吸附液沿壳体(I)周向旋转,吸附液中的杂质在旋转的向心力作用下向壳体(I)中部汇聚,并通过排污阀(4)向外排出至储液池中,有效避免杂质沉积在壳体(I)内壁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自动除渣的脱硫塔,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2)为筒状结构体,进气管(2)的进气端高于吸附液液面高度,进气管(2)的出气端低于吸附液液面高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自动除渣的脱硫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池由第一沉淀池(6)、反应池(7)、第二沉淀池(8)和净水池(9)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自动除渣的脱硫塔,包括壳体(1)和设置于壳体(1)下方的储液池,所述壳体(1)从上至下依次形成除雾段、喷淋段和进气段,除雾段范围内设置有除雾装置,喷淋段范围内设置有喷淋装置,进气段范围内设置有进气口,进气口与进气管(2)连通,其特征在于:进气口位置处的壳体(1)形成一沿壳体(1)周向分布的蜗壳结构(3),进气管(2)与蜗壳结构(3)连通,从而使进气管(2)输出的气体以壳体(1)周向的切向方向进入壳体(1)内;进气段下方的壳体(1)形成一漏斗形的储液段(1?4),储液段(1?4)下端设置有排污阀(4);排污阀(4)与储液池连通,储液池与喷淋装置之间设置有抽水装置;吸附液在储液池和脱硫塔之间循环流动,并且脱硫塔内的吸附液液面高度始终位于蜗壳结构(3)的高程范围内;脱硫塔运行时,排污阀(4)处于常开状态,进气管(2)输出的气体与吸附液接触的同时带动吸附液沿壳体(1)周向旋转,吸附液中的杂质在旋转的向心力作用下向壳体(1)中部汇聚,并通过排污阀(4)向外排出至储液池中,有效避免杂质沉积在壳体(1)内壁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青树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大鼎鼓风机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