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调整式钳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00086 阅读:1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自动调整式钳子,包括一第一钳体以及第二钳体,其中第一钳体于其颈部凹设有啮齿部,一钳齿块其上设有棘齿部,该棘齿部与第一钳体啮齿部啮合,一扭力弹簧枢设在第二钳体上并于两连结块之间套设一扭力弹簧,扭力弹簧一端顶掣于第一钳体内;一传动块是枢固于两连结块间,该传动块上设有一滑槽,两连结块之凸部扣于该滑槽内,且传动块一端设有一勾部,该勾部勾设所述的扭力弹簧另一端。(*该技术在200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动调整式钳子本技术有关于一种自动调整式钳子。本设计人于1996年1月30日提交的技术专利申请96201131.2号公开了一种“自动调整式钳子”,包括一第一钳体及第二钳体,该钳体为交叉枢设而成并利用相对之插销加以枢设,其上皆设有钳齿部以供夹合管子,钳体之间还设有连结块及传动块,并且于第二钳体两侧设有棘齿部及盖体,所以可以经由钳体间的连结块及传动块的传动作用,而使得钳体在夹合时,钳体的钳齿会经由棘齿部的棘齿作用而可依待夹物件大小自动调整支点而稳固地夹固欲夹固的管体。由于该案之自动可调式钳子所具有之功效实相当多,其不但可供操作者稳固的夹持各种尺寸之工件外,更无须作任何调整即可自由夹持工件,相当省时省力,但是由于该案结构中两连结块间所夹设之弹簧在经过长时间的上、下磨擦使用后,较容易产生弹性疲劳及操作较不确实之情形,故为了使该案之结构更加趋近完美,且操作上更加确实,更不易产生故障,本设计人再一次的研究开发,并以其从事此类产品制造多年之经验,经过长久努力与实验,终于开发设计出本技术的自动调整式钳子。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调整式钳子,其主要是延续了上述专利案之特色所设计出来的,其不但可较该案结构操作上更加的确实,其更不易发生故障,并能符合产业利用价值。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动调整式钳子,其包括一第一钳体以及第二钳体,其中第一钳体于其颈部凹设有啮齿部,一钳齿块其上设有棘齿部,其是枢设在第二钳体上,该棘齿部与第一钳体之啮齿部啮合,一扭力弹簧枢设在第二钳体上靠近钳齿块处且顶掣钳齿块,一弹簧其一端是固定在第二钳体之前端,另端则固定在第一钳体之腰部,另一弹簧则是固定在第一、第二钳体之腰部,于第一、二钳体间固定两连结块并枢固一传动块,其特征在于:-->该两连结块一端凸设一凸圆块及凸部,两连结块另一端则设一凸柱,并于两连结块之凸柱间套设一扭力弹簧,该扭力弹簧左、右两端则凸设一弹性片,并使扭力弹簧一端弹性片顶掣于第一钳体内;一传动块是枢固于两连结块间,并利用一轴销将传动块一端枢固于两连结块之凸圆块间,该传动块上设有一滑槽,两连结块之凸部扣于该滑槽内,且传动块一端设有一勾部,该勾部勾设所述的扭力弹簧另一端之弹性片,而传动块另一端则固定于第二钳体内。所述的自动调整式钳子,其特征在于:其中于第二钳体之钳齿块上枢固一盖体。本技术的效果是:由以上所述,可知本创作自动调整式钳子在使用时其完全延用了前述本设计人的原在先申请案结构之优点,并将其两连结块中间夹设之弹簧容易产生上下磨擦之缺点完全改善,以使本案在操作上更加的确实,可说是相当具有产业利用价值,兹就以上之轮点加以轮述:本创作自动调整式钳子,其将两连结块间所夹设之弹簧,因其长期经过上、下磨擦后容易产生操作不确实及故障率较高之缺点完全的改良了,因为本案将原本夹设于内之弹簧改设于夹设于外,且可顶掣于第一钳体内,故可使本案在操作上更加的确实、且将故障率减少许多,以使本案更具有产业利用之价值。综上所述,本创作之自动调整式钳子确实延用了所述的在先申请案的创作精神,且将所述的在先申请案中美中不足之缺点完全的改良了,以使本创作操作上更加的确实,且寿命也较长,为一相当具产业利用价值之创作。本创作的较佳实施例将配合所附的图式作一详细说明如下,以使本创作可以获致更进一步之了解,其中:图1是本创作自动调整式钳子的分解示意图;图2是为本创作自动调整式钳子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为本创作自动调整式钳子的平面示意图;图4是为本创作自动调整式钳子其咬合管子之平面示意图;以及图5是为本创作自动调整式钳子已咬合且施力之平面示意图。本技术结合附图所示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本创作的一种自动调整式钳子,请参阅图1所示,这种自动调整式钳子其主要包括一第一钳体3,该第一钳体3是包括一形状完全相对称之第一母钳体30及第一子钳体31,其第一母、子钳体30、31皆在前端形成钳齿部301、311,并于其颈部凹设有啮齿部302、312,且在其第一母、子钳体30、31之前后端皆设有数个销孔303、313,而第一母、子钳体30、31之末端并利用铆钉321、322将一隔块32枢设固定在第一母、子钳体30、31末端之间,而其第一母、子钳体30、31前端之钳齿部301、311之间则枢设相对钳齿部301、311形状之钳块331、332。另外设有一第二钳体4,该第二钳体4是包括一完全相对之第二母钳体40及第二子钳体41,其两第二母、子钳体40、41皆在前端形成钳齿部401、411,且在其第二母、子钳体40、41之前后端皆设有数个销孔403、413,而第二母、子钳体40、41之末端并利用铆钉421、422将一隔块42枢设固定在第二母、子钳体40、41末端之间,而其第二母、子钳体40、41前端之钳齿部401、411两侧则枢设相对钳齿部401、411形状之钳块431、432。请继续参看图1、3所示,故可以利用一铆钉分别将盖体34、第二母钳体40、第二子钳体41及其相对之盖体37之同一端枢设在一起,而第一、第二连结块35、36之一端则分别向内侧凸设凸圆块351、361及一凸部352、362,另一端则凸设一凸柱354、364,所以该第一及第二连结块35、36之凸柱354、364间可套置一扭力弹簧353,再利用一轴销355穿过第一、第二连结块35、36之凸圆块351、361及传动块38之圆孔381加以固定枢设,并再使得其两凸部352、362可以扣入传动块38所设之滑槽382内以沿其滑动,其中扭力弹簧353一端之弹性片3531顶靠于第一钳体3内,另一端之弹性片3532则勾设于传动块38之勾部383上;另外设有一具有两侧凸杆441之轴块44,其轴块44是分别枢设第二母、-->子钳体40、41及两钳齿块45、46,而其凸杆441则被上下两盖体34、37夹住固定,且在钳齿块45、46之内端形成有棘齿部451、461,另外再设有一拉力弹簧47,而此拉力弹簧47并分别勾设在第一、二钳体3、4之勾孔305、315、405及415上,如此而可以利用拉力弹簧47的弹力作用,而可以使得钳块431之缘部4311顶掣在第一钳体3之前缘部316上。请再参看图2,本创作立体图最佳是表现于图2所示。请参看图2、3所示,其中图3是为本创作自动调整式钳子在自然状态下之示意图,其枢设第一钳体3之插销孔304与第二钳体4之插销孔404及传动块38上之轴销355的三点是约呈一直线,且因为拉力弹簧47的弹性作用而使得其第二钳体4之钳块431、432之缘部4311、4322会顶在第一钳体3之前缘316,且此时扭力弹簧452会顶掣钳齿块45、45之底部扣在啮齿部302、312。请再参看图4所示,当本创作自动调整式钳子在咬合管子时,其枢设第一钳体3之插销孔304与第二钳体4之插销孔404及传动块38上之轴销355的三点是约会变成一钝角三角形,且此时因第一、第二钳体3、4还没施力,其第二钳体4之钳块431、432之缘部4311、4322仍会顶掣着第一钳体3之前缘316、且此时扭力弹簧452会顶掣钳齿块45、46使其向扣在第一钳块3之啮齿部302、312移动;请再参看图5所示,当本创作自动调整式钳子在咬合管子并再施力时,其枢设第一钳体3之插销孔304与第二钳体4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调整式钳子,其包括一第一钳体以及第二钳体,其中第一钳体于其颈部凹设有啮齿部,一钳齿块其上设有棘齿部,其是枢设在第二钳体上,该棘齿部与第一钳体之啮齿部啮合,一扭力弹簧枢设在第二钳体上靠近钳齿块处且顶掣钳齿块,一弹簧其一端是固定在第二钳体之前端,另端则固定在第一钳体之腰部,另一弹簧则是固定在第一、第二钳体之腰部,于第一、二钳体间固定两连结块并枢固一传动块,其特征在于:该两连结块一端凸设一凸圆块及凸部,两连结块另一端则设一凸柱,并于两连结块之凸柱间套设一扭力弹簧,该扭力 弹簧左、右两端则凸设一弹性片,并使扭力弹簧一端弹性片顶掣于第一钳体内;一传动块是枢固于两连结块间,并利用一轴销将传动块一端枢固于两连结块之凸圆块间,该传动块上设有一滑槽,两连结块之凸部扣于该滑槽内,且传动块一端设有一勾部,该勾部勾设所述 的扭力弹簧另一端之弹性片,而传动块另一端则固定于第二钳体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调整式钳子,其包括一第一钳体以及第二钳体,其中第一钳体于其颈部凹设有啮齿部,一钳齿块其上设有棘齿部,其是枢设在第二钳体上,该棘齿部与第一钳体之啮齿部啮合,一扭力弹簧枢设在第二钳体上靠近钳齿块处且顶掣钳齿块,一弹簧其一端是固定在第二钳体之前端,另端则固定在第一钳体之腰部,另一弹簧则是固定在第一、第二钳体之腰部,于第一、二钳体间固定两连结块并枢固一传动块,其特征在于:该两连结块一端凸设一凸圆块及凸部,两连结块另一端则设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钜
申请(专利权)人:手工具设计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