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谢智庆专利>正文

拆卸轮胎的扳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2630 阅读:3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揭示一种拆卸轮胎的扳手结构,包括一手柄,所述的手柄一端设有一握持部,另一端接设有一弯管部,该弯管部以可转动方式接设一套接件,该套接件一端设有套接部,另一端设有棘齿部,棘齿部与可弹性复位的一卡掣块啮合,使用者可透过套接件的棘齿部与卡掣块相互啮合的设计,以可双向往反复位的扳转方式,快速完成轮胎锁、卸的功效,令使用者于使用过程更简易、快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扳手,尤其是涉及一种拆卸轮胎的扳手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一般轮胎与汽车的锁、卸无法使用一般扳手或套筒扳手,原因在于螺帽穿设在轮圈表面凹槽,故以套筒扳手套接套筒固然有办法套设,手柄则会与轮圈表面呈贴合状态,施力上则较为不易,若加上轮图表面设有凹、凸造型时,更是阻碍套筒扳手作动的关键,因此,有关轮胎与车体间的锁、卸手工具,仅能使用可供套筒套接的弯管扳手。现有拆卸轮胎用的弯管扳手是将杆体前端垂直(或倾斜)弯折成一弯管段,弯管段前端设有一四角套接柱,以供套筒套接,再利用该套筒穿入轮圈凹槽内进行螺帽的锁、卸。一般地,弯管扳手除了修车厂使用之外,购买汽车时亦附赠于维修的工具包内,目的是提供给驾驶朋友爆胎时可自行更换备胎克难使用。一般行驶中爆胎更换备胎时,利用千斤顶将车体顶高,让轮胎略离开地面呈易组、拆的悬空状态;但随车附赠的克难式千斤顶伸缩长度大多仅设计在足够将车体顶高至轮胎离开地面的有限范围内,反之,弯管扳手的手柄则采用较长设计,目的是在增加“施手臂”长度,可以能较省力方式达到螺帽锁、卸目的,以及获得较大的扳转扭力,以确保汽车高速行驶的安全性。因此,爆胎时的拆卸轮胎,往往碍于千斤顶的顶高距离有限,加上弯管扳施力臂过长两大因素,导致螺帽的锁、卸转动至一半或三分之一时,手柄即会与地面接触故需先退出、复位、再重新由轮圈表面凹槽套入锁、卸螺帽,如此一来势必需重复上述步骤多次方能达到螺帽的锁、卸目标。现有的弯管扳手的锁卸操作麻烦、过于耗时,对于分秒必争的现代人而言,已不敷使用;于是,如何达到令弯管扳手具较佳扳转扭力功能之外,又能兼具快速进行锁、卸,则为手工具业界目前着重的研发方向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快速的拆卸轮胎的扳手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拆卸轮胎工具扳手操作麻烦、过于耗时的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拆卸轮胎的扳手结构,包括一手柄,所述的手柄一端设有一握持部,另一端接设有一弯管部,该弯管部以可转动方式接设一套接件,该套接件一端设有套接部,另一端设有棘齿部,棘齿部与可弹性复位的一卡掣块啮合。更具体地,所述的弯管部延伸处设有一切换开关。更具体地,所述的弯管部与套接件接合处设置一卡抵部,该卡抵部穿设一切换开关的穿设孔。更具体地,所述的卡抵部内设置一旋转部且连动一轮部,通过拨动切换开关连动旋转部及轮部,并控制该卡掣块,形成一双向棘轮式弯管扳手。更具体地,所述的轮部凹设一供卡掣块容置槽沟。更具体地,所述的卡掣块的两端设有第一齿部及第二齿部,卡掣块相对应于槽沟的面形成夹角为钝角的两斜面。更具体地,所述的旋转部一端缩小形成可供轮部套接的一套接轴,该套接轴侧缘凹设一凹槽。更具体地,所述的卡掣块与槽沟间设置一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由一钢珠及一弹性体组成,且该弹性体设置于套接轴的凹槽内。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该扳手结构的套接件一端形成一棘齿部,该棘齿部并与一卡掣块啮合,使用者可套接件的棘齿部与卡掣块相互啮合设计,令弯管扳手具双向复位转动的功效,得以达到更快速的轮胎锁、卸操作,令使用者于使用过程更简易、快速。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拆卸轮胎的扳手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拆卸轮胎的扳手结构的剖面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拆卸轮胎的扳手结构的局部立体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拆卸轮胎的扳手结构的立体外观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拆卸轮胎的扳手结构的切换开头动作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拆卸轮胎的扳手结构的动作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拆卸轮胎的扳手结构,请参照图1至图4所示,该扳手1主要包括一适当长的中空管状手柄10,该手柄10的延伸处与一套接件11连接,而手柄10延伸处及套接件11内部可供一旋转部12及一轮部13容置。该手柄10一端表面套设有前端具挡缘141的软质套柄握持部14,而手柄10上相对于握持部14的另一端设置与手柄10呈预设夹角的一弯管部15,弯管部15与该套接件11相接处具有中空的一卡抵部151,该卡抵部151侧缘穿设一穿设孔1511,卡抵部151外套设一环片16,而该环片16具一孔洞161。所述的套接件11的一端设有一四角柱状的套接部111,可供大小套筒以可组拆方式活动套接,如图6所示。该套接件11的另一端设有一与该卡抵部151相对应大小的一棘齿部112,该棘齿部112内缘具有环状的棘齿1121,套接件11的轴心凹设一孔槽113,与该旋转部12相套设。所述的旋转部12一端缩小而形成可供轮部13套接的一套接轴121,该套接轴121侧缘凹设一凹槽1211,旋转部12侧缘设置一切换开关122,该切换开关122可容置于卡抵部151的穿设孔1511内,并穿设于环片16的孔洞161内,使切换开关122可露出于环片16外。所述的轮部13的轴心贯穿一轴孔131,以套接于该套接轴121,轮部13侧缘凹设与轴孔131相连通的一槽沟132,该槽沟132可供一卡掣块17容置,该卡掣块17的两端设有第一齿部171及第二齿部172,卡掣块17相对应于槽沟132的面具有夹角为钝角的两斜面173。卡掣块17与槽沟132间设置一控制单元18,该控制单元18由一钢珠181及一弹性体182组成,且该弹性体182设置于套接轴121的凹槽1211内,通过旋转该切换开关122进而摆动控制单元18,使卡掣块17可呈不同方向的偏转,通过卡抵棘齿部112的棘齿1121,使该本体1具有可双向扳动的功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扳手在使用时,请参照图5和图6所示,将所述的套接部111套合一套筒2,调拨切换开关122,使其带动控制单元18于卡掣块17的斜面173上移动,而该卡掣块17将产生偏转的现象,当第一齿部171抵顶于棘齿1121时,通过第一齿部171及棘齿1121的相合带动套接件11及套筒2,使螺固件3可顺时针旋转螺固,而此时第二齿部172未抵顶于棘齿1121;当手柄10转动至卡抵阻碍物时,只需再将手柄10反向转动,可迫使第一齿部171跳齿,即能达到手柄10复位继续扳转功效;若欲移除螺固件3,则调拨切换开关122往另一方向,此时第二齿部172将抵顶于棘齿1121,即可通过扳动本体1将螺固件3移除。由上可知,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卡抵部151内设置双向切换开关122,这样可免除弯管扳手转动至预设角度时需取出、复位再套卡螺固件3继续扳转的复杂、耗时缺陷,令使用过程更简易、快速。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拆卸轮胎的扳手结构,包括一手柄,所述的手柄一端设有一握持部,另一端接设有一弯管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弯管部以可转动方式接设一套接件,该套接件一端设有套接部,另一端设有棘齿部,棘齿部与可弹性复位的一卡掣块啮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拆卸轮胎的扳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弯管部延伸处设有一切换开关。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拆卸轮胎的扳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弯管部与套接件接合处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拆卸轮胎的扳手结构,包括一手柄,所述的手柄一端设有一握持部,另一端接设有一弯管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弯管部以可转动方式接设一套接件,该套接件一端设有套接部,另一端设有棘齿部,棘齿部与可弹性复位的一卡掣块啮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智庆
申请(专利权)人:谢智庆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