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曾余兴专利>正文

自驱动仿生鱼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010775 阅读:2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08 22: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人造鱼饵,具体的说是一种能够实现在水中自主震动和自主游动的自驱动仿生鱼饵,设有鱼饵本体及与鱼饵本体相连接的鱼钩,其特征在于还设有驱动鳍,驱动鳍与鱼饵本体末端插接,鱼饵本体内设空腔,用于控制鱼饵本体动作的电子部件固定在空腔内,所述电子部件包括充电电路、与充电电路相连接的充电电池、与充电电池相连接的供电电路、与供电电路相连接的控制芯片,以及与控制芯片经控制电路相连接的振动电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实现人造鱼饵在水中自主震动、发光、发声,具有结构合理、方便可靠、诱捕效果好等显著的优点。(*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人造鱼饵,具体的说是一种能够实现在水中自主震动和自主游动的自驱动仿生鱼饵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垂钓时为了诱使鱼儿上钩,一般在位于钩线末端的钓钩上放置鱼饵,当鱼饵被吞食,鱼儿上钩,传统手段为根据捕捉鱼类的不同而调拌不同的鱼饵,这种方法需要不断更换饵料,且容易出现鱼儿滑脱,诱捕效率很低。近年来已经发展出人造仿生鱼饵,该类鱼饵具有小鱼的外形,利用自身浮力以及钩线的牵引能够在水中漂浮,通过对鱼饵外观必要的装饰如设置花纹、图案、色彩等,使鱼饵逼真,令水中大鱼吞食,此时利用固定在鱼饵外部的钓钩成功吊起大鱼,这种鱼饵与传统鱼饵相比,省去准备饵料的工序,但依然存在结构简单,诱捕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人造鱼饵的诱捕效果,研究人员通过为鱼饵上色、添加表面纹理或者通过加工鱼饵表面反光层、荧光层等结构实现鱼饵发光效果等手段对人造鱼饵进一步加工,但由于现有的人造鱼饵在水中的动作仅靠钩线牵扯以及水流波动来实现,动作幅度小、持续时间短,诱捕效果受限。此外,由于现有的人造鱼饵无法实现自主运动,布饵只能依靠手动抛投的方式实现,而由于抛投距离受钓鱼者的操作水平、鱼饵形状及重量、渔线轮出线顺滑与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抛投距离一般仅有几十米至一百米。如果能够实现人造鱼饵的自主游动,不仅可以提高人造鱼饵的诱捕效果,而且能降低垂钓操作的复杂度。但目前市面上很少见自驱动型的假饵,而且尚无能够解决运动传递部件的可靠防水问题的有效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提出一种结构合理、操作简便,能够实现在水中自主震动和自主游动,大幅提高人造鱼饵的诱鱼效率和持续工作时间,延长布饵距离,并避开运动部件防水问题的自驱动仿生鱼饵。本技术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达到:一种自驱动仿生鱼饵,设有鱼饵本体及与鱼饵本体相连接的鱼钩,其特征在于还设有驱动鳍,驱动鳍与鱼饵本体末端插接,鱼饵本体内设空腔,用于控制鱼饵本体动作的电子部件固定在空腔内,所述电子部件包括充电电路、与充电电路相连接的充电电池、与充电电池相连接的供电电路、与供电电路相连接的控制芯片,以及与控制芯片经控制电路相连接的振动电机。本技术中鱼饵本体末端设有插接口,驱动鳍以可插拔的方式插入鱼饵本体末端的插接口中,其中驱动轄IU端可经卡槽固定在插接口内,驱动轄IU端也可以轴接固定在插接口内,使当鱼饵本体内的振动电机工作时,驱动鳍按振动电机的频率绕轴摆动,根据驱动鳍与鱼饵本体的插接方向的不同,驱动鳍可以实现上下摆动或左右摆动。本技术中所述驱动鳍以可插拔的卡榫方式与鱼饵本体末端相连接,驱动鳍前端设有驱动片,驱动鳍末端可以为扇状或片状等仿鱼尾形状,通过改变驱动鳍与鱼饵本体的插接角度,可以实现沿水平方向或沿垂直方向摆动,进而达到鱼饵本体前进/后退或上升/下浮的动作。本技术中供电电路内设有用于控制供电电路通断的供电触点,充电电路内设有用于向充电电池充电的充电触点,供电触点、充电触点分别穿过鱼饵本体伸出空腔外。本技术中还设有与控制芯片相连接的发光器,发光器也位于鱼饵本体的空腔内,发光器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用不同颜色的LED发光二极管,用于实现鱼饵的发光,提高其诱捕效果。本技术中还设有与控制芯片相连接的发声器,发声器位于鱼饵本体的空腔内,发声器可以能够实现在不同频率情况下工作的扬声器,用于发出动物拟声信号或超声波信号。本技术中所述充电电路内还设有用于显示充电状态的指示灯,指示灯固定在鱼饵本体上,如鱼饵本体的鱼眼部位。本技术中所述鱼饵本体上还设有用于增加鱼饵本体浮力的舌板或尾板。本技术中所述充电电池可以采用3.7v的锂电池。本技术在使用时,当鱼饵本体被放入水中,伸出空腔外的供电触点经水连接导通,此时供电电路进行工作,为鱼饵本体中空腔内的电子部件供电,控制芯片接到供电信号后,判断鱼饵本体已入水,按照事先写入的控制算法,控制振动电机持续或间断进行震动,此时与振动电机相连接的驱动鳍前端的驱动片接收振动电机的振动信号,并驱动驱动鳍按振动信号的频率进行摆动,从而实现鱼饵本体在水中持续或者间断的进行幅度稳定、强度稳定的上升/下降或前进/后退,模拟鱼类游动的姿态,提高诱捕效果,此外控制芯片还可以控制发光器输出光信号,并控制发生器向外输出声音诱捕信号,当钓线牵扯鱼饵本体离开水面,供电触点控制供电电路断开,鱼饵本体内的各电子部件停止工作,以有效节省充电电池的电量。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有效提高人工鱼饵的诱捕效果,延长其持续工作时间以及使用寿命,其中本技术中的电驱动部件震动形成的振波强度较大,远大于普通鱼饵经水流的被动扰动和震动形成的振波强度,振波传播距离远,诱鱼效果较好,此外通过采用锂电池,使鱼饵的发光、发声强度和持续时间得到有效提高,能够实现人造鱼饵在水中自主震动、发光、发声,具有结构合理、方便可靠、诱捕效果好等显著的优点。附图说明:附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结构示意图。附图2是本技术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鱼饵本体1、鱼钩2、驱动鳍3、充电电路4、充电电池5、供电电路6、控制芯片7、振动电机8、充电触点9、供电触点10、舌板11。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本技术提出了一种自驱动仿生鱼饵,设有鱼饵本体I及与鱼饵本体I相连接的鱼钩2,其特征在于还设有驱动鳍3,驱动鳍3与鱼饵本体I末端经卡榫结构插接,鱼饵本体I内设空腔,用于控制鱼饵本体I动作的电子部件固定在空腔内,所述电子部件包括充电电路4、与充电电路4相连接的充电电池5、与充电电池5相连接的供电电路6、与供电电路6相连接的控制芯片7,以及与控制芯片7经控制电路相连接的振动电机8。如附图1所示,本技术中所述驱动鳍3以可插拔的卡榫方式与鱼饵本体I末端相连接,驱动鳍3前端设有驱动片,驱动鳍3末端可以为扇状或片状等仿鱼尾形状,通过改变驱动鳍3与鱼饵本体I的插接角度,可以实现沿水平方向或沿垂直方向摆动,进而达到鱼饵本体I前进/后退或上升/下浮的动作。如附图2所示,本技术中鱼饵本体I末端设有插接口,驱动鳍3以可插拔的方式插入鱼饵本体I末端的插接口中,其中驱动鳍2前端可经卡槽固定在插接口内,驱动鳍2前端也可以轴接固定在插接口内,使当鱼饵本体I内的振动电机8工作时,驱动鳍2按振动电机8的振动频率绕轴摆动,根据驱动鳍2与鱼饵本体I的插接方向的不同,驱动鳍2可以实现上下摆动或左右摆动。本技术中供电电路6内设有用于控制供电电路通断的供电触点10,充电电路4内设有用于向充电电池5充电的充电触点9,供电触点10、充电触点9分别穿过鱼饵本体伸出空腔外。本技术中还设有与控制芯片7相连接的发光器,发光器也位于鱼饵本体的空腔内,发光器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用不同颜色的LED发光二极管,用于实现鱼饵的发光,提高其诱捕效果。本技术中还设有与控制芯片7相连接的发声器,发声器位于鱼饵本体I的空腔内,发声器可以能够实现在不同频率情况下工作的扬声器,用于发出动物拟声信号或超声波信号。本技术 中所述充电电路4内还设有用于显示充电状态的指示灯,指示灯固定在鱼饵本体I上,如鱼饵本体I的鱼眼部位。本技术中所述鱼饵本体I上还设有用于增加鱼饵本体浮力的舌板11或尾板。本技术中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驱动仿生鱼饵,设有鱼饵本体及与鱼饵本体相连接的鱼钩,其特征在于还设有驱动鳍,驱动鳍与鱼饵本体末端插接,鱼饵本体内设空腔,用于控制鱼饵本体动作的电子部件固定在空腔内,所述电子部件包括充电电路、与充电电路相连接的充电电池、与充电电池相连接的供电电路、与供电电路相连接的控制芯片,以及与控制芯片经控制电路相连接的振动电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余兴王健龙涛
申请(专利权)人:曾余兴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