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上接轨、地拖链输送轨道及地拖链输送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9017361 阅读:2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09 01: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头部上接轨,应用于地拖链输送系统,与翻转护轨相连接;包括:长板状本体以及沿所述本体的两相对长边向一侧伸出的两延伸部,所述两延伸部分别称为上沿部和下沿部;所述本体、上沿部和下沿部共同组成凹槽轨道;在所述头部上接轨上设置有与所述翻转护轨固定连接的连接部;且所述连接部设置于所述本体外侧和/或下沿部的外侧;其中,所述本体外侧和下沿部外侧是指所述本体和下沿部的远离所述凹槽轨道的凹槽空间的一侧。该头部上接轨应用于地拖链输送系统后,台车在运行过程中不会与轨道、以及轨道连接部连接结构的干涉。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同时涉及采用所述头部上接轨的地拖链输送轨道和地拖链输送系统。(*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物料输送
,具体涉及用于地拖链输送系统的头部上接轨。本技术同时涉及采用所述头部上接轨的地拖链输送轨道和地拖链输送系统。
技术介绍
地拖链输送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易于操作、通过性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汽车装配、工程机械等行业的自动化生产线上。一般的,地拖链输送系统包括输送轨道、牵引链、驱动链轮和张紧链轮构成的输送轨道线以及设置于该输送轨道线上行走并运输物流的台车。在文献号为CN2325356Y的中国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台车自动返回式车辆装配输送机。图1为所述的中国专利文献所公开的装配输送机的运行原理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牵引链条的示意简图;请参考图1,装配输送机左右两侧分设张紧链轮5和牵引链轮4 (牵引链轮也称为驱动链轮),在所述牵引链轮4和张紧链轮5上套接有牵引连条2。在牵引链条2的两侧平行设置有轨道系统1,在所述轨道系统I上设置有带滚轮的台车6,台车6通过插销10与牵弓丨链条2上的牵引链板8上的销孔9连接(如图2中所示),并随牵引链条2沿轨道系统I运行。在牵引链轮4与张 紧链轮5处分别设置有翻转护轨11,翻转护轨11为大于所述两链轮轮缘半径的半圆形轨道,其上部的内端与轨道系统I相对接,下部的外端与地下轨道12相对接。当台车6运行至牵引链轮4处,沿翻转护轨11垂直翻转入地下,平滑进入地下轨道12中。然后从地下运动到张紧链轮5处,由沿该侧的翻转护轨11垂直返回转翻出地面,实现台车6地下自动返回。在台车6的整个运行过程中,其插入牵引链条2上的销孔9中的插销10始终不脱离销孔9。请继续参考图1,所述的装配输送机的轨道系统I在接近台车下翻侧额翻转护轨11时设置为平缓坡段,以使得台车由水平运行到翻转护轨翻转时可以平缓过渡。有关平缓坡段的设置角度以及长度的进一步信息可参考上述的中国专利文献。请参考图3,其为所述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中公开的台车的结构简图。由图3中可以看到,该台车6的车体为一矩形框架结构,插销10的一端固定在车体上,另一端穿过车体后由车体下部伸出与如图2所示的牵引链条2上的销孔9相对应。在所述车体左端紧靠滚轮13相对内侧分别设置有两个支承块14 (该支承块也可称为支撑臂)。支承块14与车体采用铰链连接,利用台车6在翻入翻出地面时的重力作用,可实现支承块14的立和倒两种支承高度的自由转换。由上述的图1可以看出,所述翻转护轨11主视图轮廓呈半圆形设置于张紧链轮5的外侧。台车在图1所示的轨道系统I上运行时,在水平方向上运行实现物流由左至右的输送,在到达解决右侧翻转护轨时,台车运行由水平转为缓降,并将物料卸载,在到达翻转护轨时,沿翻转护轨11垂直翻转入地下。通常情况下,在翻转护轨11的上下端部还分别设置有头部上接轨和头部下接轨,台车在经过缓坡阶段后由所述头部上接轨导入翻转护轨11的入口端,并经所述翻转护轨11翻转后,再经头部下接轨将台车由翻转护轨11的出口端导出至下侧轨道中。图1中翻转护轨11半圆形轮廓两端的向外延伸的直线部分即为所述的头部上接轨和头部下接轨。头部上接轨和头部下接轨与翻转护轨11之间以及与轨道系统之间一般通过连接件连接为一体。图4为轨道系统中其中一侧的头部上接轨的主视图,图5图4中沿A-A向的剖视图,图6为图4的左视图。图7为翻转护轨的主视图,图8为翻转护轨的左视图。请参考图4至图8,头部上接轨100包括作为侧板的本体以及与本体垂直设置的上底板和下底板,三者之间形成凹槽106。在所述头部上接轨100的其中一端、且上底板和下底板上分别设置有向外延伸的延伸部,分别称为第一连接部102a和第二连接部102b,在所述第一连接部102a和第二连接部102b还分别设置有第一通孔104a和第二通孔104b ;相应的,在翻转护轨200上轨道端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02a和第二连接部102b对应的第三连接部202a和第四连接部202b。所述第三连接部202a和第四连接部202b上也设置有相应的通孔。头部上接轨100和翻转护轨200的相应端部相对接,第一连接部102a和第三连接部202a上的通孔相对准,第二连接部102b和第四连接部202b的通孔相对准,通过螺栓将二者固定装配为一体。此外,在所述头部上接轨100的另一端且下底板上也设置有向外的延伸部,该延伸部称为第三连接部108,其上设置有第三通孔110。该第三连接部108用于将头部上接轨100的该端部与地面轨道固连。然而,上述的头部上接轨100固定装配于翻转护轨200上端部之后,在台车运行至头部上接轨100与翻转护轨200的结合处,台车支承臂会倒下,进而该支撑臂会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02a以及第三连接部202a干涉,影响台车通过。因而有必要对所述的头部上接轨结构以及与之连接的翻转护轨进行改进以避免台车支撑臂与之干涉,保证台车的顺利通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地拖链输送系统的头部上接轨,以解决现有地拖链输送系统的上述的问题。本技术另外提供一种采用所述头部上接轨的地拖链输送系统和地拖链输送轨道。 本技术提供一种头部上接轨,应用于地拖链输送系统,与翻转护轨相连接;包括:长板状本体以及沿所述本体的两相对长边向一侧伸出的两延伸部,所述两延伸部分别称为上沿部和下沿部;所述本体、上沿部和下沿部共同组成凹槽轨道;在所述头部上接轨上设置有与所述翻转护轨固定连接的连接部;且所述连接部设置于所述本体外侧和/或下沿部的外侧;其中,所述本体外侧和下沿部外侧是指所述本体和下沿部的远离所述凹槽轨道的凹槽一侧。可选的,所述连接部共有两个,分别为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于所述本体上接近于所述翻转护轨的端部并且不超出所述上沿部的外侧面之外;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于下沿部的接近于所述翻转护轨的端部。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为由所述本体外侧向外伸出的第一凸起,在所述第一凸起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的中心线与所述凹槽走向一致;所述第二连接部为由所述下沿部向外伸出的第二凸起,在该第二凸起上设置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孔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一连接孔中心线平行。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中至少一个为通孔。可选的,所述通孔为普通通孔或螺纹孔。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至少一个为盲孔,且该盲孔孔口朝向所述翻转护轨的端部,所述盲孔为螺纹孔。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本体一体成型。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本体相连接的部位设置为圆角过渡结构。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地拖链输送轨道,该地拖链输送轨道包括上述任一所述的头部上接轨。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地拖链输送系统,其采用上述的地拖链输送轨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的头部上接轨,其与所述翻转护轨相连接的连接部设置于所述组成头部上接轨的本体外侧和/或下沿部外侧,而不设置于上沿部的外侧;将该头部上接轨与翻转护轨对接装配后,在头部上接轨的上沿部未设置连接部,台车在运行过程中不会与轨道、以及轨道连接部连接结构的干涉,保证了台车的顺利通过,从而保证了应用该头部上接轨的该拖链输送系统的正常运行。附图说明图1为
技术介绍
述及的中国专利文献所公开的装配输送机的运行原理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牵引链条的示意简图;图3为
技术介绍
述及的中国 专利文献公开中公开的台车的结构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头部上接轨,应用于地拖链输送系统,与翻转护轨相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长板状本体以及沿所述本体的两相对长边向一侧伸出的两延伸部,所述两延伸部分别称为上沿部和下沿部;所述本体、上沿部和下沿部共同组成凹槽轨道;在所述头部上接轨上设置有与所述翻转护轨固定连接的连接部;且所述连接部设置于所述本体外侧和/或下沿部的外侧;其中,所述本体外侧和下沿部外侧是指所述本体和下沿部的远离所述凹槽轨道的凹槽一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贺正璞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华昌达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