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田芸专利>正文

自调棘拧双位活动锤扳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01010 阅读:2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自调棘拧双位活动锤扳手,它由上爪,顶板,转轴,手柄,扭簧,轴变位装置,锤面组成,在两工作面上有无齿或有齿两种,使用时它可自动将大小不一的螺母咬住,并按一方向转动手柄,可以拧紧螺母,另一方向转动手柄,螺母就能打滑跳边,可以方便地对各种螺母,螺栓,液压管接头以及圆管实现自调,棘拧,它的锤面可作手锤敲击物件,由于转轴有双位设计所以扳拧,调节范围极大。(*该技术在199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五金工具,用于扳拧螺母、螺栓、圆管、液压管接头,又可当手锤用。现有相近专利有特开昭53--117900[4]、昭53--45799[4]、GM8316654、CN85201400、CN87206315。前两种虽能自调,但不能棘拧。最后三种是用三个工作面的三点相卡原理来设计的,操作中必然要紧压六角螺母的底边前角(如图1中E点)。为了防止打滑,在三个卡压工作面上必须设计有较大齿形来咬住螺母前底角,这样就难免会咬伤螺母各角:以上各设计均不能作手锤用。本技术是要用只有两个卡压工作面的两点相卡原理,设计出能自动卡紧大小各螺母并进行棘拧的一种结构极为简单的工具,并且在这两个卡压工作面上可以不设齿形,使之扳拧中不损伤螺母各角和边,也可以设计有较大齿形,用于扳拧角已秃损的螺母或是圆管。又因两点相卡原理的卡顶曲面率变化小,造成张口调节范围比三点相卡原理的设计要小得多。为此本技术用转轴有两个工作位置的设计来进行补救。本技术由上爪5、顶板12、转轴3、扭簧14、手柄15、锤面16,和轴变位装置组成。上爪上布有尾孔8、锤面16和咬螺角,咬螺角是上爪顶部内侧的一条卡压工作面,即正边6和与另一条可以是直线或曲线,在操作中的非卡压工作面侧边7构成。尾孔上有后槽9、前槽10,锤面在上爪背部,是敲击物件用的硬平面,使本专利技术具有手锤功能。轴变位装置位于尾孔8内,由偏心板1、压簧2、定位销4组成。-->偏心板上有一个不在板中心的动轴孔18,侧面有侧孔17、压簧2,定位销位于侧孔内。压簧可使定位销分别卡入后槽9或前槽10内并锁定,使动轴孔18分别固定于C或C1点[见图1],这样转轴和卡顶曲面便均有两工作位置,最终使本工具张口调节范围远大于三点相卡原理的设计。另外两动轴孔C、C1与正边AD相对的位置使∠ADC、∠ADC1均应小于等于95.5°;这样在正向扳拧螺母式时,上爪的卡压点D才能不打滑(以下有证明)。另外在设计中C、C1两点应远离D、B两点,直至使∠BCD、∠BC1D均很小(实际中可采用小于30°),这样在扳拧螺母中切点B才能有足够自锁力来咬紧螺母。顶板12上端有卡顶曲面11,下部有定轴孔13,尾部与手柄刚性相连。转轴装配定轴孔13和动轴孔内,使上爪和顶板成松转状态。卡顶曲面是一条设计成在它沿转轴转动时均能与各被咬螺母底边(图1中AD的对边)相切的曲面,而且其切点不能离E点太近。这曲面的最优方式是切点始终能落在各螺母底边中点,如图3B′1~B′10曲面。它的上面的标注点B′1、B′2……在转动中分别能对应地切于各螺母底边的中点B1、B2……。这条曲面可以用园柱面O1R1、O2R2,……,来近似代替。但又因简化设计制造,在实际使用中,可以放宽要求,将其切点范围扩大到一定的区域来设计曲面。这区域可以是以各底中点连线a0为中心,底边长的四分之一为两边幅宽的一带形区[a1、a2],因此卡顶曲面是一条在它沿转轴转动时均能与它所卡的各螺母底边相切,其切点与各螺母底边中点的距离也均小于底边长度的四分之一的曲面。这样,在扳拧作业中顶板才能确保在B点不打滑[下面有证明]。因为切点可以在[a1,a2]区域内任意变动,又因张口调节量也是个不定量,所以卡顶曲面是个不定曲面。有许多曲面-->均可满足它,例如圆柱面、渐开线柱面、阿基米德螺线柱面、等角或类等角螺线柱面等等。扭簧一端挂结由于上爪尾部小孔内,另一端挂结在顶板根部小孔内。它的推力应使上爪转向闭合状态。本技术所具备的三个条件[见图1]即:〔1〕在正边AD与动轴孔C[省略C1仅以C为代表]的相对位置应满足∠ADC≤95.5°。〔2〕正边后咬点D,转轴C与卡顶曲面咬点B形成∠BCD应很小。[可考虑采用小于30°]。〔3〕卡顶曲面是一条在它沿转轴转动时均能与它所卡各螺母的底边相切,其切点与各螺母底边中点的距离小于底边长度的四分之一的曲面。下面便逐一证明这些是本结构在操作中正向扳拧时能咬住螺母,而不打滑的三个充分和必要条件。先证明条件〔1〕:如图4,设动轴孔C分别位于C1、C2、C3、C4,其中∠ADC1∠90°、∠ADC2=90°、∠ADC3=95.5°。∠ADC4远大于90°,则∠C2DC3=5.5°,∠C2DC4远大于5.5°。如果C点位于C3,则扳手在正向力矩M作用下正边咬点D必然受到螺母反抗力F1,D点又受到C3点拉力F3。因为两力不在一直线上,必须产生力臂C3K4使正边B点沿C3点转动,这转动力是扳手脱开力F2=F1(C3K3)/(DK3)=F1tg∠C2DC3=F1tg5.5°=0.098F1。而与这力相对抗的力是D点摩擦力T,因钢与钢的摩擦系数为0.1,所以T=0.1F1>0.098F1=F2,即T>F2。这说明上爪的张开力刚好不能克服摩擦力,扳手尚不出现松开打滑。如果动轴孔C位于C4点,则F2=F1(C3K3)/(DK3)=F1tg∠C2DC4,因为∠C2DC4远大于5.5°,所以F2=F1tg∠C2DC4远大于0.1F1,即T远小于F2,上爪将会向后转动而松开打滑。同样可类似地证明C点在C1或C2时,则F2≤0,这就证明了上爪在工作中无正向张开力而不再张开打滑。再证明条件〔2〕即∠BCD应很小:因为只有这样力-->矩M才能在B点转化很大顶力P1,图4中P2为M力矩转化在以C2点为中心的,B点的转动力,则P2=M/C2B。因为∠ADC2=90°,P1[=F1]=P2/tg∠BC2D=M/C2Btg∠BC2D,只有∠BC2D很小P1才能很大,螺母才能被锁夹住。最后来证明条件〔3〕是B点不打滑的必要条件:因为正向扳拧螺母时,B点不打滑,必然是以D点为中心滑向E点[见图3]。因B点在[a1,a2]区内远离E点,则DE与DB长度差较大,又因在∠BCD很小的情况下切点B卡压力很大,就不能沿螺母底边前滑,更难滑过E点使扳手功能失效。实际中一个螺母只要有两个点D,B被扳手卡紧不打滑就可以充分满足扳拧转动要求了,这种只有两个压力工作面的结构,其自锁力很大,因此在工作面上可以不设计齿形,用以扳拧时既方便又不损伤螺母外形。在扭簧的作用下,卡点与螺母保持无间隙咬合,所以即使是在卡顶曲面上设有齿形,其尖齿边只咬于螺母中部,不会损伤螺母各角。此外设有齿形还可以拧角已秃损的螺母和圆钢,圆管。本技术零件少而易造,可以方便地对大小不一的六角螺母自调,棘拧,而且受力合理,调节范围大又可作手锤用。其原理和结构是目前所未有的,其性能也是所不能比拟的。说明书附图编号是:1偏心板,2压簧,3转轴,4定位销,5上爪,6正边,7侧边,8尾孔,9后槽,10前槽,11卡顶曲面,12顶板,13定轴孔,14扭簧,15手柄,16锤面,17侧孔,18动轴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调棘拧双位活动锤扳手,其特征在于它由上爪5、顶板12、转轴3、扭簧14、手柄15、锤面16和轴变位装置组成。上爪上布有尾孔8,锤面16和咬螺角,咬螺角是由上爪顶部内侧的正边6和另一条可以是直线或曲线的非工作面的侧边7构成,尾孔上有前槽10和后槽9、顶板12上端有卡顶曲面11,下部有定轴孔13,尾部与手柄刚性相连,轴变位装置位于尾孔8内,它由偏心板1、压簧2、定位销4组成,转轴装配在定轴孔和动轴孔内,使上爪与顶板成松转状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调棘拧双位活动锤扳手,其特征在于它由上爪5、顶板12、转轴3、扭簧14、手柄15、锤面16和轴变位装置组成。上爪上布有尾孔8,锤面16和咬螺角,咬螺角是由上爪顶部内侧的正边6和另一条可以是直线或曲线的非工作面的侧边7构成,尾孔上有前槽10和后槽9、顶板12上端有卡顶曲面11,下部有定轴孔13,尾部与手柄刚性相连,轴变位装置位于尾孔8内,它由偏心板1、压簧2、定位销4组成,转轴装配在定轴孔和动轴孔内,使上爪与顶板成松转状态。2、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调棘拧双位活动锤扳手,其特征在于它是只有咬点D和切点B两个点受力形成两个压力工作面,即:正边和卡顶曲面。在这两个工作面上有设有齿形和不设齿形的两种结构设计。3、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调棘拧双位活动锤扳手,其特征在于它有位于尾孔内的由偏心板、压簧、定位销组成的轴变位装置。其偏心板上有一个不在板中心的动轴孔18,侧面有侧孔17,压簧及定位销位于侧孔内,压簧可使定位销分别卡入前槽10或后槽9内并锁定,这时动轴孔便分别固定于C或C1两位置。4、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芸
申请(专利权)人:田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