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轧辊磨床干油静压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84697 阅读:2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液压传动领域,是数控轧辊磨床干油静压系统,包括工作辊、床头侧侧托瓦、床头侧下托瓦、床尾侧侧托瓦、床尾侧下托瓦、电动润滑泵、油箱、干油分配器,各托瓦底部和上表面各设有一个油孔,托瓦底部油孔与上表面油孔连通,各托瓦上表面与工作辊辊颈接触,电动润滑泵的干油输入管路与油箱连接,电动润滑泵的干油输出管路通过干油分配器连接到各托瓦底部油孔,在各托瓦与工作辊辊颈的接触面上设有干油油膜,干油油膜压力为15MPa~25MPa。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减少托瓦磨损、减小电机的负载,延长电机使用寿命。(*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液压传动领域,具体的说是数控轧辊磨床干油静 压系统。
技术介绍
在液压传动领域,静压支承通常以压力油液或压縮空气作能源, 目前,静压支承技术主要应用于轴承、导轨和丝杠的机械结构中,即 静压轴承、静压导轨和静压丝杠,它们都是依靠外部的一个液压系统, 把具有一定压力的油液引进摩擦面之间,从而形成油膜,并将摩擦面 分开,称之为稀油静压支承技术。在冶金领域,需要使用数控轧辊磨床来磨削炉巻轧机工作辊,炉 巻轧机工作辊与数控轧辊磨床的连接关系如图1所示,在磨床的头座和尾座侧各放置一个托架3 (共2个托架3),托架3的下端和侧端各 放置一个托瓦1 (共4个托瓦1),炉巻轧机工作辊2放在托架3上旋 转。目前,国际国内数控轧辊磨床支撑托架一般有两种, 一种是托瓦 直接支承工作辊辊颈的数控轧辊磨床,另一种是辊颈托瓦使用稀油静 压系统的数控轧辊磨床。托瓦直接支承工作辊辊颈的数控轧辊磨床, 工作辊直接在托瓦上干磨,在使用时会出现以下问题①由于工作辊 直接在托瓦上干磨,摩擦温度较高,会经常烧瓦(在气温高的时候, 情况更频繁),需花很多时间刮瓦, 一是对托瓦的损耗较大(一般托 瓦平均每月需更换2件,在夏季,每月需更换4件),二是影响了磨床 的正常磨削时间;②在磨削时,需要大量润滑油润滑轧辊和托瓦的接 触部位,造成浪费;③干磨时,床头箱主轴传动机构(如皮带、齿轮传动等)易疲劳,縮短了使用寿命;④由于轧辊在托瓦上转动时,摩 擦力很大,床头箱主轴电机启动电流较大,縮短电机和变频器的使用 寿命,而且拨抓承载力很大,易造成拨抓断裂。另一种轧辊磨床采用稀油静压托架支撑工作辊,使用的油品为机 床导轨油,是一种不挥发的油状润滑剂,呈液体状态,又可称为稀油。 采用辊颈托瓦稀油静压支承系统的数控轧辊磨床,需要在托瓦的底部 和上表面各钻一个油孔,如图2所示,托瓦1上表面开有油孔4,底 部开有油孔5,油孔4和油孔5在托瓦内部打通。稀油静压系统管路 连接如图3所示,液压泵8将稀油从油箱6中吸入油管,形成一定压 力的稀油,稀油压力范围为40Bar 70Bar,具有一定压力的稀油通 过分配器22分成两路,再通过两个分配器23、 24经过节流阀14、 15、 16、 17分别流到床头侧和床尾侧下托瓦和侧托瓦,从各个托瓦 底部的油孔5进入,再从各个托瓦顶部的油孔4流出,当工作辊旋转 时,油会在托瓦与工作辊辊颈间形成流动的油膜,最终回油通过回油 管路25、 26流入油箱6,油可进行循环使用。在液压泵8前接有一 级过滤网7,在液压泵8后接有一个二级过滤网10,用于对稀油进行 过滤。在液压泵8后接有压力表9和溢流阀12,压力表9用于显示 油压,溢流阀12用于稳定系统压力,过滤器10后接有单向阀11, 防止油回流。单向阀11后接有压力继电器13,用于系统压力不正常 时报警。节流阀14、 15、 16、 17用于调整各托瓦与辊颈间的油膜压 力,压力分别通过压力表18、 19、 20、 21显示。稀油静压系统的数控轧辊磨床在使用时,会出现以下问题①托 瓦与辊颈接触面积较小,在两接触面间不易形成油膜,油液常常从托 瓦处渗出,无法形成静压支承,导致轧辊无法旋转;②磨削轧辊时, 冷却水会喷到托瓦上,水流入循环利用的稀油,会污染油和引起油乳化,含有灰尘和其他脏物的乳化液可引起液压油变质、劣化、生成油 泥和沉淀物,阻滞管道和阀门,降低油的润滑性;③稀油静压系统对 于油的清洁度要求很高,从轧机上拆下的工作辊辊颈很脏,油l皮污染 后,通过过滤器过滤,会堵塞过滤器孔使供油不足,产生气蚀,发生 振动和噪声,还会影响托瓦与辊颈间动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使滑动 部位产生磨损,造成托瓦与辊颈的摩擦增大,使托瓦易研,需经常刮 瓦和换油;④稀油静压系统需配有一套专门供油系统,供油系统管路 复杂,耗资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可减少托瓦磨损、减小电机的负 载,延长电机使用寿命的数控轧辊磨床干油静压系统。 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数控轧辊磨床干油静压系统,包括工作辊、床头侧侧托瓦、床头 侧下托瓦、床尾侧侧托瓦、床尾侧下托瓦、电动润滑泵、油箱、干油 分配器,各托瓦底部和上表面各设有一个油孔,托瓦底部油孔与上表 面油孔连通,各托瓦上表面与工作辊辊颈接触,电动润滑泵的干油输 入管路与油箱连接,电动润滑泵的干油输出管路通过干油分配器连接 到各托瓦底部油孔,干油被电动润滑泵输送到各托瓦,并从各托瓦上 表面油孔流出,在各托瓦与工作辊辊颈的接触面上形成干油油膜,干 油油膜压力为15MPa 30Mpa。本技术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前述的数控轧辊磨床干油静压系统,其中所述电动润滑泵输出管 路通过管道接第一干油分配器,第一干油分配器分别通过油管接第二 干油分配器和第三干油分配器,第二干油分配器通过油管分别接床头 侧侧托瓦底部油孔和床头侧下托瓦底部油孔,第三干油分配器通过油管分别接床尾侧侧托瓦底部油孔和床尾侧下托瓦底部油孔。前述的数控轧辊磨床干油静压系统,其中所述第二干油分配器与 床头侧侧托瓦底部油孔之间、第二干油分配器与床头侧下托瓦底部油 孔之间、第三干油分配器与床尾侧侧托瓦底部油孔之间、第三干油分 配器与床尾侧下托瓦底部油孔之间都设有节流阀和压力表。前述的数控轧辊磨床干油静压系统,其中所述液压泵输出管路接 有压力继电器。本技术的优点为干油静压支承采用压力干油(润滑脂)作 能源,主要应用于摩擦接触面较小、油液容易被污染等不适合采用稀 油静压支承的地方,如数控轧辊磨床辊颈托瓦与工作辊辊颈接触面。 本技术将"干油静压支承技术"这一技术应用到数控轧辊磨床辊 颈托瓦上,取得了良好效果。因为磨床的托瓦与工作辊辊颈的接触面 积较小,在托瓦和工作辊辊颈间输入带有压力的干油,相比稀油静压 系统所用的稀油,干油属半固体性质,不易泄漏,比稀油更易形成静压支承,且支承压力更大,稀油静压支承的压力范围为40Bar 70Bar,干油静压支承的压力范围为150 Bar 300Bar。 一定压力的 干油在托瓦与轧辊的摩擦接触面上起到了支承作用,减小了砂轮电机 的负载,延长了电机的使用寿命,同时干油又起到了润滑的作用,大 大减少了托瓦的磨损。另外本技术还具有以下优点①由于干油 不是循环使用,冷却水即使流到托瓦上后,也不会造成油污染和乳化, 无需频繁换油,同时也省去了回油管路;②干油在托瓦和辊颈间自动 磨合,无需经常刮瓦,密封性能也能得到保证;③使用了干油静压润 滑后,无需用油雾润滑系统润滑托瓦,节省了润滑油的使用,从而节 约了成本;④使用了干油静压润滑后,减少了换瓦次数,节约了托瓦 的成本;⑤相比稀油静压系统,本技术省去了过滤器、回油管路,系统设备简单,经济实用;⑥干油价格低廉,节约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炉巻轧机工作辊与数控轧辊磨床的连接示意图。图2为托瓦油孔位置示意图。图3为稀油静压系统的管路连接图。图4为干油静压系统的管路连接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一本实施例为一种数控轧辊磨床干油静压系统,其管路连接如图4 所示,包括电动润滑泵27、油箱6、干油分配器22、 23、 24,电动 润滑泵27的输出管路通过干油分配器22分成两路, 一路通过干油分 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数控轧辊磨床干油静压系统,包括工作辊、床头侧侧托瓦、床头侧下托瓦、床尾侧侧托瓦、床尾侧下托瓦、电动润滑泵、油箱、干油分配器,各托瓦底部和上表面各设有一个油孔,托瓦底部油孔与上表面油孔连通,各托瓦上表面与工作辊辊颈接触,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润滑泵的干油输入管路与油箱连接,电动润滑泵的干油输出管路通过干油分配器连接到各托瓦底部油孔,在各托瓦与工作辊辊颈的接触面上设有干油油膜,所述干油油膜压力为15MPa~25Mpa。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桂梅韩丽杰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4[中国|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