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面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897435 阅读:1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09 00: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触控面板,包含第一电极层与第二电极层,设置于透明基板上。第一电极层与第二电极层之间设有至少一透明绝缘层。第一电极层的电极图案的边数大于四,且第二电极层的电极图案大约互补于第一电极层的电极图案。藉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触控面板可用以改进光学可视性现象,改进大尺寸宽屏触控面板的阻抗过大问题或者提高触控感应量。(*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触控面板,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特别电极图案的触控面板。
技术介绍
触控显示器是结合感测技术及显示技术所形成的一种输入/输出装置,普遍使用于电子装置中,例如可携式及手持式电子装置。电容式触控面板为一种常用的触控面板,其利用电容耦合效应以侦测触碰位置。当手指触碰电容式触控面板的表面时,相应位置的电容量会受到改变,因而得以侦测到触碰位置。图1是显示传统的触控面板100的俯视图,传统的触控面板100主要由X轴电极层110与Y轴电极层120所组成。如图1所示,X轴电极层110与Y轴电极层120的电极具有菱形图案。当该些电极应用于大尺寸宽屏触控面板时,会有阻抗过大的问题。此外,该些电极还会造成光学可视性(或视觉痕迹)现象。再者,传统的触控面板100的触控点的触控感应量主要仅由X轴电极层110与Y轴电极层120的电极边界区域130来提供,因此所产生的触控感应量不够大。因此,亟需提出一种新颖的触控面板,用以改善上述传统的触控面板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传统的触控面板存在的缺陷,而提出一种新型结构的触控面板,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可用以改进光学可视性现象,改进大尺寸宽屏触控面板的阻抗过大问题或者提高触控感应量,非常适于实用。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技术提出的一种触控面板包含透明基板、第一电极层、至少一透明绝缘层及第二电极层。第一电极层设置于透明基板上,该第一电极层包含多个平行排列的第一电极列,每一第一电极列是由多个第一电极藉由第一连接部串接而组成。透明绝缘层设置于第一电极层上。第二电极层设置于透明绝缘层上,该第二电极层包含多个平行排列的第二电极列,每一第二电极列是由多个第二电极藉由第二连接部串接而组成。其中第一电极的图案的边数大于四,且第二电极的形状大约互补于第一电极的形状。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前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透明基板包含玻璃、聚碳酸酯(Po I ycarbonate, PC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 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聚乙烯(Polyethylen, PE )>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 PVC)、聚丙烯(Poly propylene, PP)、聚苯乙烯(Polystyrene, PS)、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MMA)或环烯经共聚合物(Cyclic olefin copolymer, C0C)o前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第一电极的形状大约呈六边形。前述的触控面板,其中相邻该第一电极与该第二电极之间的间距小于30微米。前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第一电极层或该第二电极层包含非透明导电材料所形成的透光(light-transmissive)结构。前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非透明导电材料包含多个纳米金属线(metal nanowire)或者多个纳米金属网(metal nanonet)。前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非透明导电材料的表面还增设有绝缘层。前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第一电极层与该第二电极层的其中之一包含透明导电材料所形成的透光结构。前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透明导电材料包含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 ITO)、氧化铟锋(indium zinc oxide, IZO)、氧化锋招(Al-doped ZnO, AZO)或氧化锡铺(antimonytin oxide, AT0)o前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透明绝缘层包含一防爆膜(ASF)。前述的触控面板,还包含一覆盖层,设置于该第二电极层之上。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触控面板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本技术的触控面板可用以改进光学可视性现象,改进大尺寸宽屏触控面板的阻抗过大问题或者提高触控感应量。综上所述,本技术是有关于一种触控面板,包含第一电极层与第二电极层,设置于透明基板上。第一电极层与第二电极层之间设有至少一透明绝缘层。第一电极层的电极图案的边数大于四,且第二电极层的电极图案大约互补于第一电极层的电极图案。本技术在技术上有显著的进步,并具有明显的积极效果,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显示传统的触控面板的俯视图。图2是显示本技术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俯视图。图3是显示图2的触控面板的堆叠结构图。100:触控面板110:X轴电极层120:Y轴电极层130:电极边界区域200:触控面板20:透明基板21:第一电极层210:第一电极211:第一连接部22:透明绝缘层23:第二电极层230:第二电极231:第二连接部24:覆盖层250:电极边界区域 251:电极的相邻区域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提出的触控面板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有关本技术的前述及其他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及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的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呈现。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的说明,应当可对本技术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获得一更加深入且具体的了解,然而所附图式仅是提供参考与说明之用,并非用来对本技术加以限制。图2是显示本技术实施例的触控面板200的俯视图,而图3则是显示触控面板200的堆叠结构图。本实施例较佳适用于宽屏触控面板,例如16:9面板(亦即宽度与高度的比为16:9),但不限定于此。请参阅图2及图3所示,触控面板200包含第一电极层21,形成于透明基板20上。透明基板20的材质可为绝缘材料,例如玻璃、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 PC)、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 PET)、聚乙烯(Polyethylen, PE)、聚氯乙烯(Poly vinylChloride, PVC)、聚丙烯(Poly propylene, PP)、聚苯乙烯(Poly styrene, PS)>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MMA)或环烯经共聚合物(Cyclic olefincopolymer, C0C)o第一电极层21包含多个平行排列的第一电极列,可作为发射电极(Tx)之用。每一条第一电极列是由多个第一电极210藉由第一连接部211串接而组成,且第一电极列可延着触控面板200的第一方向(例如面板高度方向)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210的形状大约呈六边形(但不限定于此),异于传统触控电极(如图1所示)的菱形。触控面板200还包含第二电极层23,形成于第一电极层21之上。其中,第二电极层23与第一电极层21之间设有至少一透明绝缘层22,用以电性隔绝第二电极层23与第一电极层21,且兼具用以粘合第二电极层23与第一电极层2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其包含:透明基板;第一电极层,设置于该透明基板上,该第一电极层包含多个平行排列的第一电极列,每一该第一电极列是由多个第一电极藉由第一连接部串接而组成;至少一透明绝缘层,设置于该第一电极层上;以及第二电极层,设置于该透明绝缘层上,该第二电极层包含多个平行排列的第二电极列,每一该第二电极列是由多个第二电极藉由第二连接部串接而组成;其中该第一电极的图案的边数大于四,且该第二电极的形状互补于该第一电极的形状。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麒安
申请(专利权)人:恒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