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薄壁宽凸缘筒形件用连续拉伸级进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879083 阅读:3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03 18:1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制造薄壁宽凸缘筒形件用连续拉伸级进模,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制造薄壁宽凸缘筒形件用连续拉伸级进模中,第二次拉伸凹模对应的卸料圈具有定位部,该定位部全部能够伸入至所述第一次拉伸后的圆筒型件中。由于卸料圈的卸料部首先进入圆筒形件中,起到缓冲和定位的作用,有效地防止了由于卸料圈的端面直接挤压圆筒形件而损伤圆筒形件,并确保第二次拉伸与第一次拉伸同心,从而提高了工件的成品率,进一步保证了级进模的稳定性和产品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制造薄壁宽凸缘筒形件用连续拉伸级进模
本专利技术涉及级进模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制造薄壁宽凸缘筒形件用带料连续拉伸级进模。
技术介绍
薄壁宽凸缘筒形件如图1所示,具有以下特点:薄壁(材料为0.3毫米厚的带料),宽凸缘,且宽凸缘的表面要求平整,同时不能一次拉伸成型,一般采用级进模加工上述产品。现有的级进模通常采用如图2所示的结构,包括第一次拉伸凸模001、第二次拉伸凸模005、整平工位凸模009、凸模固定板014、上模垫板013、上模架012、第一次拉伸凹模003、第二次拉伸凹模007、整平工位凹模011、凹模固定板017、下模垫板018、弹性压料圈002、卸料圈006、整平压料圈010、弹压板015、下模架019、下顶杆004和下顶杆008。其中,第一次拉伸凸模001、第二次拉伸凸模005和整平工位凸模009,第一次拉伸凸模001、第二次拉伸凸模005和整平工位凸模009三者均固定在凸模固定板014上,且与上模垫板013相连接,弹性压料圈002可滑动地设置在弹压板015内,卸料圈006和整平压料圈010则固定在弹压板镶块016内,第一次拉伸凸模001、第二次拉伸凸模005、整平工位凸模009、压料圈002、卸料圈006、上模垫板013、凸模固定板014和弹压板015均与上模架012装配成一个整体并在工作过程中一起作上下运动;分别与第一次拉伸凸模001、第二次拉伸凸模005和整平工位凸模009相配合的第一次拉伸凹模003、第二次拉伸凹模007和整平工位凹模011,且三者均固定在凹模固定板017内,并与下模垫板018相连,第一次拉伸凹模003、第二次拉伸凹模007、整平工位凹模011、凹模固定板017和下模垫板018均与下模架019装配成一个整体;其中,下顶杆004设置在第一次拉伸凹模003内,下顶杆008设置在第二拉伸凹模008内。上述级进模在冲压薄壁宽凸缘筒形件时,首先将带材放在凹模固定板017上,并与第一次拉伸凹模003和第一拉伸凸模001相对应,通过控制第一拉伸凸模001冲压在带材上力度形成毛坯工件,然后由下顶杆004顶出;然后将毛坯工件在第二次拉伸凸模005和第二次拉伸凹模007相对应的位置上进行二次冲压,根据凸缘筒形件最终尺寸控制二次冲压的次数;最后在整平工位凸模009和整平工位凹模011定型形成工件。上述毛坯工件在进行二次冲压时,由于拉伸凸模005端面比卸料圈006的端口缩入0.5mm~1.0mm,上模下行时卸料圈006先接触毛坯工件,再继续下行时卸料圈006与拉伸凹模007共同作用挤压毛坯工件,由于抟坯工件为薄壁件,很容易被挤伤,导致拉伸无法进行。因此,如何设计一种针对上述产品可以实现多次拉伸且结构简单且工作稳定可靠的连续拉伸级进模,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薄壁宽凹缘筒形件的连续拉伸级进模,以提供一种易于卸料又能进一步提高稳定性和产品质量的级进模。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制造薄壁宽凸缘筒形件用连续拉伸级进模,包括第一次拉伸凸模、第二次拉伸凸模、整平工位凸模、凸模固定板、上模垫板、上模架、第一次拉伸凹模、第二次拉伸凹模、弹压板镶块、整平工位凹模、凹模固定板、下模垫板、弹性压料圈、卸料圈、整平压料圈、弹压板、下模架、第一下顶杆和第二下顶杆;其中,所述第一次拉伸凸模、第二次拉伸凸模和整平工位凸模依次固定在凸模固定板上,且与上模垫板相连接;所述弹性压料圈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弹压板内,所述卸料圈和所述整平压料圈则固定在所述弹压板镶块内;所述第一次拉伸凸模、第二次拉伸凸模和整平工位凸模、整平压料圈、卸料圈、上模垫板、凸模固定板和弹压板与上模架装配成一个整体并在工作过程中一起作上下运动;第一次拉伸凹模、第二次拉伸凹模和整平工位凹模分别与所述第一次拉伸凸模、第二次拉伸凸模和整平工位凸模相配合的固定在所述凹模固定板内,并与模垫板相连;所述第一次拉伸凹模、第二次拉伸凹模、整平工位凹模、凹模固定板和下模垫板与下模架装配成一个整体,所述卸料圈与所述第二次拉伸凹模相对应的端面上设置有定位部,所述定位部的全部能够伸入至第一次拉伸后的筒形件中。优选地,在上述制造薄壁宽凸缘筒形件用连续拉伸级进模中,所述第一次拉伸凸模的端面比弹性压料圈的端口缩入0.5mm~1.0mm;所述第二次拉伸凸模的端面比卸料圈的端口缩入0.5mm~1.0mm;所述整平工位凸模的端面比整平压料圈的端口缩入0.5mm~1.0mm。优选地,在上述制造薄壁宽凸缘筒形件用连续拉伸级进模中,所述整平工位凸模的工作端直径比所述第二次拉伸凸模的工作端直径小0.01mm。优选地,在上述制造薄壁宽凸缘筒形件用连续拉伸级进模中,所述整平工位凹模的工作孔径比第二次拉伸凹模的工作孔径大0.01毫米。优选地,在上述制造薄壁宽凸缘筒形件用连续拉伸级进模中,所述整平工位凹模端面和所述整平压料圈端面为平面或锥面。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制造薄壁宽凸缘筒形件用连续拉伸级进模中,第二次拉伸凹模对应的卸料圈具有定位部,该定位部全部能够伸入至所述第一次拉伸后的筒形件中。上述级进模在冲压薄壁宽凸缘筒形件时,首先将带材放在凹模固定板上,并与第一次拉伸凹模和第一拉伸凸模相对应,通过控制第一拉伸凸模冲压在带材上力度形成毛坯工件,然后由下顶杆顶出;然后将毛坯工件在第二次拉伸凸模和第二次拉伸凹模相对应的位置上进行二次冲压,根据凸缘筒形件最终尺寸控制二次冲压的次数;最后在整平工位凸模和整平工位凹模定型形成工件。上述毛坯工件在进行二次冲压时,弹压板下行,设置在卸料圈上的定位部先进入圆筒形件;弹压板继续下行,在第二次拉伸凸模的作用下带料进入第二次拉伸凹模并完成第二次拉伸;弹压板上行,在卸料部作用下,第二次拉伸凸模先从圆筒形件中脱落;弹压板继续上行,在弹压板的板面作用下卸料圈与圆筒形件相脱离。上模板下行时,由于卸料圈的卸料部首先进入圆筒形件中,起到缓冲和定位的作用,有效地防止了由于卸料圈的端面直接挤压圆筒形件而损伤圆筒形件,并确保第二次拉伸与第一次拉伸同心,从而提高了工件的成品率,进一步保证了级进模的稳定性和产品质量。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薄壁宽凸缘筒形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提供的薄壁宽凸缘筒形件用连续拉伸级进模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薄壁宽凸缘筒形件用连续拉伸级进模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第二拉伸工位卸料圈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制造薄壁宽凸缘筒形件用连续拉伸级进模,保证了薄壁宽凸缘筒形件连续多次拉伸的顺利进行,并且提高了筒形件在第二次拉伸与第一次拉伸的同心度,进而提高了筒形件的加工质量。请参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制造薄壁宽凸缘筒形件用连续拉伸级进模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制造薄壁宽凸缘筒形件用连续拉伸级进模,包括第一次拉伸凸模(1)、第二次拉伸凸模(5)、整平工位凸模(9)、凸模固定板(14)、上模垫板(13)、上模架(12)、第一次拉伸凹模(3)、第二次拉伸凹模(7)、弹性压料圈(2)、弹压板镶块(16)、整平工位凹模(11)、凹模固定板(17)、下模垫板(18)、弹性压料圈(2)、卸料圈(6)、整平压料圈(10)、弹压板(15)、下模架(19)、下顶杆(4)和下顶杆(8);其中,所述第一次拉伸凸模(1)、第二次拉伸凸模(5)和整平工位凸模(9)依次固定在凸模固定板(14)上,且与上模垫板(13)相连接;所述弹性压料圈(2)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弹压板(15)内,所述卸料圈(6)和所述整平压料圈(10)则固定在所述弹压板镶块(16)内;所述第一次拉伸凸模(1)、第二次拉伸凸模(5)和整平工位凸模(9)、整平压料圈(10)、卸料圈(6)、上模垫板(13)、凸模固定板(14)和弹压板(15)与上模架(12)装配成一个整体并在工作过程中一起作上下运动;第一次拉伸凹模(3)、第二次拉伸凹模(7)和整平工位凹模(11)分别与所述第一次拉伸凸模(1)、第二次拉伸凸模(5)和整平工位凸模(9)相配合的固定在所述凹模固定板(17)内,并与下模垫板(18)相连;所述第一次拉伸凹模(3)、第二次拉伸凹模(7)、整平工位凹模(11)、凹模固定板(17)和下模垫板(18)与下模架(19)装配成一个整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卸料圈(6)与所述第二拉伸凹模(7)相对应的端面上设置有定位部,所述定位部的全部能够伸入至所述第一次拉伸后的圆筒型件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制造薄壁宽凸缘筒形件用连续拉伸级进模,包括第一次拉伸凸模(1)、第二次拉伸凸模(5)、整平工位凸模(9)、凸模固定板(14)、上模垫板(13)、上模架(12)、第一次拉伸凹模(3)、第二次拉伸凹模(7)、弹压板镶块(16)、整平工位凹模(11)、凹模固定板(17)、下模垫板(18)、弹性压料圈(2)、卸料圈(6)、整平压料圈(10)、弹压板(15)、下模架(19)、第一下顶杆(4)和第二下顶杆(8);其中,所述第一次拉伸凸模(1)、第二次拉伸凸模(5)和整平工位凸模(9)依次固定在凸模固定板(14)上,且与上模垫板(13)相连接;所述弹性压料圈(2)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弹压板(15)内,所述卸料圈(6)和所述整平压料圈(10)则固定在所述弹压板镶块(16)内;所述第一次拉伸凸模(1)、第二次拉伸凸模(5)和整平工位凸模(9)、整平压料圈(10)、卸料圈(6)、上模垫板(13)、凸模固定板(14)和弹压板(15)与上模架(12)装配成一个整体并在工作过程中一起作上下运动;第一次拉伸凹模(3)、第二次拉伸凹模(7)和整平工位凹模(11)分别与所述第一次拉伸凸模(1)、第二次拉伸凸模(5)和整平工位凸模(9)相配合的固定在所述凹模固定板(17)内,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忻吉良周时健忻锋光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光华电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