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金桂专利>正文

挡风玻璃除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918228 阅读:1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14 01: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挡风玻璃除雨系统,包括闭路循环膜、上转轴、下转轴、除雨头,所述闭路循环膜为透明质地且位于挡风玻璃前方,所述上转轴位于挡风玻璃上方,所述下转轴位于挡风玻璃下方,所述闭路循环膜位于所述上转轴和所述下转轴外围,所述除雨头位于所述闭路循环膜外围且紧贴所述闭路循环膜。所述闭路循环膜可以在上转轴、下转轴的固定和转动作用下循环运动,阻挡雨水落到挡风玻璃上。落到闭路循环膜上的雨水在闭路循环膜转动的时候被除雨头擦拭除去。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挡风玻璃除雨系统,克服了汽车挡风玻璃的除雨设备雨刷的诸多技术功能上的不足。(*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雨刷
,尤其涉及一种挡风玻璃除雨系统
技术介绍
自上世纪20年代开始,汽车挡风玻璃的除雨设备均为雨刷,雨刷的功能和结构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最初雨刷作为汽车挡风玻璃的除雨设备是基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和性价比考虑而成为最理想的选择,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于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汽车挡风玻璃的除雨设备的革命性改进势在必行。雨刷作为汽车挡风玻璃的除雨设备明显存在以下的诸多不足:首先,雨刷的工作面积有限,仅为局部扇形区域,使得驾驶员在雨天的视线存在死角,不便于驾驶员观察环境,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其次,在雨势较大的情形下,雨刷工作速度过慢则不足以及时清除挡风玻璃上的雨水,而雨刷工作速度过快,雨刷本身作为不透明的设备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干扰了驾驶员的视线;再次,现有的挡风玻璃功能和成本正在不断提高,除雨设备也需要充分考虑到对挡风玻璃的保护,雨刷直接接触和摩擦挡风玻璃,对于挡风玻璃有一定程度的损害;此外,雨刷的结构是一端活动连接,另一端接触挡风玻璃,因此其机械强度有限,由于连接端力臂短而挡风玻璃接触端力臂较长,作用于挡风玻璃上的压力较小,增大连接端的作用力则使得雨刷骨架长期应力,材料易疲劳老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挡风玻璃除雨系统,以克服汽车挡风玻璃的除雨设备雨刷的诸多技术功能上的不足。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方案一:挡风玻璃除雨系统,包括闭路循环膜、上转轴、下转轴、除雨头,所述闭路循环膜为透明质地且位于挡风玻璃前方,所述上转轴位于挡风玻璃上方,所述下转轴位于挡风玻璃下方,所述闭路循环膜位于所述上转轴和所述下转轴外围,所述除雨头位于所述闭路循环膜外围且紧贴所述闭路循环膜。所述闭路循环膜可以为带状的透明塑料薄膜,在上转轴、下转轴的固定和转动作用下循环运动,阻挡雨水落到挡风玻璃上。落到闭路循环膜上的雨水在闭路循环膜转动的时候被除雨头擦拭除去,闭路循环膜转动的速率可根据需要调整,转速越快闭路循环膜上停留的雨水越少,驾驶员视野越清晰。所述除雨头为长度与所述闭路循环膜宽度相当的条状擦拭部件。方案二:作为对方案一改进的挡风玻璃除雨系统,所述闭路循环膜形状能够覆盖挡风玻璃全部位置。从而能够确保整个挡风玻璃的视野不受雨水影响。方案三:作为对方案一改进的挡风玻璃除雨系统,所述上转轴为从动转轴,所述下转轴为主动转轴。所述结构相对于现有的雨刷式挡风玻璃除雨设备而言,充分利用了现有的整体动力结构和设备位置排布,能够减少改动的幅度和成本。方案四:作为对方案一改进的挡风玻璃除雨系统,所述闭路循环膜转动时外层由上向下运动,即闭路循环膜为顺时针转动。所述闭路循环膜外层即远离挡风玻璃、直接接触阻挡雨水的层。所述结构和运动方式是最有利于除雨和减少雨水停留时间的方案。方案五:作为对方案一改进的挡风玻璃除雨系统,所述除雨头位于所述闭路循环膜下部。该结构一方面减少除雨头对驾驶员视线的影响,另一方面能够提高除雨的效率,并便于雨水的排流。方案六:作为对方案五改进的挡风玻璃除雨系统,所述除雨头位于所述闭路循环膜内层。所述闭路循环膜内层即靠近挡风玻璃、不直接接触阻挡雨水的层。所述结构进一步提高了除雨的效率,所述闭路循环膜外层的雨水在重力作用下先排流一部分,剩余部分才由所述除雨头擦除,能够避免雨水在擦拭过程中的溢流情况。方案七:作为对方案一改进的挡风玻璃除雨系统,还包括导雨槽,所述导雨槽入口位于所述闭路循环膜底端下方。设置所述导雨槽便于控制雨水的排流方式。方案八:作为对方案六改进的挡风玻璃除雨系统,还包括导雨槽,所述导雨槽入口位于所述闭路循环膜底端下方,且所述除雨头位于所述导雨槽入口端靠近挡风玻璃一边的内侧壁。方案九:作为对方案七改进的挡风玻璃除雨系统,还包括挡雨板,所述挡雨板位于所述导雨槽入口端远离挡风玻璃一边的内侧壁上方。所述结构便于控制闭路循环膜外层的雨水在重力作用下的排流方式。方案十:作为对方案八改进的挡风玻璃除雨系统,还包括挡雨板,所述挡雨板位于所述导雨槽入口端远离挡风玻璃一边的内侧壁上方。本技术所提供的挡风玻璃除雨系统,克服了汽车挡风玻璃的除雨设备雨刷的诸多技术功能上的不足。显而易见的是本技术所提供的挡风玻璃除雨系统也可应用于住宅、轮船、飞机等其他需要保持视野清晰的瞭望窗口。附图说明图1,挡风玻璃除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挡风玻璃除雨系统的局部结构示意图。I为闭路循环膜,2为下转轴,3为上转轴,4为导雨槽,5为除雨头,6为挡雨板。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加深对本技术的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描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定。如图1、图2所示的挡风玻璃除雨系统,包括闭路循环膜1、上转轴3、下转轴2、除雨头5,所述闭路循环膜I为透明质地且位于挡风玻璃前方,所述上转轴3位于挡风玻璃上方,所述下转轴2位于挡风玻璃下方,所述闭路循环膜I位于所述上转轴3和所述下转轴2外围,所述除雨头5位于所述闭路循环膜I外围且紧贴所述闭路循环膜I。所述闭路循环膜I形状能够覆盖挡风玻璃全部位置。所述上转轴3为从动转轴,所述下转轴2为主动转轴。所述闭路循环膜I转动时外层由上向下运动。所述除雨头5位于所述闭路循环膜I下部。所述除雨头5还位于所述闭路循环膜I内层。还包括导雨槽4,所述导雨槽4入口位于所述闭路循环膜I底端下方,且所述除雨头5位于所述导雨槽4入口端靠近挡风玻璃一边的内侧壁。还包括挡雨板6,所述挡雨板6位于所述导雨槽4入口端远离挡风玻璃一边的内侧壁上方。另一种挡风玻璃除雨系统,包括闭路循环膜1、上转轴3、下转轴2、导雨槽4、除雨头5,所述闭路循环膜I为透明质地且位于挡风玻璃前方,所述上转轴3位于挡风玻璃上方,所述下转轴2位于挡风玻璃下方,所述闭路循环膜I位于所述上转轴3和所述下转轴2外围,所述除雨头5位于所述闭路循环膜I外围且紧贴所述闭路循环膜I。所述导雨槽4入口位于所述闭路循环膜I底端下方。还包括挡雨板6,所述挡雨板6位于所述导雨槽4入口端远离挡风玻璃一边的内侧壁上方。权利要求1.挡风玻璃除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闭路循环膜(I)、上转轴(3)、下转轴(2)、除雨头(5),所述闭路循环膜(I)为透明质地且位于挡风玻璃前方,所述上转轴(3)位于挡风玻璃上方,所述下转轴(2)位于挡风玻璃下方,所述闭路循环膜(I)位于所述上转轴(3)和所述下转轴(2)外围,所述除雨头(5)位于所述闭路循环膜(I)外围且紧贴所述闭路循环膜(I)。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挡风玻璃除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闭路循环膜(I)形状能够覆盖挡风玻璃全部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挡风玻璃除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转轴(3)为从动转轴,所述下转轴(2)为主动转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挡风玻璃除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闭路循环膜(I)转动时外层由上向下运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挡风玻璃除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除雨头(5)位于所述闭路循环膜(I)下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挡风玻璃除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除雨头(5)位于所述闭路循环膜(I)内层。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挡风玻璃除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雨槽(4),所述导雨槽(4 )入口位于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挡风玻璃除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闭路循环膜(1)、上转轴(3)、下转轴(2)、除雨头(5),所述闭路循环膜(1)为透明质地且位于挡风玻璃前方,所述上转轴(3)位于挡风玻璃上方,所述下转轴(2)位于挡风玻璃下方,所述闭路循环膜(1)位于所述上转轴(3)和所述下转轴(2)外围,所述除雨头(5)位于所述闭路循环膜(1)外围且紧贴所述闭路循环膜(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金桂
申请(专利权)人:张金桂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