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蝶式缓冲止回阀用油缸,为单杆活塞缸,包括活塞、活塞杆、一端敞口的筒状的缸体和用于封闭所述敞口的上盖,缸体的壁内设有孔道,其分别通过上油口和下油口与有杆腔和无杆腔相通,缸体的内腔分为上部的大直径腔和下部的小直径腔两部分,小直径腔与活塞滑动配合,上油口位于大直径腔的侧壁上,上油口以下的大直径腔内滑动配合有定位环,活塞杆上套设有圆柱螺旋弹簧,弹簧抵在定位环和上盖之间,定位环上设有可连通其上下两腔的过油孔,孔道所在的油路上均设有单向节流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油路内置,不仅节省空间,而且其油路不易被损坏。利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实现阀瓣的慢开和慢关,且速度可调,特别是可使阀门分快、慢两个阶段关闭。(*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蝶式缓冲止回阀用配件,特别涉及用作阀瓣动作缓冲的油缸。
技术介绍
现有的蝶式缓冲止回阀用缓冲油缸或阻尼油缸一般为单杆活塞缸,其有杆腔和无杆腔之间通过外接铜管相连接。蝶式缓冲止回阀通常安装在泵的出口处,当泵开启后,介质推动阀瓣自动打开,由于阀瓣与活塞杆的外伸端相铰接,阀瓣动作带动活塞杆向外伸出,油缸的有杆腔中的油液经外接铜管流进无杆腔;当介质反方向流动时,介质压力和阀瓣的自重使得阀瓣关闭顶靠在阀座上,从而切断反向流动的介质流,阀瓣关闭过程中,活塞杆缩回,油缸的无杆腔中的油液经外接铜管流进有杆腔。其不足之处是外接铜管比较占用空间,限制了蝶式缓冲止回阀的小型化,同时,蝶式缓冲止回阀工作时,外 接铜管以及其两端的铜接头比较容易触碰到其他零件,因此容易被损坏,影响蝶式缓冲止回阀的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蝶式缓冲止回阀用油缸,不仅节省空间,而且其油路不易被损坏。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蝶式缓冲止回阀用油缸,为单杆活塞缸,包括活塞、活塞杆、一端敞口的筒状的缸体和用于封闭所述敞口的上盖,所述活塞与缸体滑动配合,所述活塞杆穿过所述上盖伸出所述缸体,并与所述上盖滑动配合,所述活塞将所述缸体的内部空间分为位于上部的有杆腔和位于下部的无杆腔,所述缸体的壁内设有孔道,所述孔道分别通过上油口和下油口与有杆腔和无杆腔相通。所述缸体的内腔分为上部的大直径腔和下部的小直径腔两部分,所述小直径腔与活塞滑动配合,所述上油口位于大直径腔的侧壁上,大、小直径腔的壁面连接处形成台肩,所述上油口至台肩之间的大直径腔内设有与其滑动配合的定位环,所述活塞杆上套设有圆柱螺旋弹簧,所述弹簧抵在所述定位环和上盖之间,所述定位环上设有可连通其上下两腔的过油孔。所述下油口开设在缸体的底壁上。所述孔道可以为多个,且多个孔道以所述缸体的中心轴线为中心呈圆周均匀分布。所述缸体可以由两端敞口的柱状的缸筒和固定连接在缸筒下端敞口处并封闭该敞口的下盖构成,所述缸筒的柱状内表面和下盖的上表面分别构成所述侧壁和底壁。所述上盖为中央贯通结构,作为优选方案,中央贯通处的上段为螺纹孔,下段为光孔,所述上盖通过所述光孔与所述活塞杆滑动配合,所述螺纹孔中旋接有铜螺母,所述铜螺母的内孔为光孔,并与所述活塞杆滑动配合。所述上盖与活塞杆之间以及所述缸体与活塞之间设有密封结构,所述台肩的尖角处经过倒角处理。对于上述任意一种所述蝶式缓冲止回阀用油缸,所述孔道所在的油路上均设有单向节流阀。全部的所述单向节流阀的液流流动方向优选设置为由无杆腔流向有杆腔的方向;或者,一部分所述单向节流阀的液流流动方向设置为由无杆腔流向有杆腔的方向,另一部分所述单向节流阀的液流流动方向设置为由有杆腔流向无杆腔的方向。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在缸体的壁内设置孔道,用以代替原用的外接铜管,SP将油路内置,可以使油路不易被损坏,同时也减少了油缸外围的空间占用。设计上油口的位置在定位环的运动上限以上、台肩在定位环的运动下限处、活塞的运动上限在定位环以下,以及下油口开设在缸体的底壁上,可以在利用缸体内径变化实现快、慢两个阶段开/关阀门的同时,使活塞、定位环全行程运动过程中都不会堵塞/遮挡孔道的任何一端开口,因此保证了油缸内油液在有杆腔和无杆腔之间的顺畅流动,从而保证了油缸的无障碍动作。所述台肩的尖角处经过倒角处理,使得小直径腔上段壁的边缘呈内锥孔状,例如30-60度锥角的锥孔状,可便于活塞由大直径腔进入小直径腔。由于活塞杆通常采用钢材料制成,采用铜螺母与其滑动配合,一方面由于铜质材料如铜合金具有自润滑作用,耐磨;另一方面由于铜螺母的硬度低于活塞杆,因此可以保护活塞杆不被划伤,因此使活塞杆更加耐用,从而延长了油缸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蝶式缓冲止回阀用油缸,为单杆活塞缸,如图1所示,包括活塞12、活塞杆10、一端敞口另一端封闭的筒状的缸体和用于封闭所述敞口的上盖1,缸体和上盖围成了缸体的内部空间,所述活塞杆穿过所述上盖伸出所述缸体,并与所述上盖滑动配合,活塞将缸体的内部空间划分为位于上部有杆腔和位于下部的无杆腔。所述缸体的壁内设有孔道13,充当内置油路,所述孔道分别通过上油口和下油口与有杆腔和无杆腔相通。相比现有技术下采用的外接铜管的技术方案,由于油路内置,可以使油路不易被损坏,同时也减少了油缸外围的空间占用。所述缸体的内腔分为上部的大直径腔和下部的小直径腔两部分,所述小直径腔与活塞滑动配合,所述上油口位于大直径腔的侧壁上,优选位于大直径腔的偏上部的侧壁上,具体应视定位环的设计运动上限位置确定。大、小直径腔的壁面连接处形成台肩,对定位环起到轴向限位作用,所述上油口至台肩之间的大直径腔内设有与其滑动配合的定位环,且上油口至台肩的轴向距离大于定位环的高度。所述定位环上设有可连通其上下两腔的过油孔(图1中未示出)。所述活塞杆上套设有圆柱螺旋弹簧2,该弹簧为压缩弹簧,其抵在所述定位环和上盖之间用以支撑定位环、提供向下的用以保持定位环位置平衡和稳定的反力,以及提供足够的使定位环向下回位的推力。弹簧的预压力的设定应达到使定位环上移位置上限不超过上油口的效果。所述下油口开设在缸体的底壁上,结合前述的定位环只能在台肩与上油口之间往复移动、活塞向上可进入大直径腔且不会超过定位环等的位置关系,一方面利用缸体内径的变化实现了快、慢两个阶段开/关阀门,另一方面,还保证了活塞和定位环全行程运动过程中都不会堵塞或遮挡孔道的任何一端开口,因此保证了油缸内油液在有杆腔和无杆腔之间的顺畅流动,从而保证了油缸的无障碍动作。所述孔道为两条或四条,且各孔道之间以所述缸体的中心轴线为中心呈圆周均匀分布。当为两条时,亦可称为对称分布。所述缸体由两端敞口的柱状的缸筒3和固定连接在缸筒下端敞口处并封闭该敞口的下盖5构成,孔道位于缸筒和下盖中的部分分别加工,出于加工需要,位于下盖中的水平方向的一段孔道的靠外的一部分属于工艺孔,为了不影响孔道的正常使用,该工艺孔的孔口段加工出内螺纹,用螺纹连接堵头6的方式将该工艺孔堵住。所述缸筒的柱状内表面和下盖的上表面分别构成所述侧壁和底壁。所述上盖为中央贯通结构,中央贯通处的上段为螺纹孔,下段为光孔,所述上盖通过所述光孔与所述活塞杆滑动配合,所述螺纹孔中螺纹连接有铜螺母7,所述铜螺母的内孔为光孔,并与所述活塞杆滑动配合。由于活塞杆通常采用钢材料制成,此处采用铜螺母,一方面由于铜质材料如铜合金具有自润滑作用,耐磨;另一方面由于铜螺母的硬度低于活塞杆,因此可以保护活塞杆不被划伤,因此使活塞杆更加耐用,从而延长了油缸的使用寿命。所述上盖与活塞杆之间以及所述缸体与活塞之间设有密封结构,上盖与活塞杆之间的密封结构涉及垫片8和密封圈9,垫片位于铜螺母的底部,密封圈设在垫片与上盖的光孔段之间,光孔段的内壁上设有环形密封槽,环形密封槽内设有O型圈。对于上述任意一种所述蝶式缓冲止回阀用油缸,所述孔道所在的油路上均设有单向节流阀11,以在阀瓣打开和/或关闭过程中起到缓冲作用。至于单向节流阀的流向设置,一种方式是全部的所述单向节流阀的液流流动方向设置为由无杆腔流向有杆腔的方向,即在活塞杆回退过程中提供阻力,从而实现阀瓣的慢速关闭;另一种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蝶式缓冲止回阀用油缸,为单杆活塞缸,包括活塞、活塞杆、上端敞口的筒状的缸体和用于封闭所述敞口的上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与缸体滑动配合,所述活塞杆穿过所述上盖伸出所述缸体,并与所述上盖滑动配合,所述活塞将所述缸体的内部空间分为位于上部的有杆腔和位于下部的无杆腔,所述缸体的壁内设有孔道,所述孔道分别通过上油口和下油口与有杆腔和无杆腔相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理义,叶宗庚,
申请(专利权)人:永嘉县艺丰阀门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