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耐高温轴承座,包括轴承座本体以及分别安装与轴承座本体两端的通盖和密封盖;所述的轴承座本体、通盖、密封盖围成容纳轴承的轴承座腔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固定套于主轴上的轴套;所述轴套与轴承座腔体内的轴承配合,支撑主轴转动;所述的轴承座本体、通盖、密封盖套于轴套之上;所述轴套上开有供冷却介质通过的轴套凹槽以及供冷却介质进出的进液口和出液口。采用的多重冷却,从轴承的内圈、轴承座本体外圈和轴承座内腔对轴承进行充分冷却保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耐高温的轴承座。
技术介绍
许多设备都会使用到轴承座,如破碎机等。破碎机在高温工作环境下工作时或在破碎高温物料时,热量会通过主轴及轴承座连接面传递给轴承座,引起轴承的温度升高。温度会直接影响轴承的使用寿命,温度过高甚至使轴承报废,而且轴承的更换工作量大更换麻烦;使设备无法正常运行,所以,在高温工作环境下工作时或在破碎高温物料时,对轴承采取降温措施也是必须的,尤其在特大型破碎机的轴承座结构设计上更应该如此。现有解决轴承座温度问题的措施存在着不足:轴承内腔稀油循环冷却的冷却效果不充分;采用高温轴承成本很高,而且特大型轴承的采购困难;采用独立形式轴承座(轴承座与破碎腔隔离开来)会大大增加工作副的长度,而且隔热效果不明显。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耐高温轴承座,为轴承座设置良好的散热系统,使其能够应对高温的工况。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耐高温轴承座,包括轴承座本体以及分别安装与轴承座本体两端的通盖和密封盖;所述的轴承座本体、通盖、密封盖围成容纳轴承的轴承座腔体;还包括一个固定套于主轴上的轴套;所述轴套与轴承座腔体内的轴承配合,支撑主轴转动;所述的轴承座本体、通盖、密封盖套于轴套之上;所述轴套上开有供冷却介质通过的轴套凹槽以及供冷却介质进出的进液口和出液口。作为一种改进,所述轴套凹槽为螺旋形,贯穿整个轴套,其开口面向主轴。这样可以增大散热面积,提高散热效率。面向主轴的开口,可以让冷却介质直接接触主轴,提高散热效果。作为一种上述改进进一步的改进,所述轴套凹槽为并排的双螺旋线形,其中一道为进液槽,另一道为出液槽;进液槽和出液槽通过设置于轴套后端的汇通槽连通;所述的进液口和出液口设置在轴套前端。双螺旋线形的轴套凹槽,以及将进液口和出液口设置在轴套同一端,使得其结构更加的紧凑。作为另一种改进,所述轴套环面上开有环形进液槽,所述进液口开于环形进液槽内,所述通盖上开有正对环形进液槽的进口 ;所述轴套环面上开有环形出液槽,所述出液口开于环形出液槽内,所述通盖上开有正对环形出液槽的出口。由于轴套与通盖相对运动,为了方便进液和出液,设置一个环形进液槽和一个环形出液槽,使得轴套旋转到任何位置,都能通过环形进液槽和环形出液槽的过渡,使得通盖上的进口和出口与轴套上的进液口和出液口相连。作为另一种改进,通盖上开有进液孔,所述进液孔通过轴承座本体上的孔I与轴承座腔体连通;还包括开于通盖上的出液孔,所述出液孔通过轴承座本体上的孔II与轴承座腔体连通。冷却介质通过进液孔进入轴承座腔体,润滑和冷却轴承,为轴承提供第二道冷却。作为另一种改进,还包括一个套于轴承座本体上的冷却套;冷却套上开有供冷却介质通过的螺旋形的冷却槽;所述冷却槽贯穿整个冷却套,其开口面向轴承座本体;所述冷却槽的首端和末端分别设有冷却介质进口和冷却介质出口。在轴承座外层再加一道冷却,进一步增强散热效果。本专利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 1、采用的多重冷却,从轴承的内圈、轴承座本体外圈和轴承座内腔对轴承进行充分冷却保护。2、内圈和外圈冷却结构均采用了螺旋线的槽作为冷却介质槽,使冷却液能够充分的吸收热量。3、实现了主轴旋转的过程中的动态冷却,轴承座结构紧凑。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轴套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I轴套、IA轴套凹槽、IB进液口、IC环形进液槽、ID环形出液槽、IE汇通槽、IF出液口、IG进液槽、IH出液槽、2通盖、2A进口、2B出口、2C进液孔、2D出液孔、3冷却套、3A冷却槽、3B冷却介质出口、4轴承座本体、4A冷却介质进口、4B孔1、4C孔11、5轴承、6密封盖、7轴承座腔体、8主轴。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详细的说明。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如图1-2所示: 本专利技术包括轴承座本体4以及分别安装与轴承座本体4两端的通盖2和密封盖6 ;所述的轴承座本体4、通盖2、密封盖6围成容纳轴承5的轴承座腔体7 ;还包括一个固定套于主轴8上的轴套I ;所述轴套I与轴承座腔体内7的轴承5配合,支撑主轴8转动;所述的轴承座本体4、通盖2、密封盖6套于轴套I之上;所述轴套I上开有供冷却介质通过的轴套凹槽IA以及供冷却介质进出的进液口 IB和出液口 1F。轴套凹槽IA为螺旋形,贯穿整个轴套1,其开口面向主轴8。轴套凹槽IA最好为并排的双螺旋线形,其中一道为进液槽1G,另一道为出液槽IH ;进液槽IG和出液槽IH通过设置于轴套I后端的汇通槽IE连通;所述的进液口 IB设置于进液槽IG首端,出液口 IF设置于出液槽IH末端;进液口 IB和出液口IF设置在轴套I前端。轴套I环面上开有环形进液槽1C,所述进液口 IB开于环形进液槽IC内,所述通盖2上开有正对环形进液槽IC的进口 2A ;所述轴套I环面上开有环形出液槽1D,所述出液口 IF开于环形出液槽ID内,所述通盖2上开有正对环形出液槽ID的出口 2B。还可以在通盖2上开一进液孔2C,所述进液孔2C通过轴承座本体4上的孔I4B与轴承座腔体7连通;还包括开于通盖2上的出液孔2D,所述出液孔2D通过轴承座本体4上的孔II4C与轴承座腔体7连通。还可以设置一个套于轴承座本体4上的冷却套3 ;冷却套3上开有供冷却介质通过的螺旋形的冷却槽3A ;所述冷却槽3A贯穿整个冷却套3,其开口面向轴承座本体4 ;所述冷却槽3A的首端和末端分别设有冷却介质进口 4A和冷却介质出口 3B。本专利技术从内到外实现了三重冷却。一重冷却:轴套I与主轴8装配之后成为一个整体,轴套I上的轴套凹槽IA便形成密闭的冷却介质通道,冷却介质从油站通过通盖2上的进口 2A进入一重冷却循环,流经轴套凹槽IA的进液槽IG和出液槽1H,带走主轴8上传递过来热量,再从出口 2B流出,完成一重冷却循环。二重冷却:冷却介质从油站通过进液孔2C进入轴承座腔体7,直接对轴承5进行浸油循环冷却和润滑,再从出液孔2D流出,完成二重冷却循环。三重冷却:冷却套3与轴承座体4装配后成为一个整体,冷却套3上的冷却槽3A便形成密闭的冷却介质通道,冷却介质从冷却介质入口 4A进入,流经冷却槽3A再从冷却介质出口 3B流出,完成三重冷却循环。通过这由内到外的三重冷却,本专利技术能达到非常良好的散热效果,在高温的工况下也能应对自如。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耐高温轴承座,包括轴承座本体以及分别安装与轴承座本体两端的通盖和密封盖;所述的轴承座本体、通盖、密封盖围成容纳轴承的轴承座腔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固定套于主轴上的轴套;所述轴套与轴承座腔体内的轴承配合,支撑主轴转动;所述的轴承座本体、通盖、密封盖套于轴套之上;所述轴套上开有供冷却介质通过的轴套凹槽以及供冷却介质进出的进液口和出液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耐高温轴承座,包括轴承座本体以及分别安装与轴承座本体两端的通盖和密封盖;所述的轴承座本体、通盖、密封盖围成容纳轴承的轴承座腔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固定套于主轴上的轴套;所述轴套与轴承座腔体内的轴承配合,支撑主轴转动;所述的轴承座本体、通盖、密封盖套于轴套之上;所述轴套上开有供冷却介质通过的轴套凹槽以及供冷却介质进出的进液口和出液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高温轴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套凹槽为螺旋形,贯穿整个轴套,其开口面向主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耐高温轴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套凹槽为并排的双螺旋线形,其中一道为进液槽,另一道为出液槽;进液槽和出液槽通过设置于轴套后端的汇通槽连通;进液口和出液口设置在轴套前端。4.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力平,赵斌,陈正辉,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皇龙智能破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