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船用铠装电缆护套挤包装置,挤橡机上设有在电缆缆芯外周挤包橡胶护套的挤橡模头,电缆缆芯呈水平状从挤橡模头的模芯中穿过,挤橡模头的后端设有对电缆进行冷却的冷却水槽,挤橡模头的前端设有在电缆缆芯外壁形成空气膜的风膜发生器,风膜发生器与挤橡模头共轴线且固定在风膜发生器底座上,风膜发生器底座支撑在可调节高度的升降支架上端,升降支架的底座支撑在地面上,风膜发生器的出口通过连接套管与挤橡模头密封对接,电缆缆芯呈水平状从风膜发生器中穿出后经连接套管进入挤橡模头。缆芯在风膜发生器的出口处,外周被空气膜包覆,可以实现电缆护套均匀地挤包在缆芯表面又不会导致护套材料与铠装层的过分粘连。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缆制造装置,特别涉及一种船用铠装电缆护套挤包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电缆护套的挤包工艺为,电缆缆芯通过挤橡机的挤橡模头,在挤橡模头处将护套材料挤包在缆芯的外周,然后经过冷却水槽进行冷却后收线成盘。挤包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挤橡模头的模芯与模套之间间隙的调整来控制护套材料的挤出压力。由于橡胶材料的弹性较大,挤橡压力不能做到精确调整。电缆护套料在挤出时容易受力不均造成压力过大或过小,护套料挤出压力过大的弊端:浪费材料,增加了产品制造成本;且导致橡胶护套与缆芯的铠装编织层粘连,施工时护套难以剥离,给施工造成很大的难度。护套料挤出压力过小的弊端:电缆护套与缆芯容易脱壳,外观不圆整,电缆弯曲时护套起褶皱。为克服压力过大铠装与护套粘连,现有技术中采用在缆芯的铠装层外绕包隔离带使铠装层和护套分离,但此法需要在编织铠装后单独增加一道绕包隔离层的工序,增加制造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和物料成本,且容易造成护套表面存在绕包褶皱,护套表面不光滑的缺陷,增大电缆外径。对于船舶来说,电缆的外径增大非常不利,造成施工时弯曲半径大,不利于船舶狭小空间的安装要求,而且外径大增加了重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船用铠装电缆护套挤包装置,可以避免铠装与护套粘连且无需在铠装外周设置绕包层。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船用铠装电缆护套挤包装置,包括挤橡机,所述挤橡机上设有在电缆缆芯外周挤`包橡胶护套的挤橡模头,电缆缆芯呈水平状从所述挤橡模头的模芯中穿过,所述挤橡模头的后端设有对电缆进行冷却的冷却水槽,所述挤橡模头的前端设有在所述电缆缆芯外壁形成空气膜的风膜发生器,所述风膜发生器与所述挤橡模头共轴线且固定在风膜发生器底座上,所述风膜发生器底座支撑在可调节高度的升降支架上端,所述升降支架的底座支撑在地面上,所述风膜发生器的出口通过连接套管与所述挤橡模头密封对接,所述电缆缆芯呈水平状从所述风膜发生器中穿出后经所述连接套管进入所述挤橡模头。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取得了以下有益效果:编织有铠装的缆芯首先进入风膜发生器,在风膜发生器的出口处,缆芯外周被空气膜包覆,连接套管可以避免空气膜向外扩散,避免浪费能源;缆芯经过连接套管进入挤橡模头挤包护套层,由于铠装层为编织结构,存在很多缝隙,空气可以进入铠装层的缝隙中,挤包护套时由于铠装层中空气的存在,可以实现电缆护套均匀地挤包在缆芯表面又不会导致护套材料与铠装层的过分粘连,或为防止粘连挤橡压力过小导致护套容易脱壳;工作中,调节风膜发生器的风力比较方便,可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节风膜发生器的风力大小来配合护套挤出时挤橡压力的大小;设置升降支架可以精确地保证风膜发生器与挤橡模头共轴线,即保证缆芯表面空气膜及挤橡厚度的均匀。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风膜发生器包括圆柱状且空心的模壳,所述模壳的前端和后端分别被前端板和后端板封闭,所述模壳的内腔设有沿模壳轴线延伸的缆芯套管,所述缆芯套管的前端从模壳的前端板伸出且连接有套管法兰,所述套管法兰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模壳的前端板上且两者之间通过密封圈密封;所述模壳的后端板中心设有向外突出的圆凸台,所述缆芯套管的后端从所述圆凸台的中心孔中伸出;所述缆芯套管的外壁与所述模壳的内壁之间设有环状气腔,所述模壳的下部设有进风口与所述环状气腔相通,所述进风口通过压缩空气软管与鼓风机的出风口连接;所述模壳的后端板及圆凸台与所述缆芯套管的外壁之间设有供空气流出的喉口,所述喉口由前向后呈喇叭状逐步收缩。缆芯位于缆芯套管中向后运动,压缩空气从进风口进入模壳的环状气腔中,然后从后端的喉口向外喷出,由于喉口由前向后呈喇叭状逐步收缩,压缩空气的流速逐步增大且气流紧贴在缆芯外周,调节鼓风机的转速即可方便地调节风力的大小。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风膜发生器沿轴线所在水平面被分割成上半模和下半模,所述上半模和下半模的模壳上相对应的位置设有螺钉孔,合模螺钉拧入所述螺钉孔将上半模和下半模合围固定为一体。由于电缆非常长而且不能随意切断,把风膜发生器分为上半模和下半模,在缆芯安装好后,可以方便地将上半模和下半模卡在缆芯上,然后用合模螺钉固定,安装十分方便快捷。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风膜发生器的模壳下端被水平面截去一截。风膜发生器的模壳下端被截后既减轻了重量,减少了材料消耗,又使得底面为平面,便于固定在风膜发生器底座上。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非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图1为本专利技术船用铠·装电缆护套挤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风膜发生器的主视图。图3为图2的俯视图。图4为图2的左视图。图5为图2的仰视图。图6为图2中沿A-A的剖视图。图中:1.风膜发生器;la.上半模;lb.下半模;lbl.进风口 ;lc.模壳;lcl.合模螺钉;ld.缆芯套管;ldl.套管法兰;le.环状气腔;lf.喉口 ;lg.密封圈;lh.圆凸台;2.风膜发生器底座;3.升降支架;4.鼓风机;4a.压缩空气软管;5.连接套管;6.挤橡机;6a.挤橡模头;7.冷却水槽。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船用铠装电缆护套挤包装置,包括挤橡机6,挤橡机6上设有在电缆缆芯外周挤包橡胶护套的挤橡模头6a,电缆缆芯呈水平状从挤橡模头6a的模芯中穿过,挤橡模头6a的后端设有对电缆进行冷却的冷却水槽7,挤橡模头6a的前端设有在电缆缆芯外壁形成空气膜的风膜发生器1,风膜发生器I与挤橡模头6a共轴线且固定在风膜发生器底座2上,风膜发生器底座2支撑在可调节高度的升降支架3上端,升降支架3的底座支撑在地面上,风膜发生器I的出口通过连接套管5与挤橡模头6a密封对接,电缆缆芯呈水平状从风膜发生器I中穿出后经连接套管5进入挤橡模头6a。如图2至图6所示,风膜发生器包括圆柱状且空心的模壳lc,模壳Ic的前端和后端分别被前端板和后端板封闭,模壳Ic的内腔设有沿模壳轴线延伸的缆芯套管ld,缆芯套管Id的前端从模壳Ic的前端板伸出且连接有套管法兰ldl,套管法兰Idl通过螺钉固定在模壳Ic的前端板上且两者之间通过密封圈Ig密封;模壳Ic的后端板中心设有向外突出的圆凸台lh,缆芯套管Id的后端从圆凸台Ih的中心孔中伸出;缆芯套管Id的外壁与模壳Ic的内壁之间设有环状气腔le,模壳Ic的下部设有进风口 Ibl与环状气腔Ie相通,进风口 Ibl通过压缩空气软管4a与鼓风机4的出风口连接;模壳Ic的后端板及圆凸台Ih与缆芯套管Id的外壁之间设有供空气流出的喉口 lf,喉口 If由前向后呈喇叭状逐步收缩。可以在圆凸台Ih外周车制螺纹便于连接套管5的连接。风膜发生器I沿轴线所在水平面被分割成上半模Ia和下半模lb,上半模Ia和下半模Ib的模壳上相对应的位置设有螺钉孔,合模螺钉Icl拧入螺钉孔将上半模Ia和下半模Ib合围固定为一体。风膜发生器I的模壳下端可以被水平面截去一截。工作中,编织有铠装的缆芯位于缆芯套管Id中向后运动,压缩空气从进风口 Ibl进入模壳的环状气腔Ie中,然后从后端的喉口 If向外喷出,即在风膜发生器I的出口处,缆芯外周被空气膜包覆,由于喉口 If由前向后呈喇叭状逐步收缩,压缩空气的流速逐步增大且气流紧贴在缆芯外周,采用变频器调节鼓风机4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船用铠装电缆护套挤包装置,包括挤橡机,所述挤橡机上设有在电缆缆芯外周挤包橡胶护套的挤橡模头,电缆缆芯呈水平状从所述挤橡模头的模芯中穿过,所述挤橡模头的后端设有对电缆进行冷却的冷却水槽,其特征在于:所述挤橡模头的前端设有在所述电缆缆芯外壁形成空气膜的风膜发生器,所述风膜发生器与所述挤橡模头共轴线且固定在风膜发生器底座上,所述风膜发生器底座支撑在可调节高度的升降支架上端,所述升降支架的底座支撑在地面上,所述风膜发生器的出口通过连接套管与所述挤橡模头密封对接,所述电缆缆芯呈水平状从所述风膜发生器中穿出后经所述连接套管进入所述挤橡模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爱林,陆云春,李永江,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远洋东泽电缆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