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国珍专利>正文

改良结构的起子软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00284 阅读:1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改良结构的起子软管,包括一软管本体,其特征在于,该软管本体包括:数个连结块、螺旋管片及套头,其特征在于: 该连结块的两侧分别形成有纵、横向的连结片,并于该连结片分别设有纵、横向枢孔,并设有组合片体,且该组合片体的两侧分别设有连接孔,借由插销配合组合片体的连接孔、第一连结块的枢孔及第二连结块的枢孔将第一、二连结块及组合片体连结成一体,依此连结关系将第一连结块利用组合片体连结至最后连结块; 一螺旋管片,该螺旋管片可套入连结完毕的连结块组合,且在其螺旋管片的两端分别锁固套头; 分别设有第一、二驱动头,该驱动头的一端亦分别设有相对的连结片体及枢孔,并依此而可以配合组合片体的连接孔、第一连结块及最后连结块的未枢结的枢孔而将第一、二驱动头枢设至第一、最后连结块上。(*该技术在200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改良结构的起子软管本技术涉及一种手动工具,特别是涉及一种改良结构的起子软管。现今相当流行的螺丝起子,其主要利用起子本体前端所设起子软管的可挠曲性,而使其可以在空间受局限的地方操作起子,因而可以在许多不易施力的工作地点进行操作,这也就是为什么此种螺丝起子得到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之一。如图1、2所示的起子软管(10),其主要是利用弹簧条(11)配合可将之包覆的螺旋铁片(12),并在其两端分别装置固定的套头(13),套头(13)两侧分别形成有驱动头(14)及驱动凹槽(15),该种结构虽然具有相当的实用性,但其仍存在以下的缺点,而须再加以改良:1.该种起子软管(10)主要是利用螺旋铁片(12)包覆弹簧条(11),当转动起子本体时达到同时带动的功效,但是也就因为该弹簧条(11)的结构容易使起子软管(10)的套头(13)驱动头(14)在特定地点套固工件时,该起子软管(10)因弹簧条(11)具有弹性回复力,因此在使用时必须利用两手同时操作。2.其在使用时,容易因为弹簧条(11)的弹性回复力,而使起子软管(10)的驱动头(14)或驱动凹槽(15)会自工件脱离。3.再者,此种起子软管使用时间较长时,其弹簧条(11)极容易产生变形,因为弹簧条(11)是利用紧密挠紧的弹簧(111)制成,共弹簧(111)间距易因一端的施力而被拉长,因此常会发生变形。4.如果弹簧条(11)断裂的话,其整支的起子软管(10)便不起作用而丢掉,不符合成本效益。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良结构的起子软管,使其在挠曲时可以达到较大的塑性,并能使其在动作时容易达到定位。本技术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良结构的起子软管,使起子本体在操作上,使驱动头或驱动凹槽自工件处不易脱离。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延长使用寿命的改良结构的起子软管。本技术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改良结构的起子软管,包括一软管本体,其特征在于,该软管本体包括:数个连结块、螺旋管片及套头,该连结块的两侧分别形成有纵、横向的连结片,并于该连结片分别设有纵、横向枢孔,并设有组合片体,且该组合片体的两侧分别设有连接孔,借由插销配合组合片体的连接孔、第一连结块的枢孔及第二连结块的枢孔将第一、二连结块及组合片体连结成一体,依此连结关系将第一连结块利用组合片体连结至最后连结块;一螺旋管片,该螺旋管片可套入连结完毕的连结块组合,且在其螺旋管片的两端分别锁固套头;分别设有第一、二驱动头,该驱动头的一端亦分别设有相对的连结片体及枢孔,并依此而可以配合组合片体的连接孔、第一连结块及最后连结块的未枢结的枢孔而将第一、二驱动头枢设至第一、最后连结块上。本技术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前述的改良结构的起子软管,其第一、二驱动头的另一端设有相对的驱动部及驱动凹槽。前述的改良结构的起子软管,其组合片体的四角亦可设置有圆弧部。而可以使得本技术起子软管在使用时更加具有挠曲性。本技术的具体结构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图1是习用起子软管的外观示意图。图2是习用起子软管的分解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分解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剖面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外观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动作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外观示意图。请参阅图3、图4所示,本技术有关于一种改良结构的起子软管,其主要为一起子软管本体(20),包括数个连结块(30、30′、30″)、螺旋管片(40)及套头(50),其中:该连结块(30)的两侧分别形成有纵、横向的连结片(31、32),并于该纵、横向连结片(31、32)分别设有纵、横向枢孔(33、34),并设有组合片体(35)。该组合片体(35)的两侧分别设有连接孔(36),如此而可以借由插销(37)配合组合片体(35)的连接孔(36)、第一连结块(30)的横向枢孔(34)及第二连结块(30′)的横向枢孔(34′)[或第一连结块(30)的纵向枢孔(33)及第二连结块(30′)的纵向枢孔(33′)],而-->将第一、二连结块(30、30′)及组合片体(35)连结成一体,依此连结关系而可以将第一连结块(30)利用组合片体(35)连结至最后连结块(30″)。该螺旋管片(40)可以套入已连结完毕的连结块(30)组合,且在其螺旋管片(40)的两端分别锁固套头(50),并分别设有第一、二驱动头(51、52)。该驱动头(51、52)的一端亦分别设有相对的连结片体(511、521)及枢孔(512、522),并依此而可以配合组合片体(35)的连接孔(36)、第一连结块(30)及最后连结块(30″)的未枢结的枢孔(本技术以纵向枢孔31、31″表示,当然随着连结块的多寡及组合方式而有不同的未枢结枢孔组合),而在连结块(30、30″)的两端分别组合第一、二驱动头(51、52),且该第一、二驱动头(51、52)的另一端设有相对的驱动部(53)及驱动凹槽(54),其外观图如图5所示。请参阅图6、图7、图8所示,本技术使用时,当起子软管本体(20)在做不同方向角度的挠曲时,其会因为相隔连结块(30)与组合片体(35)连结的纵、横向连结片(31、32)缘故,而各有纵、横向的挠曲方向角度,其中该组合片体(35)的四角亦可设置有圆弧部(351),而可以使得本技术起子软管本体(20)在使用时更加具有挠曲性。本申请人要强调的是,本技术在使用上,的确可以在工业领域具有相当的功效及经济价值,特将其优点叙述如下:1.本技术其应用连结块与组合片体的组合方式,并能使起子软管具有挠曲的功效,并借由连结块的组合结构而使其起子软管在挠曲时更具有定位性,可达到更加稳固的功效,实是现今起子软管结构所不及的。2.由于连结块及组合片体的组合方式结构,因此其更具有挠曲的定位性,也就因为如此而可以使得驱动头的驱动部或驱动凹槽在套固工件后,可以达到定位的效果,而不需再借助两手来达到固定的效果,并且不会使驱动部或驱动凹槽自工件脱离。3.本技术利用所设的连结块与组合片体组合结构,不但不会有变形的问题,且稳固性可以大幅增加,以增加起子软管的使用寿命。4.因为本技术其仅是在连结块及组合片体进行组合,因此其结构简易,所以制造成本也相对减少,且和产品所能达到的功效及实用性来比较的话,实是物超所值,因此具有相当产业的利用价值。5.本技术如果有损坏或被折损时,其可以将损坏的连结块或组合片体抽换或直接丢弃,而再予以组合重复使用,相当符合消费者的使用观。-->6.本技术确实是完全符合产业上发展所需,且所揭露的结构亦是前所未有的创新构造,其既未见于任何刊物,而且市面上亦未见有任何类似的产品,故具有新颖性。总之,本技术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完全符合专利要件,故依法提出申请。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良结构的起子软管,包括一软管本体,其特征在于,该软管本体包括:数个连结块、螺旋管片及套头,其特征在于:该连结块的两侧分别形成有纵、横向的连结片,并于该连结片分别设有纵、横向枢孔,并设有组合片体,且该组合片体的两侧分别设有连接孔,借由插销配合组合片体的连接孔、第一连结块的枢孔及第二连结块的枢孔将第一、二连结块及组合片体连结成一体,依此连结关系将第一连结块利用组合片体连结至最后连结块;一螺旋管片,该螺旋管片可套入连结完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国珍
申请(专利权)人:刘国珍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