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剩余污泥回流利用系统的除磷回流池结构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815728 阅读:2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14 06: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剩余污泥回流利用系统的除磷回流池结构,包括除磷回流池池体,池体上部侧壁与沉淀浓缩池出水管道相连接并供含碳源上清液进水,池体上还连接有除磷剂投加管道,除磷剂投加管道通过支撑件竖向固定在池体中部,除磷剂投加管道下端连接有水平分流管,水平分流管上均匀间隔设置有多个投放点,每个投放点处均设置有多个和水平分流管连通且沿周向均匀分布的出口管,池体上部侧壁还设置有上清液出水通道,池体底部设置有除磷污泥出口管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用于剩余污泥回流利用系统中,方便将分离出的含碳源上清液进行除磷处理后回收利用,并能够提高处理效率,同时还具有结构简单,实施方便,实施成本低廉等优点。(*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种剩余污泥回流利用系统的除磷回流池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污水处理领域,尤其是一种活性污泥法水处理的剩余污泥回流利用系统的除磷回流池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城镇化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日常用水量增加,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难度大等因素,造成城市污水常常呈现出有机物浓度低,氮磷含量较高。尤其是南方城市,雨水充沛,生活污水的收集方式常常与小河沟联系在一起,即直接拦截河沟将污水引入污水厂,进一步降低了进厂有机物浓度,加大处理难度。城市污水水质呈现有机物浓度越来越低、氮磷营养物越来越高,污水的C/N、C/P比值持续下降的现象。对于大多数污水厂而言,实现同步脱氮除磷本身就具有一定难度,而在低碳源处理系统中,这种问题表现得更加明显;加之排放标准要求愈加严格,因此在低碳源处理系统中在保证脱氮的同时保证除磷效果并达标排放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污水厂针对进水有机物浓度较低,无法保证同步脱氮除磷问题的常规手段为在二沉池投加除磷药剂、在反硝化段投加甲醇。很显然这种运行模式是导致低碳源污水厂运行费用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因此,目前污水厂采用的投加碳源的方式不仅增加了经济成本,同时也违背了节能减排、低能耗的宗旨。同时,活性污泥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污水生物处理技术,但它一直存在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会产生大量的剩余污泥。目前,剩余污泥处理大都采用填埋或焚烧,这些常规方法在处理污泥的同时又会给环境带来新的负面效应,此外,污泥处理的投资和运行费用巨大,可占整个污水厂投资及运行费用的25% -65%,已成为污水厂所面临的沉重负担。虽然市政污水污泥含水率高,粘性强,不易实现泥水分离,但其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据相关资料显示,活性污泥的有机物含量为70%以上,有机物的组成包括碳水化合物10% 20%,脂肪20% 40%,蛋白质30% 40%。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申请人考虑设计了一种剩余污泥回流利用系统,将活性污泥法水处理产生的部分活性污泥回收,然后加入碱液使其反应,反应后进入沉淀浓缩池沉淀分离出含碳源上清液,再在沉淀分离出的含碳源上清液中加入除磷剂处理,然后就可以作为碳源回收利用。该系统中,如何设计一个除磷回流池以用于将沉淀分离的含碳源上清液进行除磷处理后回流,并提闻其除憐处理速率,成为有待考虑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怎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用于剩余污泥回流利用系统中方便对沉淀分离得到的含碳源上清液进行除磷处理并能够提高处理速率的剩余污泥回流利用系统的除磷回流池结构。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中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剩余污泥回流利用系统的除磷回流池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除磷回流池池体,池体上部侧壁与沉淀浓缩池出水管道相连接并供含碳源上清液进水,池体上还连接有除磷剂投加管道,除磷剂投加管道通过支撑件竖向固定在池体中部,除磷剂投加管道下端连接有水平分流管,水平分流管上均匀间隔设置有多个投放点,每个投放点处均设置有多个和水平分流管连通且沿周向均匀分布的出口管,池体上部侧壁还设置有上清液出水通道,池体底部设置有除磷污泥出口管道。本技术的除磷回流池结构,连接设置了除磷剂投加管道供除磷剂投加,同时与沉淀浓缩池出水管道相连接供含碳源上清液进水,然后设置了独特的除磷剂投加管道出口结构,使得投加除磷剂时,除磷剂能够非常均匀地与含碳源上清液混合,加速反应速率,提高处理速率,同时不影响污泥沉淀的沉降。除磷处理后的上清液从上清液出水通道流出并作为污水处理碳源回收利用。下方沉淀能够从除磷污泥出口管道外排,具体实施时可以排至脱水间进行脱水外运处理。这样,本技术用于剩余污泥回流利用系统中,能够高效率地实现碳源上清液的除磷处理,进而实现回收利用,不仅减少了剩余污泥产量,降低剩余污泥的后续处理成本,而且还能作为一种廉价的补充碳源弥补市政污水进水中碳源不足这一现状。综上所述,本技术能够用于剩余污泥回流利用系统中,方便将分离出的含碳源上清液进行除磷处理后回收利用,并能够提高处理效率,同时还具有结构简单,实施方便,实施成本低廉等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简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下图1所示,一种剩余污泥回流利用系统的除磷回流池结构,包括除磷回流池池体1,池体I上部侧壁与沉淀浓缩池出水管道2相连接并供含碳源上清液进水,池体I上还连接有除磷剂投加管道3,除磷剂投加管道3通过支撑件4竖向固定在池体I中部,除磷剂投加管道3下端连接有水平分流管5,水平分流管5上均匀间隔设置有多个投放点,每个投放点处均设置有多个和水平分流管5连通且沿周向均匀分布的出口管6,池体上部侧壁还设置有上清液出水通道7,池体底部设置有除磷污泥出口管道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剩余污泥回流利用系统的除磷回流池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除磷回流池池体,池体上部侧壁与沉淀浓缩池出水管道相连接并供含碳源上清液进水,池体上还连接有除磷剂投加管道,除磷剂投加管道通过支撑件竖向固定在池体中部,除磷剂投加管道下端连接有水平分流管,水平分流管上均匀间隔设置有多个投放点,每个投放点处均设置有多个和水平分流管连通且沿周向均匀分布的出口管,池体上部侧壁还设置有上清液出水通道,池体底部设置有除磷污泥出口管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剩余污泥回流利用系统的除磷回流池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除磷回流池池体,池体上部侧壁与沉淀浓缩池出水管道相连接并供含碳源上清液进水,池体上还连接有除磷剂投加管道,除磷剂投加管道通过支撑件竖向固定在池体中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庞子山杜宇麟张琨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渝西水务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