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紫玉专利>正文

一种改进的棘轮扳手制转机能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00285 阅读:1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改进的棘轮扳手制转机能件,其是在棘轮的棘齿与制转杆的卡爪相互间的啮合时,通过由卡爪与棘轮的棘齿间的最佳啮合状态,而使两卡爪在制转棘轮时,皆能确实有效推挡受卡制的两棘齿,使卡制的棘齿对卡爪的推力分散于两卡爪上,以增强制转杆操作时的扭力,且可避免棘齿或卡爪崩裂,也因为卡爪与棘轮间的角度设定配置,达到制转杆滑动顺畅的效果。(*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改进的棘轮扳手制转机能件
本技术涉及一种改进的棘轮扳手制转机能件,其是将制转杆的复数卡爪完全与棘轮相对应的棘齿啮合,再应用最后卡爪与其啮合的最后棘齿的斜推面之间产生一适当间隙,以提供转动棘齿撑起卡爪时更加顺畅,且可达到强化卡爪的制转能力。
技术介绍
根据目前现有的技术,一般的棘轮扳手,包括手动、气动与电动,其棘轮的棘齿必须与制转杆的卡爪具有啮合状态,而该制转方向,则包括有单向与双向,使棘轮扳手具有正反面皆能使用的功能,遂该制转杆可为单一或分别设于棘轮的两侧,以提供制转棘轮的效果。请参阅图1所示,一般棘轮1的棘齿11的齿峰111与齿槽112的槽底1121是制成尖锐角,为配合前述棘齿11的啮合角度,亦在制转杆2的卡爪21的爪齿峰211与卡爪槽212的卡爪槽底2121亦制成尖锐角;前述该棘齿11的夹角θ约相当于制转杆2的卡爪槽212的夹角θ1,而棘轮1的齿槽112的夹角θ2约相当于制转杆2的卡爪21的夹角θ3,以便棘齿11与卡爪21两者全啮合后,提供棘轮的制转功能。前述两棘齿11与两卡爪21完全啮合后,可提供棘轮的制转力分散于两卡爪21上,以提升制转杆2的制转力及其强度。然而在前述制转动作后,该棘轮1必须予以反转,则应用该棘齿11抵推该两卡爪21,使制转杆2被顶推上摆,相对使棘齿11脱离该卡爪21的制转而转动,然该制转杆2是以轴心作圆弧状上摆,则位于卡爪21’的齿峰211’将碰触棘轮1的齿槽112的斜推面121’,同时位于该齿槽112’后方所邻接的棘齿11’的齿峰111’亦碰触最后卡爪21’的底端212’,将使最后卡爪21’不易脱离而令棘轮1受到制转,或转动不顺畅的情况。-->因此,为避免前述状况,则改进的一种方式是采用单一卡爪,以避免前述问题,但该单一卡爪将承受全部的制转力,容易因强度不足而产生崩裂现象,实为其一大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改进的棘轮扳手制转机能件,其是将制转杆的复数卡爪完全与棘轮相对应的棘齿啮合,再应用最后卡爪与其啮合的最后棘齿的斜推面之间产生一适当间隙,以提供转动棘齿撑起卡爪时更加顺畅,且可达到强化卡爪的制转能力。本技术所提供的改进的棘轮扳手制转机能件是将棘轮的棘齿的齿峰与齿槽底部制成圆弧状,且在制转杆的两卡爪的齿峰与齿槽底端也制成圆弧状同时该第一卡爪的齿峰对应于棘齿的齿槽,而卡爪的齿槽则对应于棘齿的齿峰,而第二卡爪的夹角则小于棘齿的齿槽夹角,且形成该第二卡爪的制转面贴于该棘齿的斜推面上,而该第二卡爪的另一斜面,则与该齿槽的另一斜推面具有一适当间隙A,使该卡爪完全与棘齿啮合,提供制转力分散于第一、二卡爪上;同时在反转时,通过由卡爪的齿峰圆弧状与该间隙A,在制转杆被顶推上升时,避免受到两点同时相互碰触而卡制;因此,在驱动行程中,提供两卡爪与棘轮衔接状态,可增加制转力同时达到棘轮转动的顺畅。为能方便了解本技术的内容,及所能达成的功效、兹配合附图所给出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习知棘轮与卡爪互动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棘轮构造平面图。图3为本技术制转杆构造平面图。图4为本技术棘轮与制转杆啮合平面示意图。图4-A为图4的部分放大图。图5为本技术棘轮与制转杆互动示意图。图5-A为图5的部分放大图。-->符号说明:棘轮1、3;棘齿11、11’、31;齿峰111、111’、311;齿槽112、112’、312;槽底1121、2121、3121;斜推面121’;制转杆2卡爪21、21’;爪齿峰211、211’;卡爪槽212;底端212’;斜推面3122;斜抵面3123;制转杆4;第一卡爪41;第一卡爪槽42;第二卡爪43;第一齿峰411;第二爪齿峰411’;卡爪槽底421;第一卡爪41;第一斜挡面412;第一斜滑面413;第二斜挡面431;第二斜滑面432;间隙A、A’;底端4321。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2所示:一棘轮3外围的棘齿31,其齿峰311与齿槽312的槽底3121分别制成一圆弧角,使棘齿31的一侧形成一斜推面3122,另一侧则形成一斜抵面3123;为方便本技术构造的说明,而以该习知制转杆2的相同数量的卡爪21(图1)对应本技术予以叙述;请参阅图3所示,一制转杆4的第一卡爪41与其邻接的第一卡爪槽42,设有与前述棘轮3的棘齿31与齿槽312略为相当的夹角角度与尺寸,并在该第一、二卡爪41、43的第一、二爪齿峰411、411’与第一卡爪槽42的卡爪槽底421亦制成圆弧角,则该第一卡爪41的一侧形成一第一斜挡面412,另一侧形成一第一斜滑面413;该第二卡爪43是邻接于该第一卡爪槽42之后,且其夹角略小于该棘轮3的齿槽312的夹角,其一侧形成一第二斜挡面431,另一侧形成第二斜滑面432;请参阅图4及图4-A,该制转杆4与棘轮3啮合时,该第一、二卡爪41、43分别与该棘齿31完全啮合,该第一卡爪41的第一斜挡面412与第一斜滑面413分别与棘齿31的斜抵面3123与斜推面3122相互贴靠,同时该卡爪槽42与该棘齿31完全啮合,而该第二卡爪43的斜滑面432则与该棘齿31的斜推面3122形成一适当间隙A,使棘轮的棘齿31的抵推力分散于第一、二卡爪41、43上,以避免棘齿31的崩裂,更可延长其使用寿命;请参阅图5及图5-A,当棘轮3反转时,该棘齿31顶推第一、二卡爪41、43而使制转杆4以轴心作圆弧状上摆,通过由第二卡爪43的第二斜滑面432与该棘齿31的斜推面3122所形成的间隙A,使棘齿31转动该间隙A的行程方顶推第-->二卡爪43,则第二卡爪43的第二爪齿峰411’即与棘齿31的斜抵面3123形成较大之间隙A’,以提供棘齿31的齿峰311碰触第二卡爪43的第二斜滑面432的底端4321时,不会同时令第二卡爪43的第二爪齿峰411’碰触该棘齿31的第二斜抵面3123,以避免两点同时碰触而造成棘轮3旋转不顺,甚至受到卡制现象。依据前述的棘轮3的棘齿31与制转杆4的第一、二卡爪41、43相互间的啮合角度与尺寸关系,更可依制转杆4可容置空间与棘齿3的齿数,而延伸该第二卡爪43的邻接设置数量,且在不妨碍该棘轮3的转动抵推制转杆4的角度限制后,除了第一卡爪41之外,亦能将制转杆4的第二卡爪43制成复数组相同构造,且其相同于第二卡爪43的第二斜滑面432与该棘齿31的斜推面3122皆维持一适当间隙A,以扩充其制转分力效果,更能延长其寿命。上列详细说明是针对本技术的一可行实施例的具体说明,而该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未脱离本技术技艺精神所为之等效实施或变更,均应包含于本申请所请求保护的专利范围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改进的棘轮扳手制转机能件,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有:    一棘轮,其外围的棘齿,其齿峰与齿槽的槽底分别制成一圆弧角,棘齿的一侧形成一斜推面,另一侧则形成一斜抵面;    一制转杆,其卡爪的数量,可依据棘齿的尺寸设置复数个卡爪,且除第一卡爪及卡爪槽与相对应的齿槽与棘齿的尺寸相当外,各卡爪的夹角皆略小于棘轮的齿槽夹角角度,且各卡爪的斜挡面与棘齿的斜滑面贴靠,而该卡爪的斜滑面则与棘齿的斜推面具有一间隙。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进的棘轮扳手制转机能件,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有:一棘轮,其外围的棘齿,其齿峰与齿槽的槽底分别制成一圆弧角,棘齿的一侧形成一斜推面,另一侧则形成一斜抵面;一制转杆,其卡爪的数量,可依据棘齿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紫玉穆特米勒
申请(专利权)人:张紫玉穆特米勒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