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固体储热式电暖器,其包括壳体,并且所述壳体内设置有蓄热体,所述蓄热体包括两个横向布置的第一储热层,两个第一储热层之间设置有竖直布置的第二储热层,所述第一储热层与所述第二储热层内布置有多个储热砖,所述储热砖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通风道,同一层内储热砖的通风道相连通形成一通风通道。对储热砖的结构方式进行了科学的改进,相邻的储热砖的通风道相连通形成用于吸热和散热的通风通道,使得整个蓄热体吸收热量更均匀快速,避免了蓄热体内部产生局部高温烧毁电阻加热元件,同时使得蓄热体在释放热量时更均匀、温和,以合金电阻加热丝替代电热管,提高了蓄热体的蓄热温度,提高了蓄热体的蓄热能力,降低了固体储热式电暖器的制造成本。(*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暖器,尤其涉及一种固体储热式电暖器。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的电暖器主要有直热式和储热式两种用途。直热式电暖器接通电源后就直接将电能转化成热能释放出来,储热式电暖器则是先将电能转化成热能储存起来,然后根据需要再将热量释放出来。目前,由于氧化镁烧结砖的物理性能稳定,储热能力和传热能力较好,价格低廉,所以以氧化镁烧结砖为储热材料的固体储热电暖器有多种形式,其构造都是由控制系统、储热材料和电加热元件、保温材料及壳体构成。在夜间低谷电价的时间段里加热,储热材料吸收电阻元件产生的热量使温度逐渐升高,低谷电价的时间结束后即停止加热,然后根据需要再将热量释放出来。但是,由于氧化镁烧结砖的结构设计和设置方式存在着缺陷,使得现有的固体储热式电暖器的蓄热体在吸收热量和释放热量不均匀,容易导致部分电加热元件因温度过高而烧毁,因此目前都采用电热管为电加热元件,储热温度都低于700°C,既增加了成本,有降低了储热能力。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更进一步的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固体储热式电暖器,以使蓄热体提高储热的温度,提高蓄热体的储热能力,使蓄热体吸收热量和释放热量更均匀、快速,以合金电阻加热丝代替加热管,降低了固体储热式电暖器的成本。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种固体储 热式电暖器,其包括壳体,其中,所述壳体内设置有蓄热体,所述蓄热体包括两个横向布置的第一储热层,两个第一储热层之间设置有竖直布置的第二储热层,所述第一储热层与所述第二储热层内布置有多个储热砖,所述储热砖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通风道,与同一层内储热砖的通风道相连通形成一通风通道。所述的固体储热式电暖器,其中,所述储热砖为长方体储热转,所述储热砖的左、右表面上分别设置有通槽,通槽沿所述储热砖长度方向延伸形成所述通风道,所述通风道用于辅助加热和主散热,所述储热砖的上、下表面分别设置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沿所述储热砖的长度方向延伸,同一层内的储热砖的容纳槽相连通形成一容纳通道,每个容纳通道内均设置有一加热电阻丝,所述加热电阻丝与所述容纳通道之间留有缝隙,所述缝隙形成用于主加热和辅助散热的通风风道,在蓄热体中横向布置的第一储热层所布置的储热砖,其横向连通的通风道处于上、下连通状态,所述第二储热层内的加热电阻丝沿着储热砖的容纳槽布置,所述加热电阻丝所布置的容纳通道用于主加热和辅助散热,剩余容纳通道用于主散热和辅助加热。所述的固体储热式电暖器,其中,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固体储热式电暖器运行的电器控制器。所述的固体储热式电暖器,其中,所述蓄热体外周包覆有保温层,所述蓄热体上设置有储热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直接深入第二层蓄热层所设置的蓄热砖的核心处,以提高蓄热体温度的检测精度,所述储热温度传感器的接线处穿出所述保温层露置在所述保温层外部,所述储热温度传感器与所述电器控制器通信连接。所述的固体储热式电暖器,其中,所述壳体下部设置有冷风进气口,所述冷风进气口与通风通道相连通,所述加热电阻丝与一电源接入端子电路连接。所述的固体储热式电暖器,其中,所述壳体上部设置有热量输出调节器,所述热量输出调节器与所述电器控制器通信连接。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固体储热式电暖器,对储热砖的结构方式进行了科学的改进,相邻的储热砖的通风道相连通形成用于吸热和散热的通风通道,使得整个蓄热体吸收热量和释放热量更均匀,使得延长了布置在蓄热体中的加热电阻丝的使用寿命,使得蓄热体储热的温度提高到850°C,增强了蓄热体的储热能力,同时以加热电阻丝替代加热管,降低了固体储热式电暖器的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中固体储热式电暖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固体储热式电暖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储热砖沿自身长度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储热转的断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提供一种固体储热式电暖器,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本技术提供了 一种固体储热式电暖器,如图1、图2与图4所示的,其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I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已知的技术手段。并且所述壳体I内设置有蓄热体2,所述蓄热体2包括两个横向布置的第一储热层3,两个第一储热层3之间设置有竖直布置的第二储热层4,所述第一储热层3与所述第二储热层4内布置有多个储热砖5,所述储热砖5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通风道6,同一层内储热砖5的通风道6相连通形成一通风通道。使蓄热体2在吸收热量和释放热量更均匀,避免了部分电加热元件因温度过高而烧毁等情况的出现,降低了其运行成本。其更具体的为所述储热砖5为长方体储热转,所述储热砖5的左、右表面上分别设置有通槽,通槽沿所述储热砖长度方向延伸形成所述通风道6,同一层内储热砖5的通风道6相连通形成一通风通道,所述通风通道用于辅助加热和主散热,所述储热砖的上、下表面分别设置有容纳槽9,所述容纳槽9沿所述储热砖5的长度方向延伸,同一层内的储热砖5的容纳槽相连通形成一容纳通道,每个容纳通道内均设置有一加热电阻丝8,所述加热电阻丝8与所述容纳通道之间留有缝隙,所述缝隙形成用于主加热和辅助散热的通风风道,在蓄热体2中横向布置的第一储热层3所布置的储热砖5,其横向连通的通风道6处于上、下连通状态,所述第二储热层4内的加热电阻丝沿着储热砖的容纳槽9布置,所述加热电阻丝8所布置的容纳通道用于主加热和辅助散热,剩余容纳通道用于主散热和辅助加热。在本技术的另一较佳实施例中,如图1与图4所示的,所述储热砖5为长方体储热转,所述储热砖5的左、右表面上分别设置有通槽,通槽沿所述储热砖长度方向延伸形成所述通风道6,所述储热砖5上、下表面分别设置有容纳槽9,所述容纳槽9沿所述储热砖5长度方向延伸,同一层内的储热砖5的容纳槽9相连通形成一容纳通道,每个容纳通道内均设置有一加热电阻丝8,如图1中所示的采用折线表示所述加热电阻丝8 ;所述加热电阻丝8与所述容纳通道之间留有缝隙,所述缝隙形成辅助通风通道,当所述加热电阻丝8通电加热时,所有通风通道迅速形成一个加热等温腔体,使得所有储热砖5均匀吸收热量,避免了局部高温区的存在,确保了所述加热电阻丝8处于长寿命的工作环境,当输出热量时,夕卜界冷空气均匀从底部进入蓄热体2内后,均匀布满储热砖5形成的所有通风通道,从储热砖5逐渐吸收热量,空气的温度逐渐升高,然后从储热体2的上端经过热量输出调节器15流出,以空气自然对流的形式向外界均匀温和地释放热量。更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的,所述壳体I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固体储热式电暖器运行的电器控制器10,并且所述蓄热体I外周包覆有保温层11,所述蓄热体上设置有储热温度传感器12,所述储热温度传感器12穿出所述保温层11露置在所述保温层11外部,所述储热温度传感器12与所述电器控制器10通信连接。所述电器控制器10通过所述储热温度传感器12传输的温度,控制是否继续加热蓄热体2,提高了本技术的可操控性。在本技术的另一较佳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的,所述壳体I下部设置有冷风进气口 13,所述冷风进气口 13与通风通道相连通,所述加热电阻丝8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固体储热式电暖器,其包括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置有蓄热体,所述蓄热体包括两个横向布置的第一储热层,两个第一储热层之间设置有竖直布置的第二储热层,所述第一储热层与所述第二储热层内布置有多个储热砖,所述储热砖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通风道,同一层内储热砖的通风道相连通形成一通风通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固体储热式电暖器,其包括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置有蓄热体,所述蓄热体包括两个横向布置的第一储热层,两个第一储热层之间设置有竖直布置的第二储热层,所述第一储热层与所述第二储热层内布置有多个储热砖,所述储热砖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通风道,同一层内储热砖的通风道相连通形成一通风通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体储热式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储热砖为长方体储热转,所述储热砖的左、右表面上分别设置有通槽,通槽沿所述储热砖长度方向延伸形成所述通风道,同一层内储热砖的通风道相连通形成一通风通道,所述通风通道用于辅助加热和主散热,所述储热砖的上、下表面分别设置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沿所述储热砖的长度方向延伸,同一层内的储热砖的容纳槽相连通形成一容纳通道,每个容纳通道内均设置有一加热电阻丝,所述加热电阻丝与所述容纳通道之间留有缝隙,所述缝隙形成用于主加热和辅助散热的通风风道,在蓄热体中横向布置的第一储热层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梅珍,
申请(专利权)人:卢梅珍,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