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套筒扳手,其包括具有开孔的套筒座及与套筒座连接的手柄。所述套筒开孔的一端内固定有具开设正多边形内孔的第一套筒,所述套筒开孔的另一端内可旋转地设置有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套筒的一端开设正多边形内孔,另一端具有用于驱动该第二套筒相对于套筒座旋转的驱动孔。(*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调节螺母、螺杆等零件松紧程度的扳手,具体地,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调整汽车轮胎前束的套筒扳手。
技术介绍
轮胎前束调整是汽车制造或维修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图1示意性地展示了前束的概念及其调整情况。如图所示,汽车的两个轮胎10(后轮胎)之间连接长度可调的横拉杆12。汽车前进方向14与轮胎10的径向中心线16之间形成角度α,该角度被定义为轮胎前束。轮胎前束的数值必须保持在适当范围内,以确保汽车的行驶性能。如果前束数值范围不适当,将导致车辆行驶稳定性变差,同时加剧了行驶过程中的轮胎磨损,而且导致耗油量增加。上述前束调整是通过调节横拉杆12的长度实现的。具体地,当上述前束较大时,可以缩短所述横拉杆12的长度,从而减小前束值;对应地,通过伸长所述横拉杆12的长度来增加前束值,从而使其位于适当范围内。在汽车制造业,横拉杆12通常与前束调节螺钉机械连接,而对横拉杆12的长度调节通常主要是通过调节前束调节螺钉而实现的。图2a-2b展示了这种前束调节螺钉的具体结构。如图所示,该前束调节螺钉20包括杆体22。该杆体22的一端形成偏心凸轮24及与所述杆体22一体成形的偏心调节螺母26;所述杆体22上靠近另一端的位置具有一段上下互相平行的平面结构28,一个偏心调节螺母21可轴向滑动地套设在杆体22上,并且受到上述平面结构28的限制,该偏心调节螺母21总是与杆体22一同转动。另外,该偏心调节螺母21上形成于上述偏心凸轮24对应的偏心凸轮212。所述偏心调节螺母21借助位于其外侧的扭力螺母23而实现在杆体22上的轴向固定。对上述前束调节螺钉20的调节包括对偏心调节螺母21的调节及对扭力螺母23的调节。通过调节偏心调节螺母21,实现偏心凸轮24(212)的位置调整,而对扭力螺母23的调整,用于实现偏心调节螺母21的轴向固定。在传统技术中,借助两个扳手进行调节,其中一个扳手为开口型扳手,并对偏心调节螺母21进行操作,另一个扳手可以为封闭型扳手,并对扭力螺母23操作。然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由于扳手与偏心调节螺母21及/或扭力螺母23之间的接触面积很小,且由于其中一个扳手为开口型扳手,使用过程中很容易造成扳手不小心脱离螺母而砸坏汽车的其它部件或者由于惯性而导致操作人员身体受到伤害,因此,传统扳手存在安全性差的问题;另外,操作人员需要用双手同时确保两个扳手与对应螺母的接触,操作起来具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扳手,以便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套筒扳手,其可以同时套住两个螺母,使得操作变得容易、简单。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套筒扳手,其以封闭的形式完全同时套住两个螺母,使得操作变得安全。为达到上述目的,一种套筒扳手包括具有开孔的套筒座及与该套筒座连接的手柄。所述套筒开孔的一端内固定有具正多边形内孔的第一套筒,所述套筒开孔的另一端内可旋转地设置有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套筒的一端具正多边形内孔,另一端具有用于驱动该第二套筒相对于套筒座旋转的驱动孔。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套筒座开孔的一端内壁形成第一环状台阶部,借助该第一环状台阶部,所述第一套筒被轴向定位。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套筒座开孔的另一端内壁形成第二环状台阶部;所述第二套筒包括容纳于所述套筒开孔内的套筒体及形成于该套筒体端面且靠在所述第二环状台阶部的法兰盘,且所述法兰盘借助一个中心具有开口的封盖而被限制于第二环状台阶部与该封盖之间,且所述法兰盘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环状台阶部与封盖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套筒的驱动孔开设于所述法兰盘,且所述驱动孔为方形。所述封盖借助螺钉而锁固到所述套筒座。另外,所述套筒座上还形成与所述套筒轴向方向垂直的连接部,该连接部与所述手柄连接。所述手柄包括弯曲部及与该弯曲部的一端连接的手柄部,所述弯曲部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部相接。而且,所述连接部内形成头部容纳孔及与该头部容纳孔连通的螺杆孔,所述连接部与手柄之间借助具有头部及螺杆的螺钉活动连接,所述螺钉的头部设置在头部容纳孔,所述螺杆穿过螺杆孔而螺锁到手柄内。本技术的优点在于由于在套筒座内设置有可同时套住两个螺母的结构,并且该结构可直接转动其中一个螺母,因此使得对螺母的操作变得简单、容易及安全。附图说明图1展示了汽车轮胎与横拉杆的连接结构及轮胎前束调节的概念。图2a展示了前束调节螺钉的主视图。图2b展示了图2a所示前束调节螺钉的左视图。图3展示了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所述套筒扳手的立体分解图。图4展示了图3所示套筒扳手从另一个角度观察的立体分解图。图5展示了图3所示套筒扳手的立体组合图。图6展示了图3所示套筒扳手的局部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说明。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对汽车轮胎前束调节的扳手。具体地,本技术提供一种套筒扳手,用于辅助实现对图2a-2b所示前束调节螺钉的两个螺母同时进行调节。所述套筒扳手包括具有开孔的套筒座及与该套筒座连接的手柄。所述套筒开孔的一端内固定开设正多边形内孔的第一套筒,所述套筒开孔的另一端内可旋转地设置有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套筒的一端开设正多边形内孔,另一端具有用于驱动该第二套筒相对于套筒座旋转的驱动孔。本技术通过在上述套筒座内安装可同时套住两个螺母的套筒,且其中一个套筒能够直接转动其中一个螺母,因此使得对螺母的操作变得简单、容易,且更加安全。参考图3-5,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套筒扳手30包括用于安装两个套筒(详后述)的套筒座32、形成于该套筒座32上的连接部34及与连接部34连接的手柄36。所述套筒座32在其长度方向(轴向)开设有开孔327(参考图4),该开孔327的一端内壁形成第一环状台阶部321,另一端内壁形成第二环状台阶部326(参考图4)。所述第一及第二环状台阶部321、326分别用于对上述两个套筒进行定位(详后述)。并且,所述第一及第二环状台阶部321、326可以借助适当方式比如铣床加工方式而形成,或者通过铸造方式形成。所述套筒32的开孔327的一端内安装有第一套筒38。该第一套筒38内形成正多边形内孔382,用于完全套住图2a-2b中的前束调节螺钉20的偏心调节螺母26并对其进行转动调节。所述第一套筒38的一个端面(未标号)紧密靠在上述套筒座32的第一环状台阶部321上,从而实现对第一套筒38的轴向定位。此外,所述第一套筒38与套筒座32之间可以借助径向穿过两者的螺钉(图未示)而将两者完全固定。所述套筒座32的开孔327的另一端内可旋转地设置有第二套筒31。所述第二套筒31包括套筒体312及形成于该套筒体312端面的法兰盘314。所述套筒体312内开设正多边形内孔316,用于完全套住图2a-2b中的前束调节螺钉20的扭力螺母23并对其进行转动调节。所述套筒体312容纳于所述套筒开孔327内,所述法兰盘314则紧密靠在第二环状台阶部326上,从而实现该第二套筒31的轴向定位。另外,为了将所述第二套筒31可旋转地固定到所述套筒座32,中心具有开口352的封盖35可安装于套筒座32靠近第二套筒31的一个端面上,这样使套筒座32被限制于第二环状台阶部326与封盖35之间,并且所述法兰盘314的厚度小于第二环状台阶部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套筒扳手,包括具有开孔的套筒座及与该套筒座连接的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开孔的一端内固定有具正多边形内孔的第一套筒,所述套筒开孔的另一端内可旋转地设置有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套筒的一端具正多边形内孔,另一端具有用于驱动该第二套筒相对于套筒座旋转的驱动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小锐,谢立维,李穗生,朱建明,邱炜晟,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1[中国|广州]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