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汽车的前柱,具有:外板(217);内板(218);被夹持在所述外板和所述内板之间的中空部件(253);加强部件(244)。所述外板具有沿所述前玻璃的边缘延伸的玻璃安装凸缘部(275)。所述中空部件在其长度方向的末端部(372)具有第一凹部(373),该第一凹部(373)设在上壁部(264)上。该第一凹部从所述外板(217)的所述玻璃安装凸缘部向下方分离。所述加强部件具有第二凹部(356),该第二凹部(356)焊接在所述第一凹部上,并且从所述外板的所述玻璃安装凸缘部向下方分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的前柱,尤其涉及在中空部件上设有外板的汽车的前柱。
技术介绍
汽车中的左右的前柱位于汽车的前部,是用于安装前玻璃(挡风玻璃)的部件。一般的前柱,通过使外板和内板重合并焊接,由此构成为封闭截面状的部件。这样的前柱在专利文献I中已知。外板及内板需要用于相互接合的凸缘。这些凸缘从前柱向外侧突出。因此,前柱大型化。对此,近年来,随着不断进行前柱的开发,在专利文献2中获知一种前柱,该前柱使用通过液压成形法一体形成的中空部件。专利文献2中已知的前柱,由中空部件和外板构成。中空部件由通过液压成形法形成的管构成。外板覆盖在中空部件的车宽方向的外侧面上并接合。与上述的一般的前柱相比,专利文献2中已知的前柱是小型的。与其相应地,对从车室到车身前方进行观察的可视范围(视野)扩大。不过,根据汽车的种类,从设计上的观点考虑,存在前柱整体形成为向车身的外侧突出的、所谓弯曲状的情况。在采用弯曲的前柱的情况下,也优选能够确保与采用直线状的前柱的情况相同的支柱刚性。因此,考虑增大中空部件的壁厚及直径。但是,存在前柱的重量增加的可能性。另外,若增大中空部件的直径,则存在从车室进行观察的视野相应地变窄的可能性。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3-44051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18207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前柱的重量并提高前柱的刚性的技术。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汽车的前柱,所述前柱包括中空部件、外板、内板,所述中空部件整体形成为向车身的外侧突出的弯曲状,所述外板设在所述中空部件的车外侧的壁部上,所述内板以沿所述中空部件的车室侧的壁部的方式形成,且设在所述车室侧的壁部上。优选地,所述内板具有限制凹部,该限制凹部通过嵌入至所述中空部件的一部分,对所述中空部件相对于所述内板向车宽方向的相对位移进行限制。优选地,所述外板及所述内板分别具有用于相互重合的第一凸缘,相互重合的状态的所述各第一凸缘兼作为用于安装密封件的密封件安装部,所述密封件是能够对相对于所述车身成为闭状态的侧门进行密封的部件。优选地,所述外板及所述内板在相对于所述中空部件与所述各第一凸缘相反侧的部位上分别具有第二凸缘,所述外板的第二凸缘和所述内板的第二凸缘相对于所述中空部件分别设置。优选地,所述外板的第一凸缘和所述内板的第一凸缘以能够通过双面点焊(direct spot welding)进行接合的方式重合,所述外板的第二凸缘相对于所述中空部件以能够通过从所述外板侧的单面点焊(in direct spot welding)进行接合的方式重合,所述内板的第二凸缘相对于所述中空部件以能够通过熔化极惰性气体保护焊(MIGwelding(metal inert gas welding))进行接合的方式重合。优选地,在所述内板中,所述第一凸缘和所述第二凸缘之间的中间部位相对于所述中空部件以能够通过熔化极惰性气体保护焊进行接合的方式重合。优选地,所述外板具有与所述中空部件相比向所述车室侧伸出的车顶接合外凸缘部,所述中空部件具有沿所述车顶接合外凸缘部向所述车室侧伸出的车顶接合延长凸缘部,所述车顶接合延长凸缘部及所述车顶接合外凸缘部与车顶的凸缘部以能够通过双面点焊进行接合的方式重合。更优选地,所述外板及所述内板在相对于所述中空部件、与所述车顶相反侧的位置上分别具有凸缘,该凸缘相互重合且通过双面点焊接合。更优选地,具有位于所述中空部件与所述内板之间、且能够从所述车室侧螺入螺栓的螺母,该螺母由接合在所述内板上的平板部和比该平板部小的螺母部构成,该螺母部穿过形成在所述中空部件上的螺母穿通孔部向所述中空部件的内部突出。更优选地,所述螺母穿通孔部相对于所述螺母部的中心线倾斜。优选地,所述外板及所述内板分别具有第一凸缘和第二凸缘,该各第二凸缘相对于所述中空部件分别接合,所述各第一凸缘位于相互对合的位置,在所述前柱的前端部及后端部,在所述各第一凸缘之间分别夹入加强部件且相互接合,在所述前端部与所述后端部之间,所述各第一凸缘以能够安装用于进行侧门的密封的密封件的方式重合,在所述各第一凸缘之间局部地具有间隙,并且,不具有该间隙的部位相互接合,所述间隙与由所述中空部件、所述外板、所述内板包围的、封闭的空间部连通。更优选地,所述间隙由凹部构成,该凹部形成在所述各第一凸缘的至少一个的凸缘面上。更优选地,所述前后的加强部件在所述空间部中还接合在所述中空部件上。更优选地,所述外板具有与所述中空部件的上表面重合并接合的玻璃安装凸缘部,该玻璃安装凸缘部形成为能够安装前玻璃的平坦的板状,所述中空部件的前后方向的末端部通过加强部件得到加强,该加强部件具有重合在所述末端部的所述中空部件的上表面上并接合的接合部位,该接合部位及所述末端部的上表面从所述玻璃安装凸缘部向下方离开。更优选地,所述末端部通过所述加强部件和所述内板被夹入并接合。更优选地,所述中空部件的厚度及所述加强部件的厚度是适合进行基于熔化极惰性气体保护焊的接合的大小。优选地,所述内板在下部具有向所述车室侧鼓出的带层差加强筋和在车宽方向上贯通的开口部,所述带层差加强筋由多个折曲部构成,该折曲部以沿所述中空部件且向车身后部延伸的方式形成在所述内板上,所述开口部是能够将从所述中空部件的内部导出的柔性的线状部件取出至所述车室侧的贯通孔,该贯通孔位于跨越所述多个折曲部的至少一部分的位置,由此,上半部位于所述带层差加强筋的部分上。更优选地,所述内板具有将所述开口部的周缘的周围包围的加强用的层差部。更优选地,所述带层差加强筋构成为,相对于所述内板,其前端部最向外鼓出,并且,随着趋向车身后部,鼓出的程度逐渐减小。专利技术的效果在本专利技术中,中空部件整体形成为向车身的外侧突出的弯曲状。在该中空部件中,在车室侧的壁部上重合并接合有内板。也就是说,通过内板对中空部件进行加强。作用在内板上的冲击负荷能够通过刚性得到提高的中空部件高效地传递至车身的后部。而且,为了提高中空部件的刚性,无需增大中空部件的粗度及壁厚。能够抑制前柱的重量的增加并谋求小型化。通过前柱的小型化,能够扩大从车室进行观察的视野。而且,在本专利技术中,通过在内板的限制凹部中嵌入中空部件的一部分,能够对中空部件相对于内板向车宽方向的相对位移进行限制。因此,中空部件通过内板得到加强。其结果为,能够提高中空部件的刚性。因此,能够使作用在中空部件的前端的冲击负荷高效地传递至车身的后部。而且,在本专利技术中,在中空部件的下部的附近,外板的第一凸缘和内板的第一凸缘相互重合。因此,前柱的刚性提高。而且,重合的各第一凸缘能够构成门开口的缘部。该缘部能够安装用于密封门开口的密封件。也就是说,缘部兼作为密封件安装部。通过高刚性的密封件安装部能够良好地支承密封件。而且,在本专利技术中,不使各第二凸缘彼此相互重合,与之相应地,能够使外板及内板小型化。因此,能够谋求前柱的小型化及轻量化。而且,在本专利技术中,能够使外板的第一凸缘和内板的第一凸缘重合,并通过双面点焊接合。外板的第二凸缘能够通过从外板侧的单面点焊接合在中空部件上。内板的第二凸缘能够通过熔化极惰性气体保护焊接合在中空部件上。这样,能够采用适合各接合部的结构的焊接手段,能够高效实施基于焊接的接合工序,因此,能够提高前柱的量产性。而且,在本专利技术中,在内板中,能够将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的前柱,具有:外板(217),其与车身(10B)的车顶(22)相连,并支承前玻璃(215),且面对所述车身(10B)的外侧;面对车室(34)的内板(218);被夹持在所述外板(217)和所述内板(218)之间的中空部件(253);加强部件(244),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板(217)具有沿所述前玻璃(215)的边缘延伸的玻璃安装凸缘部(275),所述中空部件(253),在该中空部件(253)的长度方向的末端部(372)具有第一凹部(373),该第一凹部(373)从所述外板(217)的所述玻璃安装凸缘部(275)向下方分离并设在所述中空部件(253)的上壁部(264)上,所述加强部件(244)具有第二凹部(356),该第二凹部(356)焊接在所述第一凹部(373)上,并且从所述外板(217)的所述玻璃安装凸缘部(275)向下方分离。
【技术特征摘要】
2008.07.04 JP 2008-176237;2008.07.04 JP 2008-17621.一种汽车的前柱,具有:外板(217),其与车身(IOB)的车顶(22)相连,并支承前玻璃(215),且面对所述车身(IOB)的外侧;面对车室(34)的内板(218);被夹持在所述外板(217)和所述内板(218)之间的中空部件(253);加强部件(244),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板(217)具有沿所述前玻璃(215)的边缘延伸的玻璃安装凸缘部(275), 所述中空部件(253),在该中空部件(253)的长度方向的末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藤田浩史,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