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层感应器。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多层感应器包括:层压件,在该层压件上层叠有多个本体片;线圈部件,构造成具有形成在本体片上的内部电极图案;第一间隔件,由位于层叠的本体片之间的非磁性材料制成;第二间隔件,由位于层叠的本体片之间的电介质材料制成,并位于与第一间隔件不同的层上;以及外部电极,形成在层压件的两个表面上,并与线圈部件的两个端部电连接。通过这种构造,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该示例性实施方式能在不降低感应器的断裂强度的情况下显著改进DC偏置特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层感应器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根据美国法典第35章第119节,本申请要求于2011年12月28日提交的题为“MultilayerInductor(多层感应器)”的韩国专利申请序列No.10-2011-0144812的权益,将其整体通过引证结合到本申请中。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感应器(inductor),更特别地,涉及一种通过层叠(multilayer)其上印刷有内部电极图案的多个本体片(bodysheet)而形成线圈部件的多层感应器。
技术介绍
主要用于便携式器件内的电源电路(诸如DC-DC变流器)的多层感应器已发展为小型的,并且实现高电流、低DC电阻等。最近,随着对高频且小型的DC-DC变流器的需求增加,使用多层感应器来代替现有的卷绕线圈已增加。多层感应器由这样的层压件(laminate)构造,在该层压件中,以多个层层叠的磁性部件以及插入到磁性部件中的非磁性层是复杂的,并且具有这样的结构,在该结构中,在磁性部件或非磁性部件中形成有导电金属的内部线圈,并且在每层中形成有冲孔,以与多个层连接。当将磁性体用于多层感应器时,通常可以使用包括Ni、Zn、Cu等的铁氧体(ferrite),而当将非磁性体用于多层感应器时,通常可以使用包括Zn和Cu、Zr的铁氧体、或者包括TiO3、SiO2、Al2O3等的玻璃。这样,由于磁性体随着电流增大而磁饱和,多层感应器导致电感的退化(DC偏置特性的退化)。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已使用一种通过在与层叠磁性体的方向相同的水平方向上插入非磁性体来增强DC偏置特性的方法。然而,非磁性体可以扩散至磁性体,并且因此材料的损失系数可能增大。此外,由于扩散至磁性体,不可能使非磁性体的厚度变薄。此外,为了解决扩散问题,可以将电介质材料插入到感应器中,但是由于是非烧结的,接合强度降低,并且因此感应器的断裂强度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多层感应器,其能够通过综合使用非磁性材料的间隔件(gap)和电介质材料的间隔件来改进断裂强度和DC偏置特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多层感应器,包括:层压件,在该层压件上层叠有多个本体片;线圈部件,构造成具有形成在本体片上的内部电极图案;第一间隔件,由位于层叠的本体片之间的非磁性材料制成;第二间隔件,由位于层叠的本体片之间的电介质材料制成,并位于与第一间隔件不同的层上;以及外部电极,形成在层压件的两个表面上,并与线圈部件的两个端部电连接。第一间隔件可以形成为具有足以同时接触位于其顶部上的内部电极图案和位于其底部上的内部电极图案的厚度。第一间隔件可以定位成接触位于其顶部上的内部电极图案。第二间隔件可以从线圈部件的中央至线圈部件的内侧而形成。第二间隔件可以从线圈部件的中央至线圈部件的外侧而形成。第二间隔件可以印刷在本体片的顶部表面和底部表面中的任一者上。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多层感应器,包括:层压件,在该层压件上层叠有多个本体片;线圈部件,构造成具有形成在本体片上的内部电极图案;第一间隔件,由位于层叠的本体片之间的非磁性材料制成;第二间隔件,由位于层叠的本体片之间的电介质材料制成,并位于与第一间隔件相同的层上;外部电极,形成在层压件的两个表面上,并与线圈部件的两个端部电连接。第一间隔件可以位于第二间隔件的两个端部处。第二间隔件可以从线圈部件的中央至线圈部件的外侧而形成。第二间隔件可以从线圈部件的中央至线圈部件的内侧而形成。第二间隔件可以位于第一间隔件的两个端部处。第一间隔件可以从线圈部件的中央至线圈部件的外侧而形成。第一间隔件可以从线圈部件的中央至线圈部件的内侧而形成。第一间隔件可以形成为具有足以同时接触位于其顶部上的内部电极图案和位于其底部上的内部电极图案的厚度。第二间隔件可以形成为具有足以同时接触位于其顶部上的内部电极图案和位于其底部上的内部电极图案的厚度。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多层感应器的立体图;图2是沿着图1的线I-I′截取的横截面图;图3是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该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多层感应器的特性的图表;以及图4A至图4L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该实施方式的多层感应器的横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仅以实例的方式描述示例性实施方式,并且本专利技术不限于此。在描述本专利技术时,当对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众所周知的技术的详细描述可能不必要地使得本专利技术的精神不清楚时,将省略其详细描述。此外,下面的术语考虑到本专利技术的功能而定义,并且可以根据使用者和操作者的意图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因此,其定义应当基于整个说明书的内容来理解。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精神通过权利要求来确定,并且可以提供以下示例性实施方式,以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有效地描述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多层感应器100的立体图,并且图2是沿着图1的线I-I′截取的横截面图。参照图1和图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多层感应器100可以包括层压件110、线圈部件140、第一间隔件、第二间隔件、以及外部电极120。层压件110通过以几个层层叠铁氧体材料的本体片而形成。通常,铁氧体(其是诸如具有磁性的陶瓷的材料)对于磁场具有高透过性以及高电阻,并且因此已用于各种电子部件。本体片制成薄片状,并且本体片的顶部表面形成有内部电极图案130。内部电极图案130通过以几个层层叠本体片而竖直地组装,并且线圈部件140通过组装好的内部电极图案130而制成。此外,层压件110的两个表面都设置有外部电极120,其中,外部电极120与线圈部件的两个端部电连接。位于层压件110中的线圈部件140通过外部电极120与外部电连接。同时,第一间隔件150位于层叠的本体片之间并且由非磁性材料制成。第一间隔件150使铁氧体的有效渗透性降低并且使饱和延迟,因此改进了DC偏置特性。当将非磁性体用作第一间隔件150时,是Cu、Zn、Fe等。此外,第二间隔件160位于层叠的本体片之间,并且由电介质材料制成的第二间隔件160形成在与第一间隔件150不同的层上。由电介质材料制成的第二间隔件160不允许向磁性体的扩散,并且因此可以在不增大材料的损失系数的情况下由薄的厚度形成。这样,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该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多层感应器100综合地使用由非磁性材料制成的第一间隔件150和由电介质材料制成的第二间隔件160,从而在不降低感应器的断裂强度的情况下显著改进DC偏置特性。图3是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该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多层感应器的特性的图表,其中,■线示出了其中间隔件从线圈部件的中央至层压件的两个端部而形成的感应器的特性,并且●线示出了其中间隔件从线圈部件的中央至线圈部件的内侧而形成的感应器的特性。此外,▲线示出了综合地使用非磁性材料的间隔件和电介质材料的间隔件的本专利技术的感应器特性。从图3可以认识到,其中间隔件从线圈部件的中央至层压件的两个端部而形成的感应器■的DC偏置特性比其中间隔件从线圈部件的中央至线圈部件的内侧而形成的感应器●的DC偏置特性更优越。可以认识到,本专利技术的该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感应器▲表现出比其中间隔件从线圈部件的中央至层压件的两个端部而形成的感应器■的DC偏置特性更优越的DC偏置特性。在此,第一间隔件150可以形成为具有足以同时接触位于其顶部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层感应器,包括:层压件,在所述层压件上层叠有多个本体片;线圈部件,构造成具有形成在所述本体片上的内部电极图案;第一间隔件,由位于层叠的本体片之间的非磁性材料制成;第二间隔件,由位于层叠的本体片之间的电介质材料制成,并位于与所述第一间隔件不同的层上;以及外部电极,形成在所述层压件的两个表面上,并与所述线圈部件的两个端部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2011.12.28 KR 10-2011-01448121.一种多层感应器,包括:层压件,在所述层压件上层叠有多个本体片;线圈部件,构造成具有形成在所述本体片上的内部电极图案;第一间隔件,由位于层叠的本体片之间的具有从由铜(Cu)、锌(Zn)和铁(Fe)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的非磁性材料制成,并且具有等于所述本体片的长度的长度;第二间隔件,由电介质材料制成,从所述线圈部件的中央至所述线圈部件的外侧而形成,位于层叠的本体片之间,并且位于与所述第一间隔件不同的层上;以及外部电极,形成在所述层压件的两个表面上,并与所述线圈部件的两个端部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感应器,其中,所述第一间隔件形成为具有足以同时接触位于所述第一间隔件的顶部上的内部电极图案和位于所述第一间隔件的底部上的内部电极图案的厚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感应器,其中,所述第一间隔件定位成接触位于所述第一间隔件的顶部上的内部电极图案。4.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东晋,申赫洙,
申请(专利权)人: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