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变立辊侧压装置,其包括一对对称设置的立辊;两个上侧压液压缸,其分别与所述两立辊的上部对应连接,所述各上侧压液压缸的进给方向与轧制中心线平行;两个下侧压液压缸,其分别与所述两立辊的下部对应连接,所述各下侧压液压缸的进给方向与轧制中心线平行;四个位置传感器,分别对应设于各上侧压液压缸内和各下侧压液压缸内;一控制装置,其与所述各上侧压液压缸和各下侧压液压缸分别连接,控制各上侧压液压缸和各下侧压液压缸的移动,以实现所述两立辊之间辊缝的打开和闭合;所述控制装置还与各位置传感器分别连接,接收各位置传感器输送的各上侧压液压缸和各下侧压液压缸的位置信号。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相应的可变立辊侧压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带钢轧制控制装置和方法,尤其涉及一种热轧带钢侧压装置和方法。
技术介绍
带钢在热轧过程中需要采用立辊在带钢宽度方向上进行侧压。目前采用的立辊主要有三种,即如图1所示的平辊、如图2所示的孔型辊和如图3所示的锥形辊。其中,平辊的两辊工作面均为平行的,这样的辊面形状不适合轧制大侧压量的钢坯,轧制过程中往往产生钢坯倾斜现象,造成失稳和宽度失控。孔型立辊的工作面上、下均有凸台,该类轧辊解决了有利于轧制稳定,但只有在板坯厚度与孔形高度相匹配时才有效果,不适合生产不同厚度规格的钢坯,此外孔型立辊容易在带钢产生表面划伤。锥形辊辊身上部为圆锥形,下部为凸台,轧制时由于锥度的存在会给钢坯向下的分力从而使钢坯压在凸台上,能够实现稳定轧制,但容易造成钢坯下表面的划伤。此外,在使用小锥度立辊进行侧压的过程中,有时会形成梯形断面,梯形断面的上边在经过水平轧机轧制后,形成了留在带钢上表面的黑条状缺陷,因此在一般生产过程中,并不使用小锥度立辊。但在轧制硅钢时,侧压量较大的带钢容易发生单侧向上移动,造成了带钢宽度的超差,而小锥度型立辊能有效的防止此类现象发生,此时使用小锥度立辊又是有利的。由上可见,在热轧生产过程中,立辊侧压要同时满足各种带钢的生产要求,同时还要满足稳定轧制、宽度调节与可控,并保证轧件的表面质量是非常困难的。公开号为CN201086095 ,公开日为2008年7月16日,名称为“带侧压装置的立辊轧机”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立辊轧机,其在轧机牌坊上设置有宽度控制装置,宽度控制装置包括长行程侧压液压缸、侧压球面垫和立辊滑架,长行程侧压液压缸安装在轧机牌坊内,长行程侧压液压缸的调整端通过侧压球面垫固定在立辊滑架上,立辊滑架安装在立辊上。公开号为CN2813135,公开日为2006年9月6日,名称为“新型轧钢机立辊”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涉及一种立辊,其主要由辊身、与辊身连接的凸台、凸台的外缘组成,其特征在于凸台的外缘为圆角,凸台与辊身连接处为圆弧状,凸台的表面与外缘的圆角形成流线型。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可变立辊侧压装置,该可变立辊侧压装置可以根据需要调整两立辊之间辊缝的形状,从而实现针对不同的轧制对象采用同一套立辊侧压装置来实现不同的辊缝形态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变立辊侧压方法,采用该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灵活调节立辊的位置,从而形成不同的辊缝形态,以适应不同产品的侧压要求。基于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变立辊侧压装置,其包括一对对称设置的立棍,此外还包括:两个上侧压液压缸,其分别与所述两立辊的上部对应连接,所述各上侧压液压缸的进给方向与轧制中心线平行;两个下侧压液压缸,其分别与所述两立辊的下部对应连接,所述各下侧压液压缸的进给方向与轧制中心线平行;四个位置传感器,分别对应设于各上侧压液压缸内和各下侧压液压缸内;一控制装置,其与所述各上侧压液压缸和各下侧压液压缸分别连接,控制各上侧压液压缸和各下侧压液压缸的移动,以实现所述两立辊之间辊缝的打开和闭合;所述控制装置还与各位置传感器分别连接,接收各位置传感器输送的各上侧压液压缸和各下侧压液压缸的位置信号。优选地,所述可变立辊侧压装置还包括:两回拉液压缸,其分别设于所述两立辊的外侧,并分别与两立辊的中部连接,以驱动两立辊在沿着轧制中心线的方向上反向运动;所述两回拉液压缸还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接收控制装置发送的控制信号。无论控制装置控制上侧压液压缸和下侧压液压缸带动两立辊闭合辊缝(即相向运动)还是打开辊缝(即相反运动),两回拉油缸均是反向运动,即朝着辊缝打开的方向进给,目的是在各侧压液压缸移动的过程中,确保各侧压液压缸与立辊轴承座之间无间隙。在上述可变立辊侧压装置中,所述立辊为平辊或锥形辊。相应地,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可变立辊侧压方法,针对不同的轧制对象:所述控制装置控制上侧压液压缸与下侧压液压缸进给同样的距离,以使两立辊之间的辊缝呈一矩形;所述控制装置控制上侧压液压缸的进给距离大于下侧压液压缸的进给距离,以使两立辊之间的辊缝呈一梯形;所述控制装置控制上侧压液压缸的进给距离小于下侧压液压缸的进给距离,以使两立辊之间的辊缝呈一倒梯形。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其可以采用一套立辊侧压装置实现不同的、可变的辊缝形状,从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针对不同的轧制产品和轧制情况进行适应性调节,无需进行换辊操作,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采用平辊侧压带钢的状态示意图。图2为采用孔型辊侧压带钢的状态示意图。图3为采用锥形辊侧压带钢的状态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可变立辊侧压装置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控制装置与位置传感器未示出。图5显示了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可变立辊装置实现梯形辊缝。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技术方案进行进一步的说明。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可变立辊侧压装置包括:工作侧立辊31和传动侧立辊32,其对带钢板坯5进行侧压,工作侧立辊31和传动侧立辊32均采用平辊;工作侧上侧压油缸11与工作侧立辊31的上部固定连接,工作侧下侧压油缸12与工作侧立辊31的下部固定连接,传动侧上侧压油缸13与传动侧立辊32的上部固定连接,传动侧下侧压油缸14与传动侧立辊32的下部固定连接;工作侧回拉油缸21与工作侧立辊31的中部固定连接,传动侧回拉油缸22与传动侧立辊32的中部固定连接,各侧压油缸与回拉油缸的进给方向均与轧制中心线平行;四个位置传感器,分别对应设于各侧压油缸内;上位机与各侧压油缸分别连接,控制各侧压油缸的进给动作和进给量,以实现所述两立辊之间辊缝的打开和闭合,并形成不同的辊缝形状,上位机还与各位置传感器分别连接,接收各位置传感器反馈的各侧压油缸的位置信号,从而根据反馈的位置信号进行调整控制,上位机还与两回拉油缸连接,控制回拉油缸的进给动作,确保在各侧压油缸的进给过程中,各侧压油缸与立辊轴承座之间无间隙。图4显示的是在上位机的控制下,工作侧立辊31与传动侧立辊32形成的辊缝为矩形。图5显示的是在上位机的控制下,工作侧立辊31与传动侧立辊32形成的辊缝为上小下大的梯形。采用本实施例中的可变立辊侧压装置进行可变立辊侧压的方法为:(I)作业人员根据作业规程和轧制经验选择辊缝形状,在通常情况下,选择辊缝为矩形。对工作侧和传动侧的上、下侧压油缸进行零位标定,并完成传动侧立辊和工作侧立辊的对中;然后上位机下发工作侧和传动侧上、下侧压油缸的进给设定值,这四个进给设定值相等;工作侧和传动侧上、下侧压油缸相向移动相同的距离,使得辊缝呈矩形对带钢板坯进行侧压,同时各位置传感器将各侧压油缸的位置反馈给上位机。(2)当要防止带钢钢坯倾斜时,作业人员根据带钢钢坯发生倾斜的方向,选择辊缝为梯形或倒梯形。对工作侧和传动侧的上、下侧压油缸进行零位标定,并完成传动侧立辊和工作侧立辊的对中;然后上位机下发工作侧和传动侧上、下侧压油缸的进给设定值,两上侧压油缸的进给量大于或小于两下侧压油缸的进给量,当上侧压油缸的进给量大于下侧压油缸的进给量时,辊缝呈如图5所示的梯形;当下侧压油缸的进给量大于上侧压油缸的进给量时,辊缝呈倒梯形;然后立辊对带钢板坯进行侧压,同时各位置传感器将各侧压油缸的位置反馈给上位机。要注意的是,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变立辊侧压装置,其包括一对对称设置的立辊,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立辊侧压装置还包括:两个上侧压液压缸,其分别与所述两立辊的上部对应连接,所述各上侧压液压缸的进给方向与轧制中心线平行;两个下侧压液压缸,其分别与所述两立辊的下部对应连接,所述各下侧压液压缸的进给方向与轧制中心线平行;四个位置传感器,分别对应设于各上侧压液压缸内和各下侧压液压缸内;一控制装置,其与所述各上侧压液压缸和各下侧压液压缸分别连接,控制各上侧压液压缸和各下侧压液压缸的移动,以实现所述两立辊之间辊缝的打开和闭合;所述控制装置还与各位置传感器分别连接,接收各位置传感器输送的各上侧压液压缸和各下侧压液压缸的位置信号。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仁其,朱蔚林,陈琪,幸利军,何晓明,孙业中,廖永锋,
申请(专利权)人: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