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剥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902057 阅读:1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10 22: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膜剥离装置,其通过简单的结构和动作,容易且可靠地剥离被粘贴在被保护部件上的保护膜。膜剥离装置具有:框架主体;平板部件,其设置成能够相对于该框架主体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以及卷绕在平板部件上的带部件,其从平板部件的底面侧起,在前端部处折回而在上表面侧延伸,并且从后端部折回而在底面侧延伸,带部件在平板部件的底面侧的预定位置处,固定地安装于框架主体上,在将平板部件的底面侧的带部件粘结于膜的状态下,当使平板部件进行前后方向移动时,伴随该前后方向移动,粘结着膜的平板部件的底面侧的带部件以粘结着膜的状态朝向所述平板部件的上表面侧折回,由此从被保护部件上剥离掉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对粘贴在平板状的被保护部件的表面上的保护膜进行剥离的膜剥离>J-U ρ α装直。
技术介绍
在制造工序以及组装工序中,为了防止伤痕的产生以及污物、灰尘的附着等,在液晶面板等薄型显示面板、半导体晶片等电子器件的表面上,粘贴了用于保护其表面的保护膜。这样,在表面上粘贴了保护膜的板状电子器件(被保护部件)的使用阶段中需要剥离该膜,以往已经提出过各种各样的膜剥离方法。在专利文献I以及2中公开了如下方法:在粘贴于液晶面板的偏振板上的保护膜的端部粘贴了胶带等粘贴材料,通过朝向上方揭起该胶带来进行剥离。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如下方法:在玻璃基板与粘贴于其表面的膜之间插入刃部,以便剥离膜的角部。在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通过旋转橡胶辊与膜之间的摩擦力来从被保护部件上剥离保护膜的方法。在专利文献5中公开了从相对于膜的粘贴面的法线倾斜的方向喷射液体,来剥离粘贴在显示面板上的膜的方法。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49965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95429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0-247985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3-252526号公报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4-157146号公报但是,在被保护部件是非常薄而轻、且具有柔软性以及挠性的部件(例如厚度为几十 几百微米左右的薄膜显示器等)的情况下,例如,当想要通过胶带来剥离保护膜时,即便从下方侧吸附并固定着被保护部件,被保护部件也会与保护膜一起卷起,无法从被保护部件上剥离保护膜。而其他的膜剥离方法也不适合于剥离粘贴在薄且具有挠性的被保护部件上的保护膜。此外,对于任意一种膜剥离方法而言,装置复杂而且体积大,也不适合于手动的简单的剥离操作。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以及动作,容易且可靠地剥离粘贴在被保护部件上的保护膜的膜剥离装置。用于达成上述目的的本专利技术的膜剥离装置对粘贴在被保护部件上的膜进行剥离,其特征在于,该膜剥离装置具有:框架主体;平板部件,其设置成能够相对于所述框架主体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以及卷绕在所述平板部件上的带部件,其从所述平板部件的底面侧起,在前端部处折回而在上表面侧延伸,并且从后端部折回而在底面侧延伸,所述带部件在所述平板部件的底面侧的预定位置处,固定地安装于所述框架主体上,在将所述平板部件的底面侧的所述带部件粘结于所述膜的状态下,当使所述平板部件进行前后方向移动时,伴随该前后方向移动,粘结着所述膜的所述平板部件的底面侧的所述带部件以粘结着所述膜的状态朝向所述平板部件的上表面侧折回,由此从所述被保护部件上剥离所述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膜剥离装置,通过将保护膜粘结在带部件的底面侧,并且使卷绕着带部件的板状部件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从而使保护膜朝向带部件的上表面侧折回而进行剥离,利用这样的结构和动作,能够可靠且容易地剥离被粘贴在被保护部件上的保护膜。尤其,即便被保护部件为薄且具有挠性的材质,也不会卷起被保护部件,能够仅把保护膜可靠地剥离。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膜剥离装置的构成例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膜剥离装置的构成例的俯视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膜剥离装置的构成例的侧剖视图(后退位置)。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膜剥离装置的构成例的侧剖视图(前进位置)。图5是表示带15通过螺丝固定于止动板14的状态的图。图6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膜剥离装置的膜剥离动作的图。图7是表示带15的前端部分的角度的图。图8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膜剥离装置的其他构成例的图。符号说明11:平板部件,12:托架,13:框架主体,14:止动板,15:带,16:杆,20:被保护部件,30:保护膜,40:热电元件。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该实施方式不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范围进行限定。图1至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膜剥离装置的构成例的图,图1是立体图,图2是俯视图,图3以及图4是图2的A-A线处的剖视图。此外,在图3中还示出了圆圈部分的局部放大图。膜剥离装置具有:平板部件11、托架12、框架主体13、止动板14、带15以及杆16。平板部件11构成为具有:厚度为Imm 2mm左右的四边形状的平板Ila (例如铁板、不锈钢板);以及沿着该平板Ila的后端部的边缘而安装的圆柱状的支撑杆lib。支撑杆Ilb例如是直径为IOmm左右的圆柱部件,平板部件11的后端部因支撑杆Ilb的圆周面而形成圆弧,并且,平板Ila的前端部也如图所示地通过折叠平板Ila的前端部位而形成圆弧。平板部件11的平板Ila通过支撑杆11b,用螺丝等固定在-字状的托架12上。平板I Ia与支撑杆I Ib可以这样地形成为,分别连接独立的部件来构成平板部件11,但也可以形成为一体。此外,平板部件11也可以形成为前端部的圆弧直径比后端部的圆弧直径小的前端渐细的形状。在平板部件11的后端部,如后所述地安装有从支撑杆Ilb向后方延伸的细长状的杆16。杆16具有能够把持的长度以及形状,以便手动地沿着前后方向移动平板部件11。框架主体13具有四边形状的底板、和除开放的一端侧以外围着底板的周围的侧板,安装在托架12上的平板部件11以能够从该平板部件11的开放的一端侧起,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方式放置在框架主体13上。杆16贯通框架主体13的侧板上设置的孔部而向后方延伸。通过使杆16进行前进移动以及后退移动,能够使平板部件11移动到前进位置以及后退位置。图3表示平板部件11位于后退位置的状态,图4表示平板部件11位于前进位置的状态。此外,在构成框架主体13的两侧的侧板的前端附近架设有止动板14。止动板14是带状的细长板部件。在平板部件11上卷绕有薄片状的带15。具体地说,带15从平板部件11的底面侧起,在前端部处朝向上表面侧折回从而上表面向后端方向延伸,并且从后端部朝向底面侧折回从而底面向前端方向延伸,围着平板部件11进行配置。在平板部件11的底面侧,带15的一端和另一端重合,通过螺丝与止动板14固定在一起。图5是表示带15通过螺丝固定在止动板14上的状态的图。由此,两端通过螺丝与止动板14固定在一起的带15的相应固定部位成为相对于框架主体13进行固定的位置,即便平板部件11在前后方向上移动,该固定部位也不移动。带15具有将与该带15的表面接触的保护膜粘结在该表面上的粘结功能。例如,通过在片状的带15的表面上附着粘贴部件(包含胶带),从而使保护膜粘贴在带15的表面。此外,也可以将两个薄片粘在一起而形成带15,并在带15的与保护膜接触的表面侧的薄片上设置多个微细孔,利用真空吸附装置(未图示)对粘在一起的两个薄片的中空内部进行减压,由此将保护膜吸附于带15的表面。此时,与真空吸附装置连接的管从带15的上述固定部位插入到粘在一起的薄片内,从而能够固定管的插入位置。在图5中示出了为了插入该管而在带15上设置的管连接口 15a的例子。图6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膜剥离装置的膜剥离动作的图。在图6 Ca)中,首先,将平板部件11配置于前进位置,在该状态下,从上方侧,使带15的底面侧与被保护部件20上的保护膜30接触而进行放置。此时,以将保护膜30的前端部30a粘结于带15的底面侧的方式放置带15。另外,被保护部件20在下面侧通过真空吸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膜剥离装置,该膜剥离装置对粘贴在被保护部件上的膜进行剥离,其特征在于,该膜剥离装置具有:框架主体;平板部件,其设置成能够相对于所述框架主体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以及卷绕在所述平板部件上的带部件,其从所述平板部件的底面侧起,在前端部处折回而在上表面侧延伸,并且从后端部折回而在底面侧延伸,所述带部件在所述平板部件的底面侧的预定位置处,固定地安装于所述框架主体上,在将所述平板部件的底面侧的所述带部件粘结于所述膜的状态下,当使所述平板部件进行前后方向移动时,伴随该前后方向移动,粘结着所述膜的所述平板部件的底面侧的所述带部件以粘结着所述膜的状态朝向所述平板部件的上表面侧折回,由此从所述被保护部件上剥离所述膜。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田笃高津雅一
申请(专利权)人:纳米TEM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