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可调节的车辆顶篷拉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90676 阅读:1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01 06: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度可调节的车辆顶篷拉手,包括拉手本体总成,所述拉手本体总成包括固定在车辆顶篷上的第一拉手本体与用于乘客乘坐时手握的第二拉手本体,所述第一拉手本体通过拉手安装支座固定安装在车辆顶篷的钣金上,第一拉手本体与第二拉手本体之间通过长度可调节的连接机构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通过调节第一拉手本体的高度,能够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各种车辆。(*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汽车领域,涉及一种车辆顶篷的拉手,具体地说是一种高度可调节的车辆顶篷拉手
技术介绍
目前,汽车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车辆的安全也成为用户关注的首要问题。汽车顶篷上的拉手作为汽车内部的部件,其作用是使乘客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能够为乘客提供手握的支撑点,避免在紧急刹车及其他突发情况时,对乘客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因此,车辆顶篷拉手的性能直接决定乘客乘坐的安全性。目前,市场上的车辆顶篷拉手一般通过螺钉或者其它卡接结构安装在车辆顶篷上,可分为直拉式和可折叠式两种。其中直拉式拉手一般为注塑成型的塑料件,直接安装在车辆顶篷上,拉手本身不能进行其它活动;而折叠式拉手是通过阻尼和弹簧使拉手本体与拉手安装支座结合,从而使拉手在使用时下拉,不使用时自动回位。然而,上述的两种拉手存在以下的缺陷:拉手在布置时是针对正常成年人乘坐车辆时手部使用位置进行相关设计的,其于车内的安装布置对于身高正常的成年人来讲尚可满足使用方便的目的,且在紧急刹车或者其他紧急情况时,可以配合安全带有效保护乘客的人身安全。但在实际的乘员中,有很多中、小学生,这类人群的一大部分人,身高相对于正常成年人的身高要矮很多,因此,拉手对于这类人群就起不到保护作用,在遇到紧急刹车或者其他紧急情况时,可能会对乘客的人身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适应不同身高的人群,能够保证乘坐者人身安全的高度可调 节的车辆顶篷拉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种高度可调节的车辆顶篷拉手,包括拉手本体总成,所述拉手本体总成包括固定在车辆顶篷上的第一拉手本体与用于乘客乘坐时手握的第二拉手本体,所述第一拉手本体通过拉手安装支座固定安装在车辆顶篷的钣金上,第一拉手本体与第二拉手本体之间通过长度可调节的连接机构相连接。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所述连接机构包括用于连接第一拉手本体与第二拉手本体的拉带,所述拉带的一端固连第一拉手本体上设置的第一拉带固定杆,另一端通过弹性回位机构固连第二拉手本体上设置的第二拉带固定杆。作为对本技术的进一步限定:所述弹性回位机构包括安装在第二拉带固定杆上的弹簧卷筒,在弹簧卷筒内设有拉力弹簧,所述拉带与拉力弹簧固连。作为再进一步的限定:本技术还包括用于拉带未被拉出时使第一拉手本体与第二拉手本体配合卡紧的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设于第一拉手本体与第二拉手本体之间的第一限位机构,以及设于第二拉手本体上的第二限位机构。作为对第一限位机构的限定:所述第一限位机构包括设于第一拉手本体上的凸台、以及设于第二拉手本体上与凸台相配合卡紧的第一凹槽。作为第一限位机构的进一步限定:所述第一限位机构还包括用于将当凸台安装到第一凹槽内时能够控制其安装轨迹的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包括设于第一凹槽内的限位点,设于凸台上、用于限位点滑动的导轨,以及设于凸台上的限位面,第一拉手本体与第二拉手本体安装到一起时限位点设于导轨内,限位面与导轨末端相连。作为对导轨的限定:所述导轨包括分别设于凸台上的横向导轨与竖向导轨,横向导轨的左端连通竖向导轨的底端,限位面设于竖向导轨的顶端。作为对第二限位机构的限定:所述第二限位机构包括设于第二拉手本体上、与第二拉带固定杆固定的旋钮,旋钮上设有旋钮凸台,所述旋钮凸台与设于第二拉手本体上的第二凹槽配合卡紧。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技术方案,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取得的技术进步在于:(1)本技术包括通过长度可调节的连接机构相连的第一拉手本体与第二拉手本体,当乘客的身高相对于正常成年人的身高较低时,可以将第一拉手本体拉出,即可调整第一拉手本体的高度,满足身高较矮的乘客的需求,保证乘客的人身安全;(2)连接机构一端直接固连在设于第一拉手本体上的第一拉带固定杆上,令一端通过弹性回位机构固连于第二拉手本体上的第二拉带固定杆上,当乘客不再需要第一拉手本体降低高度时,在弹性回位机构的作用力下,拉带会带动第一拉手本体回位到原来的高度,方便操作;(3)第一拉手本体与 第二拉手本体之间设有第一限位机构,在正常情况下第一拉手本体与第二拉手本体相接触,可以令拉带长度最短,即使有外力作用到第一拉手本体上,由于第一限位机构的作用,拉带也不会被拉长;而当乘客的身高较低时,可以解除限位,然后对第一拉手本体施加一外力即可将拉带拉长,第一拉手本体的高度就会降低,方便乘客的使用;(4)本技术还设有第二限位机构,包括设于第二拉手本体上的与第二拉带固定杆相连的旋钮,所述旋钮通过设于旋钮上的旋钮凸台与设于第二拉手本体上的第二凹槽进行限位,进一步保证对拉带长度的限定;(5)本技术的第二限位机构中包括导轨和限位点,当将第一拉手本体与第二拉手本体接触安装到一起时,通过限位点与导轨的配合可以令安装更加简单方便。综上可见,本技术结构简单,通过调节第一拉手本体的高度,就能够满足不同身高用户的不同需求。本技术适用于各种车辆。本技术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与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拆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带有拉手安装支座3的第二拉手本体22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所示物件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带有拉手安装支座3的第二拉手本体22的剖视图。图中:1一拉手本体总成,21—第一拉手本体,22—第二拉手本体,3—拉手安装支座,4一拉带,51—第一拉带固定杆,52—第二拉带固定杆,6弹簧卷筒,7—旋钮,8—旋钮凸台,91 一第一凹槽,92—第二凹槽,10 —凸台,11 一限位点,12—限位面,131—横向导轨,132—竖向导轨,141 一第一矩形孔,142—第二矩形孔。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一种高度可调节的车辆顶篷拉手图1至图5所示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包括拉手本体总成I,所述拉手本体总成I包括第一拉手本体21与第二拉手本体22,其中第一拉手本体21用于乘客手握,第二拉手本体22通过拉手安装支座3固定设于车辆顶篷的钣金上,第一拉手本体21与第二拉手本体22之间通过长度可以调节的拉带4相连接。为了方便拉带4的安装,在第一拉手本体21上设有第一拉带固定杆51,拉带4的一端固定在第一拉带固定杆51上;在第二拉手本体22上设有第二拉带固定杆52,在第二拉带固定杆52上设有弹簧卷筒6,拉带4的另一端固定在设于弹簧卷筒6的拉力弹簧上,正常情况下拉带4被卷在拉带固定杆上,拉带4的打开长度最短,第一拉手本体21与第二拉手本体22相接触。正常情况下,为了第一拉手本体21与第二拉手本体22相接触时,第一拉手本体21与第二拉手本体22相对固定,在第一拉手本体21与第二拉手本体22之间设有第一限位机构,所述第一限位机构包括设于第一拉手本体21上的凸台10、以及设于第二拉手本体22上的第一凹槽91,所述第一凹槽91的形状、尺寸与凸台10相吻合,使用时,凸台10与第一凹槽91配合卡紧,同时,在第一凹槽91内设有限位点11,在凸台10上设有限位面12,限位面12控制限位点11所能 到达的高度,令第一拉手本体21与第二拉手本体22的限位效果更好。当第一拉手本体21与第二拉手本体22安装配合时,为了控制限位点11的滑动轨迹,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度可调节的车辆顶篷拉手,包括拉手本体总成(1),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手本体总成(1)包括固定在车辆顶篷上的第一拉手本体(21)、用于乘客乘坐时手握的第二拉手本体(22),所述第一拉手本体(21)通过拉手安装支座(3)固定安装在车辆顶篷的钣金上,第一拉手本体(21)与第二拉手本体(22)之间通过长度可调节的连接机构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勇张亚芳解胜凯赵东明张红霞宋广晶邓维松刘振高郭聪兰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