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及其气液分离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845163 阅读:1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23 18: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空调及其气液分离器,包括缸体,在缸体上设有进气口、排气口、排液口,所述进气口设置进管,所述排气口上设有排气管、所述排液口上设有排液管,所述排气管连接空调室外机的压缩机,所述缸体内设置隔板,所述隔板上设有开口并将缸体分为上腔与下腔,所述进管伸入到缸体的下腔内。由于流路中一部分气态冷媒直接进入压缩机的吸气侧,使单位时间内压缩机的吸、排气量加大,总体上提升了整机性能,特别是在低温制热工况下,制热量的提高更加显著。(*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空调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空调及其气液分离器
技术介绍
空调制冷系统一般由四大部件组成,即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和蒸发器,对于冷暖型空调,还相应地增加有四通阀,在冬、夏两季时,调整冷媒在上述部件中流动的方向,从而实现冬天制热、夏天制冷的功能。在空调运行过程中,制冷剂在上述部件中循环,它的形态也是从气态散热冷凝、液态吸热气化的状态中不断重复。由于空调工作的环境温度范围较广,在低温工况下,蒸发器的蒸发能力不足时,可能导致大量液态制冷剂返回压缩机的吸气缸内,因此,一般压缩机会自带有一个气液分离器,来分离从蒸发器回来的两相冷媒,以防止压缩机发生液击现象而受到损害。但是,事实上,在空调制冷运行时,冷媒在通过节流装置后就已经存在部分制冷剂气化的现象,气液两相的制冷剂进入蒸发器的蒸发管道内,气态冷媒密度比液态冷媒小,它不仅占据蒸发器的一部分面积、不能发挥相变吸热的作用,而且它会使得在单位容积下蒸发器流过的冷媒质量流量减小,从而极大影响了蒸发器的换热效果。目前也有一些空调厂家在蒸发器前设置气液分离器,以实现减小气态冷媒进入蒸发器内部的目的,但现有的气液分离器对气态制冷剂的分离效果不理想,而且其制冷系统结构比较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空调制冷系统内的新型气液分离器及其空调,提闻系统气液分孕的效果,从而提闻蒸发器换热效率,提闻整机能耗比,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空调气液分离器,包括缸体,在缸体上设有进气口、排气口、排液口,所述进气口设置进管,所述排气口上设有排气管、所述排液口上设有排液管,所述排气管连接空调室外机的压缩机,所述缸体内设置隔板,所述隔板上设有开口并将缸体分为上腔与下腔,所述进管伸入到缸体的下腔内。所述进管、排气管分别连接空调的节流装置与蒸发器。所述排气口设置在上腔的壁面上,所述排液口设置在下腔的壁面上。所述排气管插入到缸体的上腔内。所述进气口设置在上腔的壁面上。所述排液管插入到缸体的下腔。所述缸体是密闭容器,由耐压铁质材料制得。所述隔板是倾斜设置于缸体内的。一种空调,包括上述的任一空调气液分离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空调气液分离器焊接在节流装置与蒸发器之间,且排气管连通压缩机吸气侧,可使运行时到达气液分离器的两相冷媒中的气态冷媒回到压缩机的吸气缸内,减少气态进入蒸发器,从而使得更多的液态冷媒进入蒸发器中相变吸热蒸发,气液分离器内的隔板设置,有效提高的系统气液分离的效果,从而提高系统换热效率。由于流路中一部分气态冷媒直接进入压缩机的吸气侧,使单位时间内压缩机的吸、排气量加大,总体上提升了整机性能,特别是在低温制热工况下,制热量的提高更加显著。2、本技术空调气液分离器结构简单,系统内不需要额外增加电控元件,工艺性好。3、本技术空调气液分离器还具有一定的储液功能,有利于空调制冷系统内的冷媒流量调节,使空调气候适应能力更强。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空调气液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制冷状态下,本技术空调制冷系统冷媒流向示意图;图3为制热状态下,本技术空调制冷系统冷媒流向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参见图1,图1为本技术空调气液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本技术的空调气液分离器包括缸体11、进管12、排气管13、排液管14,缸体11是一密闭容器,由耐压铁质材料制得。在缸体11的顶部设有进气口、排气口,进管12、排气管13分别从缸体11的进气口、排气口插入到缸体11内,在缸体靠近底部的侧壁上设有排液口,排液管14插入排液口内。在缸体11内设置一块隔板15把缸体分为上下两腔,隔板15具有一定坡度,以使得两相冷媒中细小的液珠沿隔板15向下滑落从而凝聚为较大的液珠。在隔板15上设有开口16,开口 16位于隔板15水平位置较低处。进管12从进气口插入缸体11内并穿过隔板15走入到缸体11的下腔,而排气管13则插入到的缸体11的上腔内,排液管14插入缸体11的下腔且位于缸体的液面下。隔板15可促使进入缸体11内的两相冷媒在重力作用下气液分离,当两相混合的冷媒进入缸体11下腔内时,液态冷媒会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产生一个向下的速度,而气体密度小、重量轻,不存在向下流动的趋势,液体与气体在重力场中有分离的倾向,而且当缸体11的上腔与压缩机吸气缸连通时,在压缩机吸气压力作用下,气态冷媒将穿过隔板15的开口 16,进入上腔。并由排气管13排出缸体11外。而对于气态冷媒中所附着的一些极微细的制冷剂液珠,当它们随气态冷媒一起向上走时,将被隔板15所阻挡,在隔板15表面形成液滴,沿隔板15的坡度向下流,最后滴落到缸体11的底部液面上,回到液态冷媒中间。隔板15可将混和在气态制冷剂中的细小珠状的液态制冷剂有效分离出来,重新滴回液态冷媒中,从而使气液分离器的分离效果进一步提高。缸体11可通过螺钉固定在室外机底盘上或是用卡环固定在室外机其他箱体结构上。缸体11的直径可参照压缩机本身的气液分离器尺寸设计,一般在到之间,对于大型的空调设备,可相应加大气液分离器的缸体容量。参见图2、图3,本技术在空调制冷系统内加设了气液分离器4,来自节流装置3的气液两相冷媒将在气液分离器4中进行分离,液态冷媒全部进入到蒸发器5中进行蒸发换热,气态冷媒则分离后回到压缩机I中,进入下一次的循环。参见图2,图2为制冷状态下,本技术空调制冷系统冷媒流向示意图。制冷系统由压缩机1、冷凝器2、节流装置3、气液分离器4、蒸发器5依次连接而成。气液分离器4的结构如图1所示,它的进管12连接节流装置3,气液分离器4的排气管13连接压缩机I的吸气缸,气液分离器4的排液管14连接蒸发器5。在制冷运行时,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从压缩机I排出,进入到室外机的冷凝器2中进行冷凝放热,成为低温高压的液态冷媒,然后通过节流装置3进行节流降压成气液两相混合的状态,此时再通过本技术的气液分离器4,进行气液分离,液态冷媒从其底部流进蒸发器5进行蒸发换热后回到压缩机1,气态冷媒则回到压缩机I的吸气侧,以增加压缩机I的吸、排气量,如此循环。参见图3,图3为制热状态下,本技术空调制冷系统冷媒流向示意图。对于冷暖型空调,当空调器制热运行时,冷媒的流向将不同制冷运行时的走向,图3中未在制冷系统内标示出四通阀,仅对制热状态下压缩机1、冷凝器2、蒸发器5、节流装置3内制冷剂的流向作出标示。如图3所示,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从压缩机I排出,进入到室内机蒸发器5进行冷凝放热,然后流入到气液分离器4中。对于冷暖型空调,在设计时以提高制冷能效为首要目标,因此蒸发器5的设计工况是制冷工作状态的运行参数,在制热运行时,系统冷凝时没有过冷段设计,使得冷凝效果欠佳,且冷媒经过了室内外连接管后,冷媒中会存在一定的气态成分。因此,当冷媒进入气液分离器4时,气态冷媒通过排气管13回到压缩机I的吸气缸,增加了压缩机I的吸、排气量,而液态冷媒由于密度较大沉于缸体11的底部,进管12插入到缸体11底部的液态冷媒中,液态冷媒通过进管12进入节流装置3、冷凝器2中,在冷凝器2吸热气化,最后流回压缩机I。通常,空调制热时室外环境温度较低,压缩机的排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空调气液分离器,包括缸体,在缸体上设有进气口、排气口、排液口,所述进气口设置进管,所述排气口上设有排气管、所述排液口上设有排液管,所述排气管连接空调室外机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内设置隔板,所述隔板上设有开口并将缸体分为上腔与下腔,所述进管伸入到缸体的下腔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调气液分离器,包括缸体,在缸体上设有进气口、排气口、排液口,所述进气口设置进管,所述排气口上设有排气管、所述排液口上设有排液管,所述排气管连接空调室外机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内设置隔板,所述隔板上设有开口并将缸体分为上腔与下腔,所述进管伸入到缸体的下腔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管、排气管分别连接空调的节流装置与蒸发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口设置在上腔的壁面上,所述排液口设置在下腔的壁面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建平艾星
申请(专利权)人: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