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透镜型封装反射薄片。现有的透镜型封装反射薄片逆反射性能受损甚至丧失。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沿光入射方向,依次设置表面保护层、印刷层、多个玻璃球、焦点形成层、镜面反射层、粘合剂层和剥离基材,其中多个玻璃球之间设有夹持玻璃球的夹持层,夹持层与玻璃球之间,部分设有破坏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透镜型封装反射薄片在粘附于被粘物上后,从被粘物上剥离时,通过破坏层与破坏层接触的层之间的界面破坏,或者破坏层内聚破坏,使透镜型封装反射薄片的独特设计图案显现出来,从而一眼就能够辨别是否已被窜改。(*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Reflective lens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lens type packaging reflecting sheet. The reflection property of the existing reflective reflective sheet is damaged or even lost.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light along the incident direction, are arranged in a surface protection layer, a printing layer and a plurality of glass ball, focus formation layer, specular reflection layer, an adhesive layer and a release substrate, wherein the clamping glass ball holding layer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plurality of glass ball holding layer and the glass ball, with destruction layer. The lens type package the reflection sheet of the utility model is adhered to the adherend, from adherend peeling, damage by destroying the layer and destruction layer contact layer interface layer, failure or cohesion, unique design packaging lens type reflective flakes appear, and a glance to identify whether it has been tampered wit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有关用于道路标志、工程标志等标志类、汽车和摩托车等车辆的号码牌类、衣服和救生用具等安全器材类、招牌等的符号、各种认证标签类等的具有新型结构的透镜型封装反射薄片。
技术介绍
逆反射片,由于将入射光反射到光源方向,因此夜晚具有优异的可见性,被广泛用于上述标签类等。透镜型封装反射薄片是逆反射片的其中一种。关于透镜型封装反射薄片,例如在BERISURE的特开昭59 — 71848号公告(专利文献I)中有公开详细内容。另外,W02006/085690A1公告(专利文献2)详细公开了具有以下结构特征的透镜型封装反射薄片:至少由包括大量微型玻璃球、夹持该玻璃球的由具有光穿透性的树脂制成的夹持层、设在该玻璃球与镜面反射层之间至少有一层且由具有光穿透性的树脂制成的焦点形成层、及将入射光反射的镜面反射层构成,并且在镜面反射层的下面设有粘合剂层,通过该粘合剂层粘附于基材上,要将上述透镜型封装反射薄片从该基材上剥离时,焦点形成层会与玻璃球剥离,且/或者夹持层之间会剥离,且/或者焦点形成层会破损,从而使逆反射性能受损甚至丧失。但是,专利文件I中没有关于脂环族聚烯烃树脂和脂环族丙烯酸树脂的记载。也没有关于破损的记载或者警示。 专利文件2记载了可防止会对透镜型封装反射薄片的焦点形成层造成损害的伪造、窜改的透镜型封装反射薄片,但夹持层、焦点形成层均没有着色,也没有关于以独特设计的图案显示已被破坏的记载或者警示。因此,以前的透镜型封装反射薄片,有难以辨别是否已被窜改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透镜型封装反射薄片。本技术透镜型封装反射薄片,沿光入射方向,依次设置表面保护层、印刷层、多个玻璃球、焦点形成层、镜面反射层、粘合剂层和剥离基材,其中多个玻璃球之间设有夹持玻璃球的夹持层;夹持层与玻璃球之间,部分设有破坏层。所述的玻璃球的平均粒径为10 μ m 150 μ m,作为优选直径玻璃球的平均粒径为20μπι 100 μ m,且粒度分布为粒子的75%以上在平均粒径± IOym的范围内;所述的镜面反射层厚度可为0.05 0.2 μ m ;所述的破坏层设置率为20 80%。有益效果:本技术的透镜型封装反射薄片在粘附于被粘物上后,从被粘物上剥离时,通过破坏层与破坏层接触的层之间的界面破坏,或者破坏层内聚破坏,使透镜型封装反射薄片的独特设计图案显现出来,从而一眼就能够辨别是否已被窜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之透镜型封装反射薄片的截面图。图中:表面保护层1、印刷层2、破坏层3、夹持层4、玻璃球5、焦点形成层6、镜面反射层7、粘合剂层8、剥离基材9、沿光入射方向10。具体实施方式以下为关于本技术之透镜型封装反射薄片的更为详细的说明。如图1所示,本技术透镜型封装反射薄片,沿光入射方向10,依次设置表面保护层1、印刷层2、多个玻璃球5、焦点形成层6、镜面反射层7、粘合剂层8和剥离基材9,其中多个玻璃球5之间设有夹持玻璃球5的夹持层4 ;夹持层与玻璃球5之间,部分设有破坏层3。本技术中表面保护层I的作用是保护透镜型封装反射薄片的表面。表面保护层I 一般可采用丙烯酸树脂、醇酸树脂、氟树脂、氯乙烯树脂、聚酯、尿烷树脂、聚碳酸酯制成。这些树脂中,作为用作表面保护层I的树脂,从耐候性、透明性、加工性考虑,以丙烯酸树脂为最佳。本技术中印刷层2的作用是将信息传达给观测者,或者为透镜型封装反射薄片着色。本技术的透镜型封装反射薄片的夹持层4被着色,破坏层3与夹持层4之间的界面破坏,或者破坏层3与玻璃球5之间的界面破坏,或者破坏层3与焦点形成层6之间的界面破坏,或者破坏层3内聚破坏,使透镜型封装反射薄片的独特设计图案显现出来。设有破坏层的部位会出现界面破坏、或者内聚破坏,而没有设破坏层的部位,则会出现其它层的基材破坏或者界面破坏,因此通过透镜型封装反射薄片的独特设计图案的显现,能够使本技术的透镜型封装反射薄片从被粘物上剥离一目了然。本技术中破坏层3的作用是:将粘贴在被粘物上的透镜型封装反射薄片从被粘物剥离时,使与破坏层3接触的部位4、5、6的界面剥离,或者破坏层3内聚破坏,从而使透镜型封装反射薄片破坏。本技术的破坏层3,由脂环族聚烯烃树脂或者脂环族丙烯酸树脂制成。这些树脂的玻璃转化温度Tg高,与接触破坏层的部位的紧贴性较弱。因此,要将透镜型封装反射薄片从被粘物上剥离时,破坏层3与夹持层4之间的界面就会破坏,或者破坏层3与玻璃球5之间的界面破坏,或者破坏层3与焦点形成层6之间的界面破坏,或者破坏层3内聚破坏,从而使透镜型封装反射薄片被破坏。本技术中,部分设置了破坏层3以形成图案。本技术中破坏层3被部分设置的形态,例如可以是格子状。如果以设置破坏层的面积相对透镜型封装反射薄片面积的比率作为破坏层设置率,则设置率的下限为产生破坏所必需的设置率,设置率的上限为破坏后独特设计图案可被辨别所必需的设置率,例如20 80%。破坏层3,例如可设为格子状,那么,要将透镜型封装反射薄片从被粘物上剥离时,其痕迹就会作为独特设计的图案显现出来。本技术设置破坏层3的方法,因为需要与有粘附性的夹持层4层叠,因此以柔性版印刷法为宜。本技术的破坏层3所使用的脂环族聚烯烃树脂,主键含有脂环族结构。适用于本技术的破坏层3的脂环族聚烯烃树脂中,环戊烷类树脂有环戊烷类树脂(化学式la)、环戊烯类树脂(化学式lb)、环戊二烯降冰片烯类树脂(化学式lc),另外,乙烯基环戊烷类树脂有乙烯基环戊烷类树脂(化学式2a)、乙烯基环戊二烯降冰片烯类树脂(化学式2b),或者环己二烯类树脂(化学式3a)、环己烷类树脂(化学式3b)。.权利要求1.透镜型封装反射薄片,其特征在于:沿光入射方向依次设置表面保护层、印刷层、多个玻璃球、焦点形成层、镜面反射层、粘合剂层和剥离基材,其中多个玻璃球之间设有夹持玻璃球的夹持层;夹持层与玻璃球之间,部分设有破坏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型封装反射薄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玻璃球的平均粒径为 10 μ m 150 μ 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型封装反射薄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镜面反射层厚度可为 0.05 0.2 μ 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型封装反射薄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破坏层设置率为20 80%。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型封装反射薄片,其特征在于:玻璃球的平均粒径为20μπι 100 μ m,且粒度分布为粒子的75%以上在平均粒径± IOym的范围内。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透镜型封装反射薄片。现有的透镜型封装反射薄片逆反射性能受损甚至丧失。本技术沿光入射方向,依次设置表面保护层、印刷层、多个玻璃球、焦点形成层、镜面反射层、粘合剂层和剥离基材,其中多个玻璃球之间设有夹持玻璃球的夹持层,夹持层与玻璃球之间,部分设有破坏层。本技术的透镜型封装反射薄片在粘附于被粘物上后,从被粘物上剥离时,通过破坏层与破坏层接触的层之间的界面破坏,或者破坏层内聚破坏,使透镜型封装反射薄片的独特设计图案显现出来,从而一眼就能够辨别是否已被窜改。文档编号B32B7/06GK203054255SQ201220471940公开日2013年7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透镜型封装反射薄片,其特征在于:沿光入射方向依次设置表面保护层、印刷层、多个玻璃球、焦点形成层、镜面反射层、粘合剂层和剥离基材,其中多个玻璃球之间设有夹持玻璃球的夹持层;夹持层与玻璃球之间,部分设有破坏层。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岸哲史,三宅弘,
申请(专利权)人:恩希爱杭州化工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