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线架的置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884332 阅读:1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05 01: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有关一种理线架的置线装置,包含有一承接座及一扣件。该承接座包括一固定部、一承接部及一钩部,该承接部包括一第一侧墙、一第二侧墙、及一底墙延伸连接在该第一侧墙与该第二侧墙之间,该第一侧墙固接该固定部,且该第一侧墙具有一枢接块,该枢接块设有一第一枢接部,所述的第一枢接部设有一定位特征,该第二侧墙固接该钩部。该扣件具有一第二枢接部及一扣部,所述的第二枢接部对应枢接该承接座的第一枢接部,且该第二枢接部环周设有一卡掣特征以对应前述枢接块的定位特征,所述的扣部在扣合时是对应扣于该承接座的钩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理线架的置线装置,特别是指用将电缆线快速承置以及卡扣在理线架或拆离的理线架的置线装置。
技术介绍
Doerr 等人所专利技术的 “Reversible cable support arm” 美国专利技术专利 U.S.Pat.N0.7,473,846 号,其在附图中(Figs.2-11)揭露一缆线支撑臂(cable support arm 24)附加至导轨(rails 108)。其中,该缆线支撑臂(cable support arm 24)设有数个置线件(cable support features 48)。所述的置线件(cable support features 48)是一个金属线环弯折成一 U形,且U形的一侧线体固定在缆线支撑臂(cable support arm 24),而让U形的另一侧线体与U形的水平段成L形,用以容纳及支撑电缆线。然而,前述缆线支撑臂(cable support arm 24)的置线件(cable supportfeatures 48)是呈现一向上开放的钩状,虽然可以很快置放电缆线,但是相对来说,电缆线也可以由上方开放的空间脱落。在缆线支撑臂(cable support arm 24)使用时,其两端是会被拉直或弯曲而几近重迭,显然,置放其上的电缆线也会随之拉直或弯曲,也就是说,电缆线也会相对在置线件(cable support features 48)上移动或变形,当然也很容易从置线件(cable supportfeatures 48)上方开放的空间脱落。因此,便有须提供一种更佳的设计,以解决此问题。专利技术内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理线架的置线装置,以实现:解决理线架在操作中,电缆线易自置线件(如前述cable support features 48)脱落的问题,还具有操作方便、电缆线不会脱落的功效。根据本专利技术一方面的理线架的置线装置,包含一承接座,所述承接部包括一第一侧墙、一第二侧墙、及一底墙,其中,该底墙是延伸连接在该第一侧墙与该第二侧墙之间,其特点是:所述承接座包括一固定部及一钩部,该第一侧墙固接该固定部,且该第一侧墙具有一枢接块,该枢接块设有一第一枢接部,所述的第一枢接部环周的块体设有一定位特征,该第二侧墙固接该钩部;以及一扣件,具有一第二枢接部及一扣部,所述的第二枢接部对应枢接该承接座的第一枢接部,且该第二枢接部环周设有一卡掣特征以对应前述枢接块的定位特征而能相卡抵,所述的扣部在扣合时是对应扣在该承接座的钩部。其中,所述承接部的枢接块的第一枢接部是位于该第一侧墙的上方,使该扣件打开时是对应直立在该第一侧墙的上方。其中,所述承接座的枢接块的第一枢接部与该扣件的第二枢接部是分别以孔与凸轴的型态设置,而相互套嵌枢接。其中,所述承接座的枢接块的定位特征是凹陷的型态设置,而该扣件的第二枢接部的卡掣特征是突出体的型态。其中,所述枢接块另包括一第一凹口,藉助该第一凹口,在该扣件的扣部对应扣在该承接座的钩部而扣合时,供该卡掣特征伸置在该第一凹口。其中,所述枢接块另包括一第二凹口,在该扣件对应于该承接座组合时,该扣件的第二枢接部经由该第二凹口而嵌入该承接座的枢接块的第一枢接部。其中,所述钩部是一倒钩状。其中,所述扣件的扣部是对应该钩部而亦为一倒钩状。其中,所述扣件的扣部是包括一斜面以对应于该钩部。其中,所述承接座的钩部是包括一斜面以对应于该扣部。附图说明为进一步说明证实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结构特点和效果,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的描述,其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运用在理线架的配置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置线装置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置线装置的组合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置线装置的操作示意图之一,为扣件卡掣定位于承接座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置线装置的操作示意图之二,显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扣件解掣并打开直立在承接座的第一侧墙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理线架的置线装置,如图1至图3所示,其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运用在理线架的配置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置线装置主要构件的立体分解图,图3显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置线装置的组合图。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包括一理线架10具有数个置线装置12,用以整理缆线(图中未绘出)。其中:所述的置线装置12,包括一承接座14及一扣件16枢接该承接座14,其中,如图2及图3所示:该承接座14,包括一固定部18、一承接部20及一钩部22,该承接部20包括一第一侧墙24、一第二侧墙26、及一底墙28延伸连接在该第一侧墙24与该第二侧墙26之间,该底墙28、该第一侧墙24及该第二侧墙26共同定义一 U形主体,其中,该第一侧墙24固接该固定部18,例如,该固定部18是由该第一侧墙24延伸。在一较佳实施例中,该第一侧墙24具有一枢接块30,该枢接块30设有一第一枢接部32,例如,该第一枢接部32是以孔的型态设置。所述的第一枢接部32环周的块体设有一定位特征34,例如,该定位特征34是以凹陷的型态设置。该第二侧墙26固接该钩部22,最好是,该钩部22是由该第二侧墙26延伸。所述的承接部20由于是构成一 U形主体,所以,该第二侧墙26相对该第一侧墙24是具有弹性,使该第二侧墙26上的钩部22可以相对该第一侧墙24以弹性的方式改变相对位置。该扣件16具有一第二枢接部36及一扣部38,其中,该第二枢接部36是以凸轴的型态设置。所述的第二枢接部36是供该承接座14的第一枢接部32相套嵌而枢接,且该第二枢接部36环周设有一卡掣特征40,例如,该卡掣特征40是以突出体的型态对应前述枢接块30的定位特征34而能相卡抵。所述的扣部38在扣合时是对应扣在该承接座14的钩部22。其中,该承接部20的枢接块30的第一枢接部32是位于该第一侧墙24的上方,使该扣件16打开时是对应直立在该第一侧墙24的上方。其中,该枢接块30另包含一第一凹口 42及一第二凹口 44,藉助该第一凹口 42,在该扣件16的扣部38对应扣在该承接座14的钩部22而扣合时,该卡掣特征40能伸置在该第一凹口 42,使该扣件16相对该承接座14的枢接状态不致被撑开而容易脱离。或是藉助该第二凹口 44,在该扣件16对应于该承接座14组合时,该扣件16的第二枢接部36方便经由该第二凹口 44而嵌入该承接座14的枢接块30的第一枢接部32。其中,该钩部22是一倒钩状。其中,该扣件16的扣部38是对应该钩部22而亦为一倒钩状。其中,该扣件16的扣部38是包括一斜面46以对应于该钩部22。其中,该承接座14的钩部22是包括一斜面48以对应于该扣部38。实施操作时,如图4所示,显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置线装置12的操作示意图之一,为扣件16卡掣定位于承接座14的示意图;该扣件16的扣部38对应该承接座14的钩部22而钩扣住时,该扣件16的卡掣特征40能伸置在该第一凹口 42,使该扣件16对应于该承接座14的枢接状态不致被撑开而容易脱离。如图5所示,显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置线装置12的操作示意图之二,显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扣件16解掣并打开直立在该承接座14的第一侧墙24的示意图。当用户将置线装置12轻压该第二侧墙26,使该第二侧墙26朝向该第一侧墙24弹性地变形,该第二侧墙26上的钩部22会脱离扣件16的扣部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理线架的置线装置,包含一承接座及一扣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接座包括一固定部、承接部及一钩部,该承接部包括一第一侧墙、一第二侧墙、及一底墙,其中,该底墙是延伸连接在该第一侧墙与该第二侧墙之间,该第一侧墙固接该固定部,且该第一侧墙具有一枢接块,该枢接块设有一第一枢接部,该第一枢接部环周的块体设有一定位特征,该第二侧墙固接该钩部;以及所述扣件,具有一第二枢接部及一扣部,该第二枢接部对应枢接该承接座的第一枢接部,且该第二枢接部环周设有一卡掣特征以对应前述枢接块的定位特征而能相卡抵,该扣部在扣合时是对应扣于该承接座的钩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庚金杨顺和杨政讳王俊强
申请(专利权)人:川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川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