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喷射头及液体喷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870048 阅读:1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30 01: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液体喷射头及液体喷射装置,其提高了喷射效率及液体喷射特性。液体喷射头具备形成有作为贯穿孔的喷嘴孔(21)的喷嘴板(20),且从喷嘴孔喷射液体,喷嘴孔由第一喷嘴部(21a)和第二喷嘴部(21b)构成,其中,所述第一喷嘴部(21a)在喷嘴板的从喷嘴喷射液体的喷射面侧开口,所述第二喷嘴部(21b)与第一喷嘴部连通,并在喷嘴板的喷射面的相反侧的面上开口,且该开口的大小大于第一喷嘴部的喷射面上的开口,第一喷嘴部的内壁面整体通过与喷嘴板的基材相比防液性较高的防液膜(201)而被覆盖,并且在第二喷嘴部的内壁上设置有与防液膜相比防液性较低的区域。(*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液体喷射头及液体喷射装置
技术介绍
一直以来,作为喷射液滴的液体喷射头的代表例的喷墨式记录头,例如存在一种如下的记录头,所述记录头具备:流道形成基板,其上形成有多个压力产生室;压电致动器,其以对应于各个所述压力产生室的方式而被设置在流道形成基板的一面侧;喷嘴板,其被设置在流道形成基板的另一面侧,且具备与压力产生室连通的喷嘴孔,并且,通过利用各个压电致动器的位移而向压力产生室内施加压力,从而使油墨滴从各个喷嘴孔中喷射出。因为以这种方式从喷嘴孔喷射油墨滴,所以在喷嘴孔内形成例如亲水性膜,从而提高液体的喷射特性。即,通过在喷嘴孔内形成亲水性膜,以提高与油墨之间的润湿性,从而使喷嘴内所产生的气泡不易附着在喷嘴孔的内壁上,进而抑制喷嘴孔中的油墨喷射不良,提高喷射特性。此外,已知如下内容,即,当在这种喷嘴孔内形成亲水性膜时,还在喷嘴板的喷射面侧形成防水性膜(参照专利文献I)。此时,因为通过实施电镀而形成防水膜,所以在作为贯穿孔的喷嘴孔的内壁的喷射面侧的一部分上也形成有防水膜。通过以这种方式形成防水膜,从而油墨不会附着在该部分上,进而抑制了油墨滴的喷射方向、喷射速度的偏差。但是,在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结构中,存在如下问题,即,通过使喷嘴孔的内壁整体亲水化,内壁与油墨之间的润湿性较高,从而在油墨喷射时,弯液面在喷嘴孔内于上下方向上进行移动的情况下,需要较大的压力。此外,由于如上文所述这样,内壁与油墨之间的润湿性较高,因此存在如下的问题,即,在油墨喷射时位于内壁上的弯液面易受到内壁的影响,从而容易产生弯曲飞行。此外,因为即使在仅于喷嘴孔的开口附近形成有防水膜的情况下,最终弯液面也位于形成有亲水膜的、与油墨之间的润湿性较高的面上,所以认为,在油墨喷射时,弯液面在喷嘴孔内于上下方向上进行移动的情况下,需要较大的压力,从而喷射效率较低,且发生弯曲飞行而导致液体喷射特性降低。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61679号公报(权利要求1等)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的课题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点,并提供一种提高喷射效率及液体喷射特性的液体喷射头及液体喷射装置。本技术的液体喷射头的特征在于,具备形成有喷嘴孔的喷嘴板,所述喷嘴孔具有:第一喷嘴部,其在喷射液体的喷射面上开口 ;第二喷嘴部,其与所述第一喷嘴部连通,且与所述第一喷嘴部相比内径较大,在所述第一喷嘴部的内壁面整体上,形成有与所述喷嘴板的基材相比防液性较高的防液膜,且所述第二喷嘴部的内壁面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防液膜相比防液性较低。由于在本技术的液体喷射头中,由于第一喷嘴部的内壁面整体通过与所述喷嘴板的基材相比防液性较高的防液膜而被覆盖,从而能够提高压力施加的效率。此外,由于第一喷嘴部的内壁面整体通过与所述喷嘴板的基材相比防液性较高的防液膜而被覆盖,从而在油墨喷射时位于内壁上的弯液面不易受到内壁的影响,由此不易产生弯曲飞行。而且,由于所述第二喷嘴部的内壁面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防液膜相比防液性较低,从而能够抑制气泡的附着。因此,本技术的液体喷射头提高了喷射效率及液体喷射特性。在此,防液性是指,相对于从喷墨式记录头中喷射的液体的防油性和防水性双方。优选为,所述第二喷嘴部的内壁面整体与所述防液膜相比防液性较低,或者,所述防液膜延伸设置到所述第二喷嘴部的至少一部分上。由于通过以此种方式被构成,从而第二喷嘴部的防液性低于第一喷嘴部,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气泡的附着。优选为,在所述第二喷嘴部的内壁面的至少一部分上,形成有与所述喷嘴板的基材相比亲液性较高的亲液膜。通过形成有亲液膜,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气泡的附着。在此,亲液性是指,相对于从喷墨式记录头中喷射的液体的亲油性和亲水性双方。作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可列举出,所述第二喷嘴部长于所述第一喷嘴部。此外,作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可列举出,所述第一喷嘴部相对于液体自所述喷嘴孔的喷射方向而被设置为直线状。而且此外,作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可列举出,所述第二喷嘴部被设置为,直径朝向液体自所述喷嘴孔的喷射方向而减小的锥形形状,或者,所述第二喷嘴部相对于液体自所述喷嘴孔的喷射方向而被设置为直线状。优选为,在所述第一喷嘴部的内壁面上形成有凹凸。由此,能够提高防液性。本技术的液体喷射装置具备所述的任一种液体喷射头。由于具备所述的任一种的、提高了喷射效率及液体喷射特性的液体喷射头,从而提高了液体喷射特性。附图说明图1为表示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记录头的分解立体图。图2 Ca)和图2 (b)为表示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记录头的俯视图及其剖视图。图3为表示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喷嘴板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图4为表示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喷嘴板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图5为表示现有的喷嘴板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图6为表示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嘴板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图7为表示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嘴板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图8为表示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嘴板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图9为表示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嘴板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图10为表示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概要结构的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为表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喷墨式记录头的概要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2 (a)和图2 (b)为图1的俯视图及其A-A’剖视图。如图所示,流道形成基板10由单晶硅基板构成,且在其一个面上形成有由二氧化娃构成的弹性膜50。在流道形成基板10上并排设置有多个压力产生室12。此外,在流道形成基板10上的压力产生室12的、与其并排设置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外侧的区域内形成有连通部13,并且连通部13和各个压力产生室12通过针对于各个压力产生室12的每一个而设置的油墨供给通道14及连通通道15而相连通。连通部13与后述的保护基板的歧管部31连通,而构成成为各个压力产生室12的共用的油墨室的歧管的一部分。油墨供给通道14以窄于压力产生室12的宽度而形成,并将从连通部13向压力产生室12流入的油墨的流道阻力保持为固定。此外,在流道形成基板10的开口面侧,通过粘合剂或热熔敷薄膜等而粘结有贯穿设置了喷嘴孔21的喷嘴板20,所述喷嘴孔21为,与各个压力产生室12的油墨供给通道14的相反侧的端部附近连通的贯穿孔。另外,喷嘴板20由例如玻璃陶瓷、单晶硅基板或不锈钢等构成。对于喷嘴板20及喷嘴孔21将在后文中进行详细叙述。另一方面,如上文所述,在这种流道形成基板10的开口面的相反侧形成有弹性膜50。在弹性膜50上形成有由氧化锆构成的绝缘体层55。而且,在该绝缘体层55上通过后述的制造方法而层压形成有第一电极60、压电体层70和第二电极80,从而构成压电元件300。在此,压电元件300是指,包括第一电极60、压电体层70及第二电极80的部分。一般来讲,压电元件300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将压电元件300中的某一个电极设定为共用电极,并针对各个压力产生室12的每一个而对另一个电极及压电体层70进行图案形成。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电极60设定为压电元件300的共用电极,而将第二电极80设定为压电元件300的独立电极,但根据驱动电路和配线的情况,即使以相反方式设定也不会造成障碍。此外,在此,将压电元件300和通过该压电元件300的驱动而产生位移的振动板统称为致动器装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具备形成有喷嘴孔的喷嘴板,?所述喷嘴孔具有:第一喷嘴部,其在喷射液体的喷射面上开口;第二喷嘴部,其与所述第一喷嘴部连通,且与所述第一喷嘴部相比内径较大,?在所述第一喷嘴部的内壁面整体上,形成有与所述喷嘴板的基材相比防液性较高的防液膜,且所述第二喷嘴部的内壁面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防液膜相比防液性较低。

【技术特征摘要】
2011.07.29 JP 2011-1664611.一种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具备形成有喷嘴孔的喷嘴板, 所述喷嘴孔具有:第一喷嘴部,其在喷射液体的喷射面上开口 ;第二喷嘴部,其与所述第一喷嘴部连通,且与所述第一喷嘴部相比内径较大, 在所述第一喷嘴部的内壁面整体上,形成有与所述喷嘴板的基材相比防液性较高的防液膜,且所述第二喷嘴部的内壁面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防液膜相比防液性较低。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喷嘴部的内壁面整体与所述防液膜相比防液性较低。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液膜被延伸设置到所述第二喷嘴部的至少一部分上。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喷嘴部的内壁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加藤治郎朝冈一郎和田充洋傅田聪
申请(专利权)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