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小型双金属式光控器,包括基座、盖板、设于基座中的小型双金属式开关以及三根引出线,小型双金属式开关包括光敏电阻、热电阻、第一双金属片、第二双金属片、速动簧、静触点及绝热绝缘片。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节省空间和能耗,既节省了空间和能耗,又降低了成本,且具有较广的应用范围。(*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小型双金属式光控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光控器,尤其是涉及一种小型双金属式光控器。
技术介绍
目前使用的光控器都是传统的结构,旋锁式和接线式的安装方式,因此在体积和负载量上的选择不是很多,往往一个小功率的灯具上安装了大功率的光控器,既浪费了安装的空间,又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节省空间和能耗、降低成本的小型双金属式光控器。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种小型双金属式光控器,包括基座、盖板、设于基座中的小型双金属式开关以及三根引出线,所述的小型双金属式开关包括光敏电阻、热电阻、第一双金属片、第二双金属片、速动簧、静触点及绝热绝缘片,所述的光敏电阻的一端接一引出线,光敏电阻的另一端与热电阻的一端相连接,热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一双金属片的固定端相连接,并还与另一引出线相连接,所述的第二双金属片与第一双金属片平行设置,所述的速动簧与静触点均设在第一双金属片与第二双金属片之间,速动簧的一侧与第一双金属片有一定间距,速动簧的另一侧与第二双金属片触接,速动簧可触及静触点,该静触点与第三根引出线相连接,所述的第一双金属片上设有与速动簧配合的调节推动螺钉,所述的第一双金属片与第二双金属片的固定端间夹设有绝热绝缘片,三根引出线均固定在接线片上,所述的第一双金属片与第二双金属片均为长宽比为5的长方形。所述的速动簧由托片和动簧片组成,托片的中部与动簧片的中部点焊固定,动簧片的一端翅起,动簧片的另一端设有一动触点,该动触点与静触点的间隙为0.1 0.3mm,在动触点顶触静触点后,此时在动簧片的翅起的一端施加作用力,动触点便离开静触点,弹向托片,动触点及静触点的直径均为3mm。所述的动簧片的中部设有两条相对应的槽孔。所述的热电阻通过弹簧夹紧贴固装在第一双金属片上。所述的速动簧与静触点均设在基座上的相应卡槽内。所述的速动簧的一侧与第一双金属片的距离为0.3 1mm。所述的速动簧的一侧与第一双金属片的距离为0.5mm。所述的接线片插接在基座中的卡槽内,所述的接线片为L形。所述的基座与盖板组合构成长方体形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结构简单,节省空间和能耗,既节省了空间和能耗,又降低了成本,且具有较广的应用范围。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侧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电气接线图;图4为本技术的双金属片与速动簧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速动簧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的A-A剖视图。其中:1为第一双金属片,2为盖板,3为基座,4为接线片,5为第二双金属片,6为调节推动螺钉,7为静触点,8为速动簧,9为弹簧夹,10为热电阻,11为光敏电阻,12为座板,13为托片,14为动簧片,15为动触点,16为槽孔,17为绝热绝缘片,18为光敏电阻的金属引脚,Li为第一引出线,Lo为第二引出线,N为第三引出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如图1 图6所不,一种小型双金属式光控器,包括基座3、盖板2,与基座3 —体的座板12和设于基座中的小型双金属式开关以及三根引出线,小型双金属式开关包括光敏电阻11、热电阻10、第一双金属片1、第二双金属片5、速动簧8、静触点7及绝热绝缘片17,光敏电阻11的一端通过光敏电阻的金属引脚18接第三引出线N,光敏电阻11的另一端通过光敏电阻的金属引脚18与热电阻10的一端相连接,热电阻10的另一端与第一双金属片I的固定端相连接,并还与第一引出线Li相连接,热电阻10通过弹簧夹9紧贴固装在第一双金属片I上。第二双金属片5与第一双金属片I平行设置,速动簧8与静触点7均设在第一双金属片I与第二双金属片5之间,基座3上的相应卡槽内。速动簧8的一侧与第一双金属片I的距离一般为0.3 1mm,本实施例中,速动簧8的一侧与第一双金属片I的距离为0.5_。速动簧8的另一侧与第二双金属片5触接,在静止的起始状态下,速动簧8还可触及固定着的静触点7,该静触点7与第三引出线Lo相连接,为了使速动簧8能快速地切换电路,在第一双金属片I的自由端上还设置一与速动簧8相配合的调节推动螺钉6,即在第一双金属片I的自由端上设有一小螺孔,在小螺孔上装有一调节推动螺钉6,该调节推动螺钉6还根据第一双金属片I的弯曲特性,调节第一双金属片I与速动簧8间的推动距离;第一双金属片I与第二双金属片5的固定端间夹设有绝热绝缘片17,绝热和绝缘性能更加好,减少了多余的发热量,安全性和可靠性有所提升。三根引出线均通过点焊固定在接线片4上。接线片4插接在基座3中的卡槽内,接线片4为L形,第一双金属片I与第二双金属片5均为长宽比为5的长方形,本实施例中,第一双金属片I与第二双金属片5的长度为30mm,宽度为6_。速动黃8由托片13和动黃片14组成,托片13的中部与动黃片14的中部点焊固定,动黃片14的一端翅起,动黃片14的另一端设有一动触点15,在动黃片14的中部设有两条相对应的槽孔16,该动触点15与静触点7的间隙一般为0.1 0.3mm,本实施例中,该动触点15与静触点7的间隙为0.2mm,由于在动簧片14上开有二条对称的槽孔16,将动簧片14 一分为三,但它的两端仍连着,再把中间部分折弯引伸,使其比二边长一些,造成动簧片14张力的不平衡,经点焊后,若在动触点15处用静触点7抵住,由于二触点间的间隙很小,可限制动触点15的运动,在动触点15顶触静触点7后,此时在动黃片15翅起的一端,图中B端加力F,当达到一定程度时,动触点15便离开静触点7,弹向托片13,动触点15及静触点7的直径均为3mm。基座3与盖板2组合构成长方体形状。本技术中的光敏电阻、热电阻始终通过第三引出线N、第一引出线Li与电源相连通,开关在初始状态亦处于N、Lo端相接通的状态,当光照度变大,光敏电阻的阻值变小,流经热电阻的电流变大,热电阻发热,当发热到一定程度与热电阻紧贴的双金属片受热后产生形变,此时设置在双金属片的自由端上的调节推动螺钉便推动速动簧中的动簧片(B端),使动簧片中的动触点与设置在底座中的静触点脱离,开关呈打开状态,线路不形成通路,灯关闭,当光照度变小,光敏电阻的阻值变大,流经热电阻的电流变小,热电阻逐渐不发热,此时双金属片恢复原来的形状,速动簧中的动簧片脱离推力后亦恢复到原状,此时动簧片中的动触点与固定板中的静触点闭合,开关亦呈闭合状态,使线路形成通路,灯点亮。据试验本光控器的最大延时为120秒,具有抗强光干扰的功能,适用环境温度为-40°C +70°C,至少可用于150W及以下白炽灯负载或150VA及以下的节能灯、汞灯、卤素灯等气体放电类灯负载。权利要求1.一种小型双金属式光控器,包括基座、盖板、设于基座中的小型双金属式开关以及三根引出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小型双金属式开关包括光敏电阻、热电阻、第一双金属片、第二双金属片、速动簧、静触点及绝热绝缘片,所述的光敏电阻的一端接一引出线,光敏电阻的另一端与热电阻的一端相连接,热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一双金属片的固定端相连接,并还与另一引出线相连接,所述的第二双金属片与第一双金属片平行设置,所述的速动簧与静触点均设在第一双金属片与第二双金属片之间,速动簧的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小型双金属式光控器,包括基座、盖板、设于基座中的小型双金属式开关以及三根引出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小型双金属式开关包括光敏电阻、热电阻、第一双金属片、第二双金属片、速动簧、静触点及绝热绝缘片,所述的光敏电阻的一端接一引出线,光敏电阻的另一端与热电阻的一端相连接,热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一双金属片的固定端相连接,并还与另一引出线相连接,所述的第二双金属片与第一双金属片平行设置,所述的速动簧与静触点均设在第一双金属片与第二双金属片之间,速动簧的一侧与第一双金属片有一定间距,速动簧的另一侧与第二双金属片触接,速动簧可触及静触点,该静触点与第三根引出线相连接,所述的第一双金属片上设有与速动簧配合的调节推动螺钉,所述的第一双金属片与第二双金属片的固定端间夹设有绝热绝缘片,三根引出线均固定在接线片上,所述的第一双金属片与第二双金属片均为长宽比为5的长方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健翔,顾宝华,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朗骏机电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