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蔡坤田专利>正文

管钳扳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5915 阅读:1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管钳。解决使用方便问题。有推进块及拉动件,活动柄设有第二对穿孔、定位件及滑动轨道,滑动轨道设有纵向缝及挡止部,活动钳块于下部外侧设有凸销轴,下部底面设有曲面棘齿部;推进块有对穿孔及U形端推部,对穿孔与活动柄的第二对穿孔间相互轴接,U形端推部朝向活动钳块的曲面棘齿部,拉动件有相互以关节轴接的U型部及拉柄,U形部上端设有对穿孔,并套接于活动钳块的凸销轴,拉柄下端有凸轴,置滑动轨道内。用于管工。(*该技术在200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管钳。现有管钳,呈F型,有握柄、旋转钮及一对可相对平行移动的固定钳座及活动钳块,这种结构,固定钳座及活动钳块的接触面是二平行的平面,所以当与圆形的管体相接触时,其作用面积很小,故容易与管体间产生打滑,需钳紧时,因转动旋转钳相当费力,故钳紧的效果不够理想。此外,如固定钳座及活动钳块之间,能张开或闭合的间距调整必须通过转动旋转钮来实现,转动甚为费时费力,操作相当不便。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操作方便的管钳扳手。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管钳扳手,它包含有本体、活动柄及活动钳块,其中本体可区分成固定握柄、固定钳座、枢接部及延伸部,且枢接部设有一贯通口及对穿枢轴孔,延伸部设有一轴孔;该活动柄上端设有第一对穿孔,并与延伸部的轴孔轴接,活动钳块设有曲面钳齿部及枢轴孔,并以其下部承置于贯通口内,使枢轴孔与枢接部的贯通口相互轴接,其特征在于管钳扳手还包含有推进块及拉动件,且活动柄设有第二对穿孔、定位件及滑动轨道,该滑动轨道设有纵向缝及挡止部,活动钳块于其下部外侧设有凸销轴,及于其下部底面设有曲面棘齿部;而推进块具有对穿孔及U形端推部,其中对穿孔与活动柄的第二对穿孔间相互轴接,U形端推部朝向活动钳块的曲面棘齿部,拉动件则具有相互以关节轴接的U型部及拉柄,该U形部上端设有对穿孔,并套接于活动钳块的凸销轴,拉柄下端设有凸轴,并置于滑动轨道内。上述设计,藉由活动柄于朝固定握柄方向角位移时,带动推进块的U形端推部对活动钳块的曲面棘齿部顶压移动,使活动钳块的曲面钳齿部朝固定钳座的曲面齿部方向闭合移,及于活动柄与U形端推部脱离曲面棘齿部的前作用齿后,可再一次对曲面棘齿部的下一后作用齿顶压,使两曲面钳齿部得以对管体完全钳紧,供进下施力于固定握柄,以扳转管体;以及活动柄手背离固定握柄,负处板转时,藉由滑动轨道的挡止部卡止拉动件的凸轴,使拉动件的上端拉动活动钳块的凸销轴,可将活动钳块予以拉动至所需张启角度;而且,可直接加压于活动钳块的上部,使活动钳块朝固定钳座方向闭合,以供对小管径管体快速钳制。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再作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立体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闭合状态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开启状态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操作第一动作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操作第二动作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操作第三动作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操作第四动作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对小管径管体操作第二动作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对小管径管体操作第一动作示意图;如图1-3所示,本技术包含有本体1、活动柄2、活动钳块3、推进块4及拉动件5;其中本体1可区分成固定握柄11、固定钳座12、枢接部13及延伸部14;活动柄2设置有第一对穿孔21、第二对穿孔22、第一销轴23、第二销轴24、第一弹簧25、第二弹簧26、定位件27及滑动轨道28;活动钳块3设置有曲面钳齿部31、曲面棘齿部32、枢轴孔33、内凹面34及凸锁轴35;推进块4设置有对穿孔41及U形端推部42;拉动件5则可区分成U形部51及拉柄52两部分,该两部分之间的轴接螺栓53为其关节轴接的构件,使得两者间能为关节活动。上述固定钳座12设有一曲面钳齿部121,枢接部13设有从活动钳块3下部承置的贯通口131,及于贯通口131外壁部位设有对穿枢轴孔132,该对穿枢轴孔132与活动钳块3的枢轴孔33,则穿置入一螺栓轴杆133,使活动钳块3得以螺栓轴杆133为转轴,作角位移转动。而螺栓轴杆133在穿置入对穿枢轴132的前先套入一垫片134及压迫弹簧136,供使于另端套入垫片134及以螺帽135锁接后,该压迫弹簧136得以弹力压于活动钳块3的枢轴孔33周缘部位,使活动钳块3于角位多转动时,保持一定的活动紧度,不会任意松动移位。另外,延伸部14设有轴孔141,可供为与活动柄2轴接用。上述活动柄2具有呈U型断面形状的本体,其上端第一对穿孔21与延伸部14的轴孔141,穿置有第一销轴23,该第一销轴23两端凹环处,并卡置入C形簧231,供使活动柄2得以第一销轴23为转轴,作角位移转动。其中,活动柄2的第二对穿孔22与推进块4的对穿孔41以第二销轴24连接,该第二销轴24上套设有第一弹簧25及第二弹簧26,其中第一弹簧25可撑使活动柄2维持在背离固定握柄11一定角度的外张常态,第二弹簧26可撑使推进块4的U形端推部42朝向本体1的延伸方向,该推进块4并因触压于活动柄2的定位件27而维持在内闭设定位置常态,供使推进块4的U形端推部42于顶压活动钳块3的曲面棘齿部121时,得以外张转动及对曲面棘齿部121推移,且于活动柄2带动推进块4脱离曲面棘齿部141时,自动回复至内闭设定位置,供能对曲面棘齿部141的下一后作齿顶压。而活动板2的第二对穿孔22则可与推进块4的对穿孔41,共同穿置入一第二销轴24,使推进块4得以第二销轴24为转动轴心,作角位移转动。该第二销轴24上设有第一弹黄25及第二弹簧26,且两端凹环处,卡置有C形簧241。其中第一弹簧25一端压接于延伸部14,另端压接于活动柄2内壁,因而可撑使活动柄2维持在背离固定握柄11一定角度的外张常态,使得活动柄2于朝固定握柄11方向按压后,能自动回复至设定外张位置。而第二弹簧26则以一端压接于活动柄2内壁,另端压接于推进块4底部,撑使其U形端推部42朝向本体1延伸部14方向,且该推进块4并因触压于活动柄2的定位件27,而维持在内闭设定位置常态,使该推进块4的U形端推部42于顶压活动钳块3的曲面棘齿部32时,得以外张转动及对曲部棘齿部32推移,且于活动柄2带动推进块4脱离曲面棘齿部32时,自动回复至内闭设定位置,供能对曲面棘齿部32的下一后作用齿顶压。如图1-4所示,活动钳块3在下部两侧设有两凹面34与贯通口131两侧壁面间形成间隙,供拉动件5的U形部51得以穿置于此间隙内,并以U形部51上端的对穿孔511套接于活动钳块3的凸销轴35;而由于凸销轴35设于活动钳块3的下部外侧位置,离螺栓轴杆133及枢轴孔33有一相当距离,故有利于拉动件5于拉时,将活动钳块3拉动,并以螺栓轴杆133为转轴,作外张开的转动。上述活动柄2的滑动轨道28设有纵向缝281及挡止部282,拉柄52下端设有凸轴521,因此拉柄52则可以置入纵向缝281内移动,及以凸轴521防止拉柄52脱离滑动轨道28。而当施力使活动柄2背离固定握柄11、向外板转时,则可因挡止部282卡止凸轴521,使拉动件5朝向活动柄2方向移动,可经由拉动件5上端拉动活动钳块3的凸销轴35,使活动钳块3被拉开转动至所需张开角度。如图5-8所示,本技术在使用操作上,先如图5依目测管体6的外径而施力于活动柄2,将活动钳块3拉动预计略大于管体6外径的张开角度。如图6所示,将活动柄2内握,使其朝固定握柄11方向移动,此时推进块4的U形端推部42即会卡入活动钳块3曲面棘齿部32的前作用齿,使U形端推部42朝背对延伸部14方向,将活动钳块3的曲面棘齿部32顶压推移,进而使活动钳块3作一设定距离的角位移,活动钳块3将朝管体6方向为一定小角度闭合。如图7所示,放开对活动柄2握持,此时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管钳扳手,它包含有本体、活动柄及活动钳块,其中本体可区分成固定握柄、固定钳座、枢接部及延伸部,且枢接部设有一贯通口及对穿枢轴孔,延伸部设有一轴孔;该活动柄上端设有第一对穿孔,并与延伸部的轴孔轴接,活动钳块设有曲面钳齿部及枢轴孔,并以其下部承置于贯通口内,使枢轴孔与枢接部的贯通口相互轴接,其特征在于:管钳扳手还包含有推进块及拉动件,且活动柄设有第二对穿孔、定位件及滑动轨道,该滑动轨道设有纵向缝及挡止部,活动钳块于其下部外侧设有凸销轴,及于其下部底面设有曲面棘齿部;而推进块具有对穿孔及U形端推部,其中对穿孔与活动柄的第二对穿孔间相互轴接,U形端推部朝向活动钳块的曲面棘齿部,拉动件则具有相互以关节轴接的U型部及拉柄,该U形部上端设有对穿孔,并套接于活动钳块的凸销轴,拉柄下端设有凸轴,并置于滑动轨道内。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坤田
申请(专利权)人:蔡坤田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