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车门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879553 阅读:1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03 18: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在抑制重量增加的同时提高主框架部的刚性的车辆用车门框。形成主框架部(6)的骨架的主侧管道部(51)具有:位于车内侧的底壁(55);从底壁(55)的车辆上侧端部朝车外侧伸出的侧壁(56);以及从底壁(55)的车辆下侧端部朝车外侧伸出的下侧壁(57),主侧管道部(51)形成为朝车外侧开口的开放截面形状。进而,在主侧管道部(51)形成有多个加强肋(62),这些加强肋(62)从底壁(55)朝车外侧伸出,并将上侧壁(56)与下侧壁(57)连结起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用车门框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车门,公知有通过将构成窗框的车门框固定于以相对于车身能够开闭的方式设置的车门主体(车门板)而成的车门。这样的车门框具备:固定于车门主体的上端部并朝车辆上侧延伸的立柱部、以及连接于立柱部的上端并朝车辆前侧或者后侧延伸而与车门主体的上端部连接的主框架部(例如专利文献I)。然而,特别是在车辆高速行驶时,借助因空气沿该车门流动而产生的负压,在车门作用有将车门朝车外侧吸出的方向的吸出力。并且,由于车门框被固定于车门主体的上端部,因此该车门框会因上述吸出力而以下端侧作为固定端朝车外侧弯曲。进而,如上所述,主框架部将车门主体与立柱部的上端连结,且形成为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倾斜的形状,因此,该主框架部借助吸出力而扭转从而朝车外侧弯曲。因此,期望主框架部相对于扭转而具有高的刚性。因此,形成主框架部的骨架的管道部多数情况下其截面形状形成为截面近似口字状等的闭合截面形状(专利文献I的图2等)。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 - 120571号公报然而,近年来,在车辆用车门框中,要求其刚性进一步提高。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I的结构中,由于主框架部的管道部形成为闭合截面形状,因此,当欲提高该主框架部的刚性时,可能导致其壁厚增加,从而车门框的重量明显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抑制重量增加的同时提高主框架部的刚性的车辆用车门框。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I所记载的专利技术的主要内容在于,车辆用车门框具备:立柱部,该立柱部固定于车门主体的上端部,并且朝车辆上侧延伸;以及主框架部,该主框架部连接于上述立柱部的上端,并且朝车辆前侧或者后侧延伸而固定于上述车门主体的上端部,上述主框架部具备:管道部,该管道部形成上述主框架部的骨架,并且朝车外侧开口 ;以及固定部,保持部件固定于上述固定部,上述保持部件用于在该保持部件与上述管道部之间保持玻璃滑槽,上述管道部具有:位于车内侧的底壁;从上述底壁的车辆上侧端部朝车外侧伸出的上侧壁;以及从上述底壁的车辆下侧端部朝车外侧伸出的下侧壁,在上述管道部形成有加强肋,该加强肋从上述底壁朝车外侧伸出,并且将上述上侧壁与上述下侧壁连结起来。根据上述结构,管道部内由加强肋划分,该加强肋从底壁朝车外侧伸出,并且将上侧壁和下侧壁连结起来。即,在上述结构中,示意性地将管道部形成为组合朝车外侧开口的多个有底筒状体而成的构造体,由此,能够提高主框架部的相对于扭转的刚性。因而,无需增加管道部的壁厚,因此能够在抑制重量增加的同时提高主框架部的刚性。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专利技术的主要内容在于,在技术方案I所记载的车辆用车门框中,在上述加强肋形成有卡止部,上述玻璃滑槽在上述上侧壁与上述下侧壁之间卡止于上述卡止部。根据上述结构,无需另外设置供玻璃滑槽卡止的部件就能够稳定地保持玻璃滑槽。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专利技术的主要内容在于,在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车辆用车门框中,上述卡止部形成为:使得玻璃滑槽在上述上侧壁与上述下侧壁之间的中央卡止于上述卡止部。根据上述结构,由于玻璃滑槽在上侧壁与下侧壁之间的中央卡止于卡止部,因此能够更稳定地保持玻璃滑槽。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专利技术的主要内容在于,在技术方案I 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车辆用车门框中,上述加强肋的与上述下侧壁之间的连结部形成为比上述下侧壁的车外侧端部朝车内侧凹陷。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防止玻璃滑槽在下侧壁的车外侧端部与加强肋相互干涉,并能够使该玻璃滑槽卡止于下侧壁的车外侧端部的整体,因此能够更稳定地保持玻璃滑槽。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专利技术的主要内容在于,在技术方案I 4中任一项所记载的车辆用车门框中,在上述管道部形成有卡止肋,该卡止肋以该卡止肋与上述上侧壁以及上述下侧壁之间的间隔恒定的方式沿上述主框架部的长边方向延伸,并且上述玻璃滑槽卡止于该卡止肋。根据上述结构,由于玻璃滑槽在上侧壁与下侧壁之间遍及主框架部的长边方向的广阔范围卡止于卡止肋,因此能够更稳定地保持玻璃滑槽。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专利技术的主要内容在于,在技术方案I 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车门框中,上述主框架部通过压铸而成型,在上述下侧壁的车外侧端部形成有朝车辆下侧伸出的伸出部。在通过压铸来成型主框架部的情况下,通常在下侧壁的车外侧端部形成有朝车辆下侧突出的毛刺。这种毛刺例如以下述方式除去:在使下侧壁的车外侧端部抵接于支承座而对主框架部进行固定后的状态下,使用工具切断该毛刺,从而将其从下侧壁除去。因而,通过像上述结构那样,在下侧壁的车外侧端部形成伸出部,能够将主框架部稳定地支承于支承座,且能够高效地进行毛刺的除去作业。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专利技术的主要内容在于,在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车辆用车门框中,在上述主框架部安装有内饰件,该内饰件从车内侧覆盖上述主框架部,并且具有与上述伸出部卡合的爪部,上述伸出部形成为:该伸出部的朝车辆下侧伸出的伸出量随着趋向车外侧而逐渐增大。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形成为伸出部的朝车辆下侧伸出的伸出量随着趋向车外侧而逐渐增大,因此,通过以使爪部沿着下侧壁的方式将内饰件从车内侧朝主框架部推压,爪部越过伸出部从而内饰件变形,且该爪部与伸出部卡合。这样,在上述结构中,能够通过将内饰件朝主框架部推压而容易地进行安装,且能够提高其组装性。并且,在上述结构中,通过爪部与伸出部卡合,能够将内饰件牢固地固定于主框架部。技术方案8所记载的专利技术的主要内容在于,在技术方案I 7中任一项所记载的车辆用车门框中,上述加强肋形成为长方形板状,且沿着上述主框架部的长边方向呈之字状地配置。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加强肋形成为长方形板状,且沿着主框架部的长边方向呈之字状地配置,因此,主框架部相对于弯曲的刚性提高。因而,无需增加管道部的壁厚,因此,能够在抑制重量增加的同时提高主框架部的刚性。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在抑制重量增加的同时提高主框架部的刚性的车辆用车门框。附图说明图1是从车内侧观察一个实施方式的前门的主视图。图2是从车外侧观察一个实施方式的立柱部的放大立体图。图3中,(a)是组装有装饰用品的状态的立柱部的上端侧的剖视图(图2的A — A剖视图),(b)是组装有装饰用品的状态的立柱部的靠车门主体侧的剖视图(图2的B — B剖视图)。图4中,Ca)是从车外侧观察一实施方式的主框架部的放大立体图,(b)是从车外侧观察组装有装饰用品的状态的主框架部的放大立体图。图5中,(a)是组装有装饰用品的状态的主框架部的加强肋的卡止部的剖视图(图4的(a)的C 一 C剖视图),(b)是组装有装饰用品的状态的主框架部的加强肋的连接部的首Ij视图(图4的(a)的D — D首I]视图)。图6是表示去除毛刺时的内侧壁的车外侧端部附近的示意图。图7是表示装配内饰件时的内侧壁的车外侧端部附近的示意图。图8是从车外侧观察其它例的主框架部的放大立体图。图9是从车外侧观察其它例的主框架部的放大立体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将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车门框应用于作为车门的前门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前门I具备车门主体2 (车门板),该车门主体2以相对于车身(省略图示)能够开闭的方式安装。对于该车门主体2,将构成车门外板的车门外面板以及构成车门内板的车门内面板(均省略图示)结合而形成为管道状,且上述车门主体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车门框,其特征在于,该车辆用车门框具备:立柱部,该立柱部固定于车门主体的上端部,并且朝车辆上侧延伸;以及主框架部,该主框架部连接于上述立柱部的上端,并且朝车辆前侧或者后侧延伸而固定于上述车门主体的上端部,上述主框架部具备:管道部,该管道部形成上述主框架部的骨架,并且朝车外侧开口;以及固定部,保持部件固定于上述固定部,上述保持部件用于在该保持部件与上述管道部之间保持玻璃滑槽,上述管道部具有:位于车内侧的底壁;从上述底壁的车辆上侧端部朝车外侧伸出的上侧壁;以及从上述底壁的车辆下侧端部朝车外侧伸出的下侧壁,在上述管道部形成有加强肋,该加强肋从上述底壁朝车外侧伸出,并且将上述上侧壁与上述下侧壁连结起来。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铃木俊辅
申请(专利权)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