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后部车体结构。其通过有效利用搭载于后部车体的备用轮胎来使载荷分散,在抑制车体重量的增加及成本的增加的同时提高强度。在行李舱地板(3)的下表面中的与备用轮胎(4)的周缘部相对应的部位安装有供备用轮胎(4)抵接的多个支承部(10)。利用结合于备用轮胎固定托架(5)的近旁的保护杆支承构件(12)将配置在行李舱地板(3)的前部的保护杆(11)支承于行李舱地板(3)。于是,使输入到保护杆(11)的碰撞载荷(F1)经由保护杆支承构件(12)、备用轮胎固定托架(5)、备用轮胎(4)及多个支承部(10)向行李舱地板(3)大范围地分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搭载有备用轮胎的后部车体结构。
技术介绍
以往,在搭载于车体后部的备用轮胎等装载物在发生追尾碰撞时向前方移动的情况下,为了避免与载置于前方的蓄电池碰撞,提出有在蓄电池的后侧配置有保护构件(引导构件)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 - 26241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该以往的后部车体结构将蓄电池的保护构件安装在地板上。因此,为了利用保护构件可靠地承载来自备用轮胎这样的重物的输入载荷,需要提高地板的强度。不过,如果为了提高地板的强度而设置加强构件或者加厚地板的板厚,则存在车体重量增加而成本也变高这样的问题。因此,本专利技术鉴于该以往的问题点,提供通过有效地利用搭载于后部车体的备用轮胎来使输入载荷分散而能够在抑制车体重量的增加及成本的增加的同时提高地板的强度的后部车体结构。在本专利技术的后部车体结构中,主要特征在于,在行李舱地板的下表面上借助备用轮胎固定托架设置有备用轮胎,在上述行李舱地板的前部的位置设有距上述行李舱地板的上表面规定高度地配置的保护杆(guard bar),利用保护杆支承构件将该保护杆在上述备用轮胎固定托架的近旁连结于上述行李舱地板。另一方面,在上述行李舱地板的下表面中的与上述备用轮胎的周缘部对应的部位上安装有供备用轮胎抵接的多个支承部。采用本专利技术的后部车体结构,在因追尾碰撞等而对保护杆输入了载荷的情况下,该载荷经由保护杆支承构件向行李舱地板传递。这里,由于该保护杆支承构件被连结在备用轮胎固定托架的近旁,所以输入载荷从备用轮胎固定托架向备用轮胎传递。传递到该备用轮胎的载荷经由抵接在备用轮胎的周缘部的多个支承部而向行李舱地板大范围地分散。因而,由于能够有效地利用备用轮胎来将输入到保护杆的载荷向行李舱地板大范围地分散,所以能够在抑制车体重量的增加及成本的增加的同时提高行李舱地板的强度。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I实施方式的车体后部的仰视图。图2是图1中I — I剖视图。图3是图1中II — II剖视图。图4是将图1的车体后部分解的立体图。图5表不第2实施方式,是与第I实施方式的图2相对应的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第I实施方式图1至图4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后部车体结构的第I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在构成车体I的后部的行李舱室2的地面上铺设有行李舱地板3,该行李舱地板3构成了车身底部(under body)。另外,图1中的上方为车辆前方(箭头FR)。也如图2及图3所示,在行李舱地板3的下表面(图1中的近前侧)上搭载有备用轮胎4。虽然该备用轮胎4表示为在轮辋41的外周嵌装有轮胎42而成的通常的轮胎,但是其也可以是紧急情况下使用的临时备用轮胎(temporary tire)。在行李舱地板3的下表面上接合有后述的梁构件13,在该梁构件13的下侧结合有备用轮胎固定托架5。并且,备用轮胎4的轮辋41以装卸自如的方式安装于备用轮胎固定托架5。具体而言,在轮辋41的中央形成有轮毂孔43,在该轮毂孔43中嵌合有被连结于备用轮胎固定托架5的悬挂构件9。由此,备用轮胎4借助悬挂构件9和备用轮胎固定托架5安装于梁构件13。此外,如图4所示,具有行李舱室2的后部车体的行李舱地板3在车宽方向两侧下表面上接合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后侧梁6而得到加强。此外,在上述一对后侧梁6、6上沿着车辆前后方向隔开适当的间隔架设有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多根横梁7。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比备用轮胎4的搭载部分靠处于车辆前方的行李舱地板3的前部上表面上设置有蓄电池等保护对象物8 (图1中也用虚线进行了表示)。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行李舱地板3的前部、详细而言是在备用轮胎4的搭载部位与保护对象物8之间的位置上,以距行李舱地板3的上表面规定高度h (参照图2)的方式配置有保护杆11。该保护杆11延伸成横跨行李舱地板3的车宽方向的大致整个宽度。并且,在发生追尾碰撞等时载置于行李舱地板3的省略了图示的搭载物(例如,较重的行李)移动到前方时,该搭载物碰撞保护杆11,该保护杆11能够承受该搭载物的碰撞载荷。因而,保护杆11具有阻止搭载物向前方移动而防止搭载物与保护对象物8发生干涉的功能。此外,如图4所示,保护杆11由保护杆支承构件12连结于行李舱地板3。该保护杆支承构件12设于保护杆11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如图2所示,一端部(上端部)12a结合于保护杆11,另一端部(下端部)12b结合于行李舱地板3。此时,另一端部12b的结合位置在备用轮胎固定托架5的近旁。此外,保护杆支承构件12以一端部12a侧比另一端部12b侧靠车辆前方的方式倾斜。另外,保护杆11的左右两端借助连结托架IlaUla连结于行李舱地板3。而且,在行李舱地板3的下表面中的与备用轮胎4的周缘部、例如轮胎42或者轮辋41外周缘相对应的部位上安装有多个能够供备用轮胎4抵接的支承部10。支承部10形成为下表面为平坦面的、截面为U字状的短片,其上端借助横梁7、后述的梁构件13被结合于行李舱地板3的下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在备用轮胎4的周缘部以大致相等的间隔配置有3个支承部10。另外,支承部10也可以直接结合于行李舱地板3的下表面。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及图3所示,备用轮胎固定托架5借助梁构件13安装于行李舱地板3的下表面。梁构件13形成为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截面U字状,其上端结合于行李舱地板3的下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梁构件13从位于车辆最后方的横梁7a的近旁延伸到行李舱地板3的后端。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梁构件13的车辆前方端部13a借助托架14与最后方的横梁7a结合。另外,图2中省略了托架14。因而,在以上所述的本实施方式的后部车体结构中,若载置于行李舱地板3的搭载物由于追尾碰撞等而向前方移动,则该搭载物会碰撞保护杆11。并且,搭载物的移动由于该碰撞而停止,从而能够阻止搭载物与保护对象物8发生干涉。此时,来自搭载物的碰撞载荷Fl (参照图2)输入到保护杆11。由于保护杆11由保护杆支承构件12连结于行李舱地板3的上表面,所以输入到保护杆11的碰撞载荷Fl会经由保护杆支承构件12传递到行李舱地板3 (箭头a)。此时,保护杆支承构件12在备用轮胎固定托架5的近旁连结于行李舱地板3。因此,碰撞载荷FI从备用轮胎固定托架5向备用轮胎4传递(箭头b)。然后,传递到备用轮胎4的碰撞载荷F I经由抵接于备用轮胎4的周缘部的多个支承部10向行李舱地板3大范围地分散(箭头C)。如以上说明的那样,采用第I实施方式的后部车体结构,能够有效地利用备用轮胎4来将输入到保护杆11的碰撞载荷Fl向行李舱地板3大范围地分散。由此,针对输入到保护杆11的碰撞载荷F1,能够在不使用加强构件或者尽可能抑制加强构件的使用的同时提高行李舱地板3的强度。因而,不加厚行李舱地板3的板厚而增加成本就能提高后部车体的强度。此外,采用本实施方式,借助梁构件13将备用轮胎固定托架5安装于行李舱地板3的下表面。由此,输入到备用轮胎固定托架5的碰撞载荷F I也会从梁构件13向行李舱地板3传递。因而,能够以更大的面积有效地承载载荷F1,能够进一步提高行李舱地板3的强度。而且,采用本实施方式,将梁构件13结合于横梁7a。由此,能使碰撞载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后部车体结构,其在行李舱地板的下部借助备用轮胎固定托架搭载有备用轮胎,在上述行李舱地板的上部搭载有保护对象物,在该保护对象物的后方配置有保护杆,其特征在于,该后部车体结构包括:保护杆支承构件,其将上述保护杆在上述备用轮胎固定托架的近旁连结于上述行李舱地板的上表面;支承部,其设于上述行李舱地板下表面中的与上述备用轮胎相对应的部位,能够供上述备用轮胎抵接,当载荷从后方输入到上述保护杆时,该载荷从保护杆经由上述保护杆支承构件、备用轮胎固定托架、备用轮胎及支承部向行李舱地板传递。
【技术特征摘要】
2011.12.20 JP 2011-2784031.一种后部车体结构,其在行李舱地板的下部借助备用轮胎固定托架搭载有备用轮胎,在上述行李舱地板的上部搭载有保护对象物,在该保护对象物的后方配置有保护杆,其特征在于, 该后部车体结构包括: 保护杆支承构件,其将上述保护杆在上述备用轮胎固定托架的近旁连结于上述行李舱地板的上表面; 支承部,其设于上述行李舱地板下表面中的与上述备用轮胎相对应的部位,能够供上述备用轮胎抵接, 当载荷从后方输入到上述保护杆时,该载荷从保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尾崎公宣,
申请(专利权)人: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