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合微生物培养装置及其安装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880770 阅读:1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03 19:3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培养装置及其安装方法,所述培养装置包括由至少两组支架构成的本体,所述本体上还设有连接所述各组支架的丝网,所述支架为由底梁以及至少第一侧梁和第二侧梁构成的至少一边可活动开闭的三角形结构,所述本体内部设有与所述至少两组支架内侧相配合的透明培养容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培养装置重心较低,结构稳定性较好,对地面的平整度要求不高,更适合室外规模化养殖。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了可活动开闭的三角形结构,一个侧面丝网可以打开,便于塑料袋的装卸与更换;此外,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密闭性较好,是一种适于室外工业化规模养殖的廉价封闭式培养装置;而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原材料可提前在工厂加工成预制件,现场安装工作量较小,操作简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生物反应器,特别是涉及。
技术介绍
光合微生物或植物细胞,可利用太阳能、水和简单的矿物质合成有机物及氢气、甲烷等形式无机物。微藻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它是一类个体微小的光能自养型单细胞生物,具有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光合效率高、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等特点。微藻每年固定的CO2约占全球净光合产量的40%,再加上其富含酯类、烃类、蛋白、可溶性多糖、虾青素、β -胡萝卜素等高价值天然色素,因此在环保、能源和健康等问题倍受瞩目的今天,微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微藻的大规模、低成本养殖是制约微藻产业化发展的瓶颈,简易、高效培养装置的开发是微藻规模化养殖的关键。培养装置的研发先后出现了柱式、管式、板式等类型,近年来由于板式光合微生物培养装置在光合效率等方面的优势,已成为业界关注重点。板式光合微生物培养装置因其外观呈板状(长方体状)而得名,主要包括硬质材料式和软质材料式两大类。硬质材料的板式光合微生物培养装置由玻璃板或PVC板等透明硬板材料构成,有时还会辅以框架结构;软质材料的板式光合微生物培养装置由丝网框架和塑料袋构成,与硬质材料的板式光合微生物培养装置相比 结构更为简单、成本更为低廉、更易于产业化放大。但其仍然存在着结构稳定性不足、塑料袋更换困难等问题。美国专利TO2004/074423A2、W02005/006838 和中国专利 200720023436.8 公开了由丝网和塑料袋构成的板式光合微生物培养装置。这些板式光合微生物培养装置由丝网、框架结构和塑料袋构成。丝网和框架结构构成板状腔体,并提供强度,保持培养装置的外形;塑料袋衬于丝网腔体内部,并装有培养物。通过输气管向培养装置中输入空气及二氧化碳,实现碳源供给和培养液的循环搅动,以进行培养物的养殖。上述板式光合微生物培养装置主要存在以下技术缺陷:1、结构的稳定性不足,由于其径向截面均为底边较窄的矩形,故重心较高,从而对地面的平整度要求较高;2、装置的灵活性不高,使得塑料袋的拆卸困难;由于在培养物的养殖过程中为保证培养物质量,需定期更换塑料袋,向窄而长(规模化应用时培养装置可能会长达几十至上百米)的丝网腔体内铺入塑料袋,实际操作非常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结构简单、便于安装拆卸、重心较低、结构稳定的三角形光合微生物培养装置,从而增加培养装置的可操作性和环境适应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培养装置,所述培养装置包括由至少两组支架构成的本体,所述本体上还设有连接所述各组支架的丝网,所述支架为由底梁以及至少第一侧梁和第二侧梁构成的至少一边可活动开闭的三角形结构,所述本体内部设有与所述至少两组支架内侧相配合的透明培养容器。优选地,所述第一侧梁与所述底梁为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侧梁与所述底梁为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侧梁与所述第一侧梁之间为活动连接。更优选地,所述透明培养容器为筒状塑料袋,所述塑料袋顶部设有热压宽边,所述热压宽边上设有至少一个悬挂孔。进一步,所述至少两组支架呈阵列排布。优选地,所述塑料袋上设有外导管和/或检测口。更优选地,所述塑料袋的底部设有双路供气机构。优选地,所述培养装置还包括通过管道和泵与所述透明培养容器相连的混合池。优选地,所述培养装置包括两组或两组以上的本体,相邻两组本体之间至少设有一个混合池。优选地,所述的丝网包括连接所述至少两组支架第一侧梁的第一侧面丝网、连接所述至少两组支架第二侧梁的第二侧面丝网,以及连接至少两组支架底梁的底面丝网。更优选地,所述第一侧面丝网和第二侧面丝网的下部网格密度大于上部网格密度。优选地,在所述底梁与第二侧梁活动连接端的外侧,还设有限位件。本专利技术的另 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培养装置的安装方法,该安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制造辅助模具,在硬质材料上根据相邻两组支架的距离开设两个与侧梁和/或底梁宽度尺寸相配合的凹槽;组装支架,将第一侧梁与底梁安装组合固定,并将第二侧梁与底梁之间转动连接;组装本体,使用辅助模具,将至少两组固定为一体的第一侧梁与底梁组成阵列;在各个底梁上铺设底面丝网后,将第一侧面丝网底端凸起处插入底面丝网长边处的缝隙中,并使用辅助模具将第一侧面丝网与第一侧梁之间临时固定;安装透明培养容器,将透明培养容器悬挂在第一侧面丝网顶部的突起处;将第二侧面丝网底端凸起处插入底面丝网长边处的缝隙中后,将第二侧梁设置在第二侧面丝网的外围,并扣上第一侧梁与第二侧梁顶端的活动连接件。优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所述底梁与第二侧梁活动连接端的外侧上部设置限位件的步骤。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本专利技术的培养装置重心较低,结构稳定性较好,对地面的平整度要求不高,更适合室外规模化养殖;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可活动开闭的三角形结构,至少一个侧面丝网可以打开,便于塑料袋的装卸与更换;此外,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密闭性较好,是一种适于室外工业化规模养殖的廉价封闭式培养装置;而且,本专利技术的原材料可提前在工厂加工成预制件,现场安装工作量较小,操作简便。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培养装置本体一种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培养容器一种实施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3为图2所示结构的正视剖面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安装方法初始安装状态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安装方法辅助模具的放大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安装方法中间安装状态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培养装置本体另一种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培养容器另一种实施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所示结构的正视剖面图;图10、图11为本专利技术活动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培养装置本体又一种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专利技术培养装置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培养装置主要由本体和透明培养容器两部分组成,其中本体由至少两组支架共同形成,优选地,所述的至少两组支架呈阵列排布,例如平行排成一排,形成本体部分;所述 本体上还设有连接所述各组支架的丝网。支架为由底梁5以及至少第一侧梁I和第二侧梁2构成的至少一边可活动开闭的三角形结构。优选地,第一侧梁I与底梁5在底角处通过固定连接件8相连或直接焊死,第二侧梁2与底梁5在底角处通过转动连接件9相连,即第二侧梁2与底梁5连接,但可绕转动连接件9进行转动。第一侧梁I与第二侧梁2在顶角处通过活动连接件7相连,即第一侧梁I与第二侧梁2的连接可根据需要随时打开。如此,第一侧梁1、第二侧梁2以及底梁5便构成了稳定的三角形支架结构。多个这样的三角形支架呈阵列排布,便形成了本专利技术的本体结构。底面丝网6平铺于各底梁5处,第一侧面丝网3位于第一侧梁I内侧,第二侧面丝网4位于第二侧梁2内侧。如图2和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培养容器由透明材料制成,优选为筒状塑料袋11。本实施例中,塑料袋11呈长圆筒状,塑料袋11的顶部沿长度方向上设有热压宽边10,以便于安装、悬挂等操作。在热压宽边10上,沿塑料袋11长度方向每隔一定距离打有一个悬挂孔14,安装和更换塑料袋时可通过悬挂孔14将塑料袋11整体挂在第一侧面丝网3或第二侧面丝网4顶端的突起处,以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合微藻生物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装置包括由至少两组支架构成的本体,所述本体上还设有连接所述各组支架的丝网,所述支架为由底梁(5)以及至少第一侧梁(1)和第二侧梁(2)构成的至少一边可活动开闭的三角形结构,所述本体内部设有与所述至少两组支架内侧相配合的透明培养容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振旗王琳陈彦平刘世泉
申请(专利权)人: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