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施仁杰专利>正文

导光板及其背光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874290 阅读:1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01 01: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提供一种导光板,所述导光板包含一出光面、两对向倾斜第一全反射面、一表面具连续V形沟槽的第二全射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二全反面两端的两柱状透镜,所述出光面与所述第二反射面相对,所述两对向倾斜第一全反射面连接所述出光面及两柱状透镜,所述两柱状透镜分别对应于两对向倾斜第一全反射面;两柱状透镜可将对应光源有效耦合入射导光板内,并经导光板各不同全反射面光学设计将光源全反射由出光面出射,有效避免入射光源因行进产生光能量损耗,具以提高聚光效益、光源使用效率及出光均匀度极佳的发光效果。以及利用此导光板的背光模块,并具有效降低制造成本及便于组装定位功效。(*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主要涉及一种可提高聚光效益、光源使用效率及出光均匀度极佳的导光板;以及使用此导光板的背光模块。
技术介绍
LED发光体具有亮度高、省电、环保与使用寿命长的优点,而以LED发光体配合导光板的背光模块,广泛应用各类电子商品(如手机、电脑)及灯具的照明已渐普及。如图1所不,是传统一种LED发光体配合导光板的背光模块,所述背光模块10包含一导光板11及两LED发光体12,所述导光板11具有一出光面111、一相对出光面的反射面112,以及连接出光面111及反射面112的两光源入射面113,所述反射面112表面具连续V形沟槽,所述两LED发光体12光源由两光源入射面113进入导光板11内,并经反射面112反射由出光面111射出发光。所欲解决的技术课题:如上所述的背光模块,虽可通过导光板11导引两侧两LED发光体12光源向外发光,然因两LED发光体12光源是分别由导光板11左、右侧光源入射面113入射导光板11内,仅单纯利用导光板11进行导光,其入射光源未经光学设计,造成由两侧入射两光源易在行进中产生能量损耗,亦即,光源的入射能量会因行程越来越小,形成在入射两端较强,越往中间越弱,造成整个导光板11光源的入射能量强弱不一,而产生出光亮度不均现象。其次,因LED发光体为散射性光源,光源是朝四面八方散布开来,以致两LED发光体12部份光源易由两侧射出,造成两侧极易产生刺眼眩光发生。另者,所述两LED发光体12系分置导光板11两侧,造成两LED发光体12必须各别电性连接两电路板121,其结构复杂,易增加制造成本及组装困难度。所以如何针对现有入射光源未经光学设计,仅单纯以导光板传导,易在行进中产生光能量损耗、造成出光亮度不均,而应用于背光模块时,两LED发光体必须电性连接两电路板,不利组装及增加制造成本等缺点改良设计,为本技术所欲行解决的困难点所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在提供一种具以提高聚光效益、光源使用效率及出光均匀度极佳的导光板以及使用此导光板的背光模块。本技术的次一目的,是在提供一种有效简化电路板数量,降低成本及便于组装定位的导光板以及使用此导光板的背光模块。为达到上述的目的,本技术导光板包含一出光面、两对向倾斜第一全反射面、一第二全反射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二全反射面两端的两光源入射面,所述出光面与所述第二全反射面相对,所述两对向倾斜第一全反射面连接出光面及两光源入射面,所述两光源入射面分别对应于两对向倾斜第一全反射面,使两光源入射面能将对应设置光源分别入射两第一全反射面,经由两第一全反射面对向全反射至所述第二全反射面,再由第二全反射面将光源全部向出光面出射。为达到上述的目的,本技术背光模块包括上述的导光板以及两个光源,所述两光源是对应设置于所述两光源入射面。其中,上述导光板的所述两光源入射面为凹弧面。其中,上述导光板的所述两光源入射面为两柱状透镜。其中,上述导光板的所述第二全反射面表面具连续V形沟槽。相较先前技术的实质效益,由于本技术导光板通过两柱状透镜将光源有效耦合准直光入射导光板内,及利用两对向倾斜第一全反射面产生均匀对称全反射至第二全反射面将光源形成全反射的光学设计,有效避免入射光源因行进产生能量损耗及余光刺眼发生,以达到更佳聚光效益、光源使用效率及高均匀度出光。以及应用此导光板的背光模块,两LED发光体系位于同侧,使两LED发光体仅以单一电路板电性连接即可,又具精简元件降低成本及便于组装定位的功效。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组合剖示图。图2是本技术导光板第一实施例立体图。图3是本技术导光板第一实施例平面图。图4是本技术导光板第二实施例平面图。图5是本技术导光板第三实施例平面图。图6是本技术背光模块实施例及出光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背光模块出光部份放大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现有:10_背光模块;11-导光板;111-出光面;112-反射面;113-入光面;12_LED发光体。本技术:20、20A、20B-导光板;21_出光面;22、23_第一全反射面;24_第二全反射面;25_柱状透镜;26_平直面;27_凹弧面;30_背光模块;31_光源;311-LED发光体;312-电路板。具体实施方式余下,兹配合图式列举一具体实施例,详细介绍本专利技术的构造内容,及其所能达成的功能效M如后;请参阅图2、3所示,是本技术导光板第一实施例立体及平面示意图,所述导光板20,包含位于顶部一出光面21、位于左、右侧两对向倾斜第一全反射面22、23、位于底面相对于出光面21的一第二全反射面24,以及连接所述第二全反射面24两端的两光源入射面,所述两光源入射面为两柱状透镜25,所述第二全反射面24表面具连续V形沟槽,所述左、右侧两对向倾斜第一全反射面22、23为向外扩倾斜面结构,并连接所述出光面21及两柱状透镜25之间,而使所述两柱状透镜25分别对应于两对向倾斜第一全反射面22、23,所述导光板20是一体射出成型。请参阅图4所示,所述导光板20A同第一实施方式导光板20的区别在于:所述导光板20A的两光源入射面为一平直面26。请参阅图5所示,所述导光板20B同第一实施方式导光板20的区别在于:所述导光板20A的两光源入射面为一凹弧面27。请参阅图6所示,是本技术提供一种具有第一实施例导光板20的背光模块30,所述背光模块30包含一导光板20及两个光源31,所述导光板20,同上述包含一出光面21、两对向倾斜第一全反射面22、23、一相对于出光面21的第二全反射面24,以及连接所述第二全反射面24两端的两柱状透镜25 ;所述两光源31包含两LED发光体311及至少一电路板312电性连接,所述两LED发光体311分别对应于所述导光板20两柱状透镜25 ;请续参图7所示,由此,所述两LED发光体311光源先经两柱状透镜25耦合转换为准直光入射导光板20内,再经左、右侧两对向倾斜第一全反射面22、23,以对向交错将两侧入射光源全反射至底部第二全反射面24,再由第二全反射面24的连续V形沟槽两斜面,将全部光源全反射由出光面21出射,而获得高均匀度光照效果。基于上述结构与先前技术相较,本技术确实能通过两柱状透镜将两个光源有效耦合准直光入射导光板内,及利用两对向倾斜第一全反射面产生均匀对称全反射至一第二全反射面将光源形成全反射的光学设计,有效避免入射光源因行进产生能量损耗及余光刺眼发生,以达到更佳聚光效益、光源使用效率及高均匀度出光。以及应用此导光板的背光模块,两LED发光体是位于同侧,两LED发光体仅以单一电路板电性连接,又具精简元件降低成本及便于组装定位功效等经济效益。上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非因此而局限本技术的专利范围,故举凡举运用本技术说明书及图式内容所为的简易修饰及等效结构变化;均应同理包含于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合予陈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导光板,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出光面、两对向倾斜第一全反射面、一第二全反射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二全反射面两端的两光源入射面,所述出光面与所述第二全反射面相对,所述两对向倾斜第一全反射面连接出光面及两光源入射面,所述两光源入射面分别对应于两对向倾斜第一全反射面,使两光源入射面能将对应设置光源分别入射两第一全反射面,经由两第一全反射面对向全反射至所述第二全反射面,再由第二全反射面将光源全部向出光面出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光板,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出光面、两对向倾斜第一全反射面、一第二全反射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二全反射面两端的两光源入射面,所述出光面与所述第二全反射面相对,所述两对向倾斜第一全反射面连接出光面及两光源入射面,所述两光源入射面分别对应于两对向倾斜第一全反射面,使两光源入射面能将对应设置光源分别入射两第一全反射面,经由两第一全反射面对向全反射至所述第二全反射面,再由第二全反射面将光源全部向出光面出射。2.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施仁杰
申请(专利权)人:施仁杰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