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长距离铰孔的衬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890222 阅读:2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07 00: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长距离铰孔的衬套,所述衬套套在镗杆上,通过安装在镗杆一端的刀具进行铰孔加工,所述衬套包括一环状的套圈,所述套圈的一端外表面设有多个周向均布的向套圈另一端延伸的膨胀块,所述膨胀块与所述套圈之间形成膨胀槽,相邻两个所述膨胀块间设有出屑槽。该衬套加工成本低廉,体积小巧、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为镗杆提供稳定可靠的支撑,从而消除镗杆由于受重力产生挠度的影响,避免了镗杆尾部抖动现象的产生,为内孔加工的良好直线度与光洁度提供了保障。(*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船舶制造的辅助工具,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长距离铰孔的衬套
技术介绍
镗排主要应用于在体积大、运输不便利的大型框架结构部件上进行各种孔的加工。镗排的主电机通过大小皮带轮传递动力,大皮带轮与蜗杆相连,经过蜗杆与蜗轮相啮合,蜗轮安装在镗杆上,使镗杆转动。镗杆上走刀丝杠与刀盒上的丝母相啮合,镗杆在转动的同时通过走刀丝杠及丝母的传动将刀盒沿镗杆轴向移动,从而对工件进行切削,刀盒及刀具的移动通过走刀齿轮、走刀齿轮轴和传动轮完成。目前,在船舶建造过程中,镗排作业一直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镗排作业精确度高,加工时会发生各种情况导致镗孔的质量产生不合格,有较大的质量风险,因此,镗排作业加工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可靠、稳定的辅助固定安装基础。在船舶上,有许多需要目标数据输入、输出的设备,这些设备的安装需要较高的精度。但由于设备的安装平面法线与其方位回转轴有一定的平行误差,而船体提供的安装基座平面与船体基准平面的平行性误差较大,设备的安装精度靠直接安装就位很难达到,因此较好的方法就是采用在两平面间放置调整环,通过调节调整环的方法来使设备的方位轴与基座平面法线的平行度误差满足技术要求。因此,调整环的加工质量直接影响船舶的质量,而距离调整环的加工精度和表面光洁度一直以来是镗排加工待以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由于距离调整环加工距离长,已达到设备加工的极限,每次在调整环的加工尾部出现轻微的抖动现象,而且这一现象长期无法克服。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长距离铰孔的衬套,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长距离铰孔的衬套,所述衬套套在Il杆上,通过安装在所述Il杆一端的刀具进行铰孔加工,所述衬套包括一环状的套圈,所述套圈的一端外表面设有多个周向均布的向套圈另一端延伸的膨胀块,所述膨胀块与所述套圈之间形成膨胀槽,相邻两个所述膨胀块间设有出屑槽。进一步地,所述膨胀块与所述套圈相连一端的外表面为弧形导向面。优选地,所述膨胀块的高度比所述套圈的高度低I毫米-1.2毫米。进一步地,所述套圈的内径比镗杆外径大0.02毫米-0.04毫米。优选地,所述膨胀块的最大外径比待加工孔的内径大0.5毫米-0.6毫米。进一步地,所述衬套材料为软性尼龙。如上所述,本技术一种用于长距离铰孔的衬套加工成本低廉,可以重复使用,体积小巧、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保证了产品质量。该衬套直接套装于所需加工内孔中,通过相对镗杆的随动,为镗杆提供稳定可靠的支撑,从而消除镗杆由于受重力产生挠度的影响,避免了镗杆尾部抖动现象的产生,为内孔加工的良好直线度与光洁度提供了保障。附图说明图1显示为本技术一种用于长距离铰孔的衬套的结构示意图。图2显示为图1的侧视示意图。图3显示为图2的A向剖视图。图4显示为该衬套的安装示意图。图中标号说明I 套圈2膨胀块3膨胀槽4出屑槽5导向面6 内孔7 衬套8 镗杆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请参阅图1至图4。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图1为本技术一种用于长距离铰孔的衬套,衬套7套在镗杆8上,通过安装在镗杆8 —端的刀具进行铰孔加工,衬套7包括一环状的套圈1,套圈I的一端外表面设有多个周向均布的向套圈I另一端延伸的膨胀块2,膨胀块2与套圈I之间形成膨胀槽3,相邻两个膨胀块2间设有出屑槽4。该衬套7的膨胀块2与套圈I相连一端的外表面为弧形导向面5,膨胀块2的高度比所述套圈I的高度低I毫米-1.2毫米,套圈I的内径比镗杆8外径大0.02毫米 0.04毫米,膨胀块2的最大外径比待加工孔的内径大0.5毫米 0.6毫米,衬套7材料为软性尼龙。本实施例中,为确保该衬套7结构产生理想的弹性膨胀,衬套7由软性尼龙材质整体精密加工而成。该衬套7中部设有一套圈1,套圈I的中部有一通孔,作业时可套在镗杆8上,套圈I的外侧均布有八个膨胀块2,各膨胀块2间均设有一定的空隙,形成八个出屑槽4,在加工过程中,出屑槽4可将产生的金属屑排出,起到排屑作用,防止堵塞现象的产生。膨胀块2 —端与套圈I 一端相连接,且该端膨胀块2的外侧表面设有弧形的导向面5,导向面5可在装配过程中起到导向作用,方便安装。膨胀块2的另一端与套圈I间设有膨胀槽3,膨胀槽3为膨胀块2提供了一定的膨胀余量,确保膨胀块2在铰孔作业中与内孔6的内壁紧密接触,从而保证在进行长距离铰孔作业时镗杆8可安全可靠地工作,避免镗杆8产生晃动。经过多次试验修整,本实施例中,要求套圈I的直径比镗杆8外径大0.02毫米 0.04毫米,套圈I的光洁度为1.6,该设置方式可满足衬套7与镗杆8间的间隙配合,减小径向跳动。膨胀块2的外径比待加工内孔6直径大0.5毫米 0.6毫米,膨胀块2的光洁度为1.6,用以确保膨胀可靠。膨胀块2内侧倒角的倒角半径为R2,导向面5的倒角半径为R10,膨胀块2内侧外侧均采用倒角结构可增加结构强度。膨胀块2的高度比套圈I低I毫米 1.2毫米,防止膨胀块2受待加工内孔挤压导致变形从而与刀具产生接触。具体操作时,如图4所示,首先,将单臂镗杆8装置安装到位,镗杆8及刀具装入待加工内孔6中,并校准中心,进行第一次走刀。第一次走刀主要是为了确保内孔6的中心,进刀量较大,本技术为软性尼龙材料加工而成,较易产生磨损,为了避免衬套7产生过度磨损,因此在第一次走刀时不安装衬套7。完成第一次走刀后,将该衬套7从待加工内孔6的末端装入,装入时令导向面5朝向待加工内孔6的末端,将衬套7套在镗杆8上,利用导向面5的导向作用,将衬套7沿着镗杆8移至待加工内孔6的的前端。膨胀块2与待加工内孔6内壁接触,准确定位,由于衬套7带有一定的膨胀空间,可紧密支撑镗杆8,避免挠度产生,确保走刀的平稳。完成该技术衬套7结构的安装后,即可开始第二次走刀,在导向面5的导向作用下,相对镗杆8随动,全程为镗杆8提供可靠支撑,直至第二次走刀结束。第三次、第四次走刀重复上述步骤,直至内孔6加工完成。综上所述,本技术一种用于长距离铰孔的衬套7,可直接安装于所需加工内孔6中,通过相对镗杆8的随动,为镗杆8提供稳定可靠的支撑,从而消除在长距离铰孔作业中,镗杆8由于受重力产生挠度的影响,避免了镗杆8艉部抖动现象的产生,为内孔6加工的直线度与光洁度提供了保障。所以,本技术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长距离铰孔的衬套,所述衬套套在镗杆(8)上,通过安装在所述镗杆(8)一端的刀具进行铰孔加工,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套包括一环状的套圈(1),所述套圈(1)的一端外表面设有多个周向均布的向套圈(1)另一端延伸的膨胀块(2),所述膨胀块(2)与所述套圈(1)之间形成膨胀槽(3),相邻两个所述膨胀块(2)间设有出屑槽(4)。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花伟强王成玉刘皓蒋懋杏刘炜纪一枫陈冲范黎生
申请(专利权)人: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