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斜槽(11)具有第一倾斜槽(101)和第二倾斜槽(102)。第一倾斜槽(101)与轮胎赤道线(CL)交叉并且随着从转动方向上的前侧(F)向后侧(B)去而向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一个外侧(W1)延伸。第二倾斜槽(102)与轮胎赤道线(CL)和第一倾斜槽(101)交叉,并且随着从转动方向上的前侧(F)向转动方向上的后侧(B)去而向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个外侧(W2)延伸。第一倾斜槽(101)和第二倾斜槽(102)具有位于转动方向上的前侧(F)的前侧曲线槽(111)、(121)和位于转动方向上的后侧(B)的后侧曲线槽(112)、(12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适于在冰雪路面上使用的轮胎。
技术介绍
传统上,针对提高轮胎在冰雪路面(雪路面或冰路面)上的巡航性能,已提出多种提议。为了提高诸如在冰雪路面上启动时的加速性能和停止时的制动性能等巡航性能,优选的是增加沿着胎面宽度方向的横槽(所谓的横向槽)的成分,并且增加接地面中槽面积的百分比(负比率)。然而,如果为了增加负比率而使横向槽的成分增加太多,则由于花纹块的稳定性降低,所以干路面上的驱动稳定性也降低。另一方面,如果在不增加负比率的情况下使横向槽成分的含量增加,则由于沿着轮胎周向的周向槽(肋槽)成分减少,所以排水性能也降低。为了确保例如上述冰雪路面上巡航性能和排水性能之间的兼容性,提出了一种轮胎,其中横跨胎面宽度方向的横向槽形成为相对于轮胎赤道线对称的大致V字形(参见专利文献I)。根据该轮胎,借助于相对于轮胎赤道线对称的大致V字形的横向槽以及在包括轮胎赤道线的胎面中央部沿着轮胎周向彼此平行地形成的主槽,提高了排水性能。[引用列表][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N0.W02005/005170,图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至今为止,传统的轮胎引起以下问题。即,虽然在传统轮胎中,能够提高排水性能,但是由主槽围成的花纹块具有轮胎周向上的长度大于胎面宽度方向上的长度的形状。另外,由于形成了沿着胎面宽度方向的刀槽,所以存在胎面中央部的刚性降低的问题。胎面中央部的刚性的降低导致在转弯时或快速巡航时牵引力的降低。因此,需要进一步的变型以广泛地确保在冰雪路面上的各种情况中巡航性能与排水性能之间的兼容性。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使冰雪路面上的巡航性能和排水性能能够高水平地彼此兼容的轮胎。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专利技术概括为一种轮胎,其包括:多个倾斜槽(倾斜槽11),所述多个倾斜槽相对于平行于胎面宽度方向的胎面宽度方向线(胎面宽度方向线L)倾斜并且在胎面单元中沿着轮胎周向布置,并且在所述轮胎中指定车身向前移动时的转动方向,其中,所述倾斜槽具有:第一倾斜槽(例如第一倾斜槽101),所述第一倾斜槽与轮胎赤道线交叉,并且所述第一倾斜槽随着所述第一倾斜槽从转动方向上的前侧(转动方向上的前侧F)向后侧(转动方向上的后侧B)去而向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一个外侧延伸;和多个第二倾斜槽,多个所述第二倾斜槽(第二倾斜槽102)分别与所述轮胎赤道线和所述第一倾斜槽交叉,并且所述第二倾斜槽随着所述第二倾斜槽从转动方向上的前侧朝向后侧去而向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个外侧延伸,所述第一倾斜槽和所述第二倾斜槽分别包括:前侧曲线槽(前侧曲线槽111、121),所述前侧曲线槽被定位在转动方向上的前侧,并且由从转动方向上的前侧向后侧突出的曲线形成,所述前侧曲线槽以锐角与所述胎面宽度方向线交叉;和后侧曲线槽(后侧曲线槽112、122),所述后侧曲线槽被连接至所述前侧曲线槽的在转动方向上的后侧的端部,并且所述后侧曲线槽以大于所述前侧曲线槽与所述胎面宽度方向线之间的交叉角度(Q1, θ2)的角度(φπ Φ2)与所述胎面宽度方向线交叉,所述多个第二倾斜槽分别包括:前侧第二倾斜槽(例如前侧第二倾斜槽102a);和后侧第二倾斜槽(例如后侧第二倾斜槽102b),所述后侧第二倾斜槽被布置成比所述前侧第二倾斜槽靠转动方向上的后侦牝并且所述后侧第二倾斜槽在所述轮胎周向上与所述前侧第二倾斜槽相邻,所述第一倾斜槽的前侧曲线槽与所述前侧第二倾斜槽的后侧曲线槽彼此交叉,并且所述第一倾斜槽的后侧曲线槽与所述后侧第二倾斜槽的前侧曲线槽彼此交叉。根据本专利技术,由于第一倾斜槽和第二倾斜槽以随着这些槽从转动方向上的前侧(转动方向上的前侧)向后侧( 转动方向上的后侧B)去而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方式形成,所以能够提高将路面上的水排放至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有利效果。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形成有前侧曲线槽,由此能够提高加速时或启动时的边缘效应。此外,第一倾斜槽和第二倾斜槽被定位在转动方向上的前侧并且由从转动方向上的前侧向后侧突出的曲线构成。另外,第一倾斜槽的前侧曲线槽和位于前侧的前侧第二倾斜槽的后侧曲线槽彼此交叉,并且第一倾斜槽的后侧曲线槽与位于后侧的后侧第二倾斜槽的前侧曲线槽121彼此交叉。利用这些槽,在交叉点处,槽中的雪的移动彼此干涉,与槽中的雪相关联的压力升高。采用该方式,槽中的雪的密度被增加,并且雪的剪切力增大。因此,能够提高冰雪路面上的巡航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说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I的胎面花纹的展开图。图2是说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I的胎面花纹的展开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将参照附图说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轮胎的实施方式。具体地,将说明(I)充气轮胎的说明,(2 )作用和有利效果以及(3 )其他实施方式。在下面的附图说明中,用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构成元件。然而,应该牢记的是,附图仅是示意性的,并且各个尺寸的比例等与实际的不同。因此,具体的尺寸等应该考虑到以下说明来确定。另外,在各个附图中,包括尺寸相互关系或比例彼此不同的部分。(I)充气轮胎的说明将参照附图说明根据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I的结构。图1和图2是说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I的胎面花纹的展开图。充气轮胎是设置有胎圈单元、胎体层、带束层和胎面单元(未示出)的通常的子午线轮胎。在充气轮胎I中,指定了车身向前移动时的转动方向(R方向)。充气轮胎I设置有相对于沿着胎面宽度W方向的假想线(胎面宽度方向线L)倾斜的多个倾斜槽11。倾斜槽11具有多个第一倾斜槽101和多个第二倾斜槽102。第一倾斜槽101跨越轮胎赤道线CL,并且随着槽从转动方向上的前侧F向转动方向上的后侧B去而向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一个外侧Wl延伸。第二倾斜槽102跨越轮胎赤道线CL和第一倾斜槽101,并且随着槽从转动方向上的前侧F向转动方向上的后侧B去而向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个外侧W2延伸。第一倾斜槽101具有前侧第一倾斜槽IOla和后侧第一倾斜槽101b。前侧第一倾斜槽IOla和后侧第一倾斜槽IOlb在轮胎周向上彼此相邻。前侧第一倾斜槽IOla被定位成比后侧第一倾斜槽IOlb靠转动方向上的前侧F。后侧第一倾斜槽IOlb被定位成比前侧第一倾斜槽IOla靠转动方向上的后侧B。第二倾斜槽102具有前侧第二倾斜槽102a和后侧第二倾斜槽102b。前侧第二倾斜槽102a和后侧第二倾斜槽102b在轮胎周向上彼此相邻。前侧第二倾斜槽102a被定位成比后侧第二倾斜槽102b靠转动方 向的前侧F。后侧第二倾斜槽102b被定位成比前侧第二倾斜槽102a靠转动方向的后侧B。第一倾斜槽101和第二倾斜槽102均以与轮胎赤道线CL交叉的方式形成。第一倾斜槽101的形状和第二倾斜槽102的形状相对于轮胎赤道线CL彼此线对称。具有相对于轮胎赤道线CL线对称的形状的第一倾斜槽101和第二倾斜槽102在胎面单元中以在轮胎周向上前后布置的方式形成。第一倾斜槽101具有被定位在转动方向上的前侧F的前侧曲线槽111和被定位在转动方向上的后侧B的后侧曲线槽112。前侧曲线槽111和后侧曲线槽112彼此连接。第一倾斜槽101在该联接部处弯折。像第一倾斜槽101 —样,第二倾斜槽102也具有被定位在转动方向上的前侧F的前侧曲线槽121和被定位在转动方向上的后侧B的后侧曲线槽122。前侧曲线槽121和后侧曲线槽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10.05 JP 2010-2257711.一种轮胎,其包括多个倾斜槽,所述多个倾斜槽相对于平行于胎面宽度方向的胎面宽度方向线倾斜并且在胎面单元中沿着轮胎周向布置,并且在所述轮胎中指定车身向前移动时的转动方向,其中, 所述倾斜槽具有: 第一倾斜槽,所述第一倾斜槽与轮胎赤道线交叉,并且所述第一倾斜槽随着所述第一倾斜槽从转动方向上的前侧向后侧去而向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一个外侧延伸;和 多个第二倾斜槽,多个所述第二倾斜槽分别与所述轮胎赤道线和所述第一倾斜槽交叉,并且所述第二倾斜槽随着所述第二倾斜槽从转动方向上的前侧向后侧去而向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个外侧延伸, 所述第一倾斜槽和所述第二倾斜槽分别包括: 前侧曲线槽,所述前侧曲线槽被定位在转动方向上的前侧,并且由从转动方向上的前侧向后侧突出的曲线形成,所述前侧曲线槽以锐角与所述胎面宽度方向线交叉;和 后侧曲线槽,所述后侧曲线槽被连接至所述前侧曲线槽的在转动方向上的后侧的端部,并且所述后侧曲线槽以大于所 述前侧曲线槽与所述胎面宽度方向线之间的交叉角度的角度与所述胎面宽度方向线交叉, 多个所述第二倾斜槽分别包括: 前侧第二倾斜槽;和 后侧第二倾斜槽,所述后侧第二倾斜槽被布置成比所述前侧第二倾斜槽靠转动方向上的后侧,并且所述后侧第二倾斜槽在轮胎周向上与所述前侧第二倾斜槽相邻, 所述第一倾斜槽的前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糸井大太,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类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