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轨道及其专用车辆。针对自动交通系统的道岔技术没能满足自动车高效可靠转向的要求,提出了在轨道的各种道岔区段的轨条交汇节点处设置高低搭配的凸字形导向轮通道和高低位的引导面特征,使车辆仅依靠导向轮的预先升降动作,就能在各种道岔区段进行平顺而可靠的自主转轨换向,无需借助轨道的任何机动操控,实现了更具实用性的无活动构件的固定道岔目的。并为车辆的导向轮设置了更安全的竖板状的导向轮轴支架和具备升降回转换位功能的导向轮组件和承载轮组件,使车辆可以在十字道岔处进行可靠的直角转向。(*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承载车辆运行的轨道及其专用的车辆;尤其涉及一种包括至少两根顶面是车轮承载面的相互平行的轨条的轨道和带导向轮的自动行驶车辆。
技术介绍
在新兴的自动客运系统中,有一类的共有特征是:由具备导向轮的自动行驶车辆在具有导向轮引导面的轨道上自动行驶。支持这类系统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如何让车辆在轨道的各种道岔路段可靠转向。对此,在现有系统中,通常采用的方式是通过交通控制中心改变道岔路段的轨条和导轨的形状和位置状态,从而引导车辆通过可控的活动道岔路段进入指定轨道。这种转向方式的缺陷显而易见:构造复杂,效率低下,难以满足高密度车流快速换向的要求。虽然已经有多种公开方案中提出了无需设置活动道岔,而只是改变车辆导向轮或者类似机构的位置形状或者物理状态(如磁性状态)来达到由车辆自主选择通过道岔路段之后的行进方向,但是,已经公开的多种方案因其基本技术原理的限制,还没能达到足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因而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实际应用。另外,这些方案还没有实现让车辆具备在十字交叉的道岔处可靠和快速的进行直角转向功能。本专利技术人的专利号为200420019497.3的中国专利文件中,提出了一种采用安装在车体底盘下的可升降的立轴导向轮在轨道中央的引导面上运行的导向方式的轨道和专用车辆方案,并在道岔路段通过控制车辆导向轮的高度位置,在具有不同高度的引导面上升降换位,自主转换行进方向的技术方案。该方案除了需要设置两条轨条之外,需要另外单独设置一条引导轨道。此方案提出的道岔路段的构件形状比较复杂,加工和安装施工难度大,不利于大规模推广和实施。并且,复杂的轨道和道岔构造,也降低了道岔路段换向的可靠性和灵活性。另外,该方案没能提供适用于纵横十字交叉的轨道之间的车辆承载轮和导向轮的直角换轨转向功能。除了轨道之外,现有技术中为此类轨道系统提供的车辆,难以在十字交叉轨道的道岔路段实现快速而可靠的自主平转换向功能,因而限制了轨道的灵活布局能力,不利于系统中的线路自由布局和扩展,也不便于在系统内灵活布置车辆存取区域和站点区域的避让线路的灵活安排。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如上所述的轨道技术方案构造比较复杂,在道岔区域的换向操作可靠性不足的原理性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基本目的,是提出一种构造更简单、更可靠、更容易实施的无需可动部件的道岔构造的轨道方案。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第一个基本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轨道,在同一股轨道中,包括至少两根用于承载车轮的相互平行的轨条I ;在同一股轨道中,有至少两条位于所述的轨条I侧面的用于引导车辆的可沿立轴旋转且可升降的导向轮3运行的引导面2 ;其中,包括至少一条位于所述的轨条I左侧面上的左侧引导面和至少一条位于所述的轨条I右侧面上的右侧引导面;其特征是:a)所述的左侧引导面包括位置较高的左侧高位引导面和位置较低的左侧低位引导面;所述的右侧引导面包括位置较高的右侧高位引导面和位置较低的右侧低位引导面;b)在由一股位于左方的左轨道和一股位于右方的右轨道交汇成一股合并后的中轨道的“人”字形道岔路段,与高位的引导面相交的轨条上,有可供沿着此高位的引导面运行的升至高位的导向轮穿过的“凸”字形的高位导向轮通道;与低位的引导面相交的轨条上,有可供沿着此低位的引导面运行的降至低位的导向轮穿过的“凸”字形的低位导向轮通道;c)在上述道岔路段中,衔接在轨条交汇处的中轨道的轨条的同一个侧面上的高位的引导面和低位的引导面处于同一段连续面上;该段连续面可供运行其上的导向轮在高位的引导面和低位的引导面之间升降转移;d)在上述道岔路段中,至少一条属于左轨道或右轨道的高位的引导面穿过高位导向轮通道后,平顺过渡到中轨道的一条高位的引导面上;e)在上述道岔路段中,所述的左轨道的一条引导面平顺衔接到所述的中轨道的一条引导面上;所述的右轨道的一条引导面平顺衔接到所述的中轨道的另一条引导面上;f)在上述道岔路段中,所述的中轨道至少有一条低位的引导面平顺衔接到左轨道或者右轨道的一条低位的引导面上。本文所称的“轨道”是指可引导和承载车辆底部的车轮运行其上的有轨道路。本文所称的“轨条”,是构成本文所述的“轨道”的条状物。每股轨道至少包括两根相互平行的轨条。轨条的顶面是承载车辆承载轮的承载面。本文所称的“凸”字形的导向轮通道,是指该通道的截面形状是上部有狭窄缺口、下部有较宽空腔的贯通通道。狭窄缺口的宽度要至少适合穿行其间的导向轮的上方狭窄形状的轴颈连接体(即本文所称的“竖板状的导向轮轴支架”)通过。本文所称的引导面之间的“平顺过渡”是指虽然两条引导面的相互平顺延伸的重合路径中存在由“导向轮通道”造成的断口,但是导向轮仍能沿着其中一条引导面的路径的惯性延伸方向平顺地渡过断口,顺势转入另一条弓I导面上。本文所称的引导面之间的“平顺衔接”是指两条引导面相互平顺地无缝衔接成一条不间断的引导面。本文所称的“可升降的导向轮”,是指包含了可沿着竖向的轴回转的可以升降定位的导向轮轮体和回转机构等相关部件的用于引导和限制车辆行进方向的成套组件。在本文中,对相似特征位置的“左”和“右”的表述,仅是为了在叙述特征时便于区分相似特征的相对位置关系,而并非指实物的真实左右关系。当所表述的特征镜像翻转后,左右关系也会反转。在附图中,仅按特征在主视图的位置来确定左和右。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基本特征通过将引导面直接结合到具有顶部承载轨面的轨条的侧面上,无需单独设置仅有引导功能而没有承载功能的独立的引导轨条,从而有效地简化了轨道构造。构成轨道的轨条不仅剖面形状简单易制,而且同时带有引导面和承载轨面功能。可利用已经成熟的钢筋混凝土构件来预制绝大部分路段的轨条构件。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构造更简单,加工简便,现场安装和施工难度低的优点。在轨道的道岔路段,通过设置不同高度的引导面以及设置几个具有合适高度的导向轮通道构件,便可让车辆在道岔路段经由车上的控制系统通过适时地控制各个导向轮的高度,强制引导车辆沿着需要的路径方向行驶,而无需改变轨道本身的任何部件的位置和形状。这些道岔区域的异型构件的形状也有利于采用纤维混凝土等非金属复合材料预制。因此,加工难度和成本也显著降低。当然,车辆在道岔路段的准确可靠的换向,需要依靠可靠的车辆定位和引导系统的支持。车辆需要预先知道自身相对于前方道岔节点的位置变化。现有技术中,已经提供了多种车辆定位和引导方案。包括本专利技术人曾提出的沿着轨道布置的条形码的专利申请方案。在实现了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基本目的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的目的,是为提高车辆的爬坡能力和加速能力创造更好的轨道条件;并且,更显著地简化轨道构件的形状,进一步降低轨道构件的生产和组装难度。该进一步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a)在同一股轨道中,仅有左轨条和右轨条;其中的左轨条有左侧引导面和右侧引导面,右轨条没有引导面;b)在所述的道岔路段中,左轨道的左轨条1-11-1的右侧高位引导面2-221-1穿过右轨道的左轨条1-12-1的高位导向轮通道4-2-12后,平顺过渡到中轨道的左轨条1-13-1的右侧高位引导面2-225-1 ;右轨道的左轨条1-12-1的左侧高位引导面2-122-1依次穿过分别位于左轨道的右轨条1-21-1和左轨条1-11-1上的两个高位导向轮通道4-2-13、4-2-11后,平顺过渡到中轨道的左轨条1-13-1的左侧高位引导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轨道,在同一股轨道中,包括至少两根用于承载车轮的相互平行的轨条(1);在同一股轨道中,有至少两条位于所述的轨条(1)侧面的用于引导车辆的可沿立轴旋转且可升降的导向轮(3)运行的引导面(2);其中,包括至少一条位于所述的轨条(1)左侧面上的左侧引导面和至少一条位于所述的轨条(1)右侧面上的右侧引导面;其特征是:?a)所述的左侧引导面包括位置较高的左侧高位引导面和位置较低的左侧低位引导面;所述的右侧引导面包括位置较高的右侧高位引导面和位置较低的右侧低位引导面;?b)在由一股位于左方的左轨道和一股位于右方的右轨道交汇成一股合并后的中轨道的“人”字形道岔路段,与高位的引导面相交的轨条上,有可供沿着此高位的引导面运行的升至高位的导向轮穿过的“凸”字形的高位导向轮通道;与低位的引导面相交的轨条上,有可供沿着此低位的引导面运行的降至低位的导向轮穿过的“凸”字形的低位导向轮通道;?c)在上述道岔路段中,衔接在轨条交汇处的中轨道的轨条的同一个侧面上的高位的引导面和低位的引导面处于同一段连续面上;该段连续面可供运行其上的导向轮在高位的引导面和低位的引导面之间升降转移;?d)在上述道岔路段中,至少一条属于左轨道或右轨道的高位的引导面穿过高位导向轮通道后,平顺过渡到中轨道的一条高位的引导面上;?e)在上述道岔路段中,所述的左轨道的一条引导面平顺衔接到所述的中轨道的一条引导面上;所述的右轨道的一条引导面平顺衔接到所述的中轨道的另一条引导面上;?f)在上述道岔路段中,所述的中轨道至少有一条低位的引导面平顺衔接到左轨道或者右轨道的一条低位的引导面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君,
申请(专利权)人:于君,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