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青蟹苗种的池塘培育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792219 阅读:1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12 23:20
一种青蟹苗种的池塘培育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由育苗设施和育苗工艺构成,其特征是配备泥质或泥沙底质的育苗池,育苗池内有微孔充气和增氧机;育苗前对蓄水池、育苗池进行清塘、消毒,进水用120目筛绢网袋过滤;青蟹幼体孵化在育苗池中直接孵化,青蟹幼体孵出后第2天起即开启全部增氧设施;青蟹幼体饵料是:Z1~Z3前期投喂轮虫,Z1~Z2阶段防止桡足类进入育苗水体,Z3后期除投喂轮虫,补充投喂小规格桡足类,Z4阶段投喂小规格桡足类,Z5阶段投喂成体桡足类;育苗初期水位70~80cm,从Z3起逐渐向育苗池添加新水,育苗期间水质指标是溶解氧≥5mg/L,氨氮≤0.4mg/L,pH值7.8~8.5,盐度28~34。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海水蟹类池塘培育技术。
技术介绍
目前,养殖蟹类(梭子蟹、河蟹、青蟹)的苗种培育方式有工厂化培育和池塘培育两种。其中,梭子蟹、河蟹自21世纪初突破池塘育苗关键技术之后,已在全国范围内普及,苗种产量分别占人工生产苗种总量的70%和90%,推动了这两个品种养殖产业的发展。青蟹苗种培育由于受生产条件和育苗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目前仍以工厂化育苗方式为主,苗种生产量仅能满足15%左右的养殖用苗需求,养殖用苗主要依赖海区自然苗。青蟹工厂化育苗方式是在配备供气、供水、供热、光照控制等条件的育苗车间或室外苗池(水泥池上方和周边设置开闭式保温膜和遮光膜)中将潘状幼体培育至大眼幼体(M)或I 2期仔蟹;育苗过程中根据幼体的不同发育阶段选择投喂轮虫、卤虫无节幼体等适口生物饵料;通过换水方式维持苗池水质的稳定。工厂化育苗的特点:1)苗种生产全过程在可控条件下进行,受季节和气候条件影响较小;2)单位水体出苗量较高,幼体放养密度在10万只/m2左右,单位水体出苗量4000 5000只/m3,最高10000只/m3 ;3)苗种收捕方便。存在的问题:1)苗种生产成本较高,由于育苗期间的饵料完全依靠人工投喂,且潘状幼体阶段培育以卤虫无节幼体为主要饵料,近年来,由于国际市场卤虫资源量减少,作为青蟹工厂化育苗主要成本支出的卤虫卵价格逐年递升(2010年卤虫卵价格为2008年价格的3倍),育苗成本的不确定性对苗种生产单位育苗积极性有较大影响;2)实施工厂化育苗需要配置育苗车间及水、电、热、气供应等配套生产设施,基础投入较高(年产200 300万只蟹苗的育苗场需800 1000立方育苗水体,投资20余万元);3)受育苗成本和苗场建设先期投入大等因素影响,青蟹工厂化育苗方式的推广普及有较大难度。池塘育苗方 式是将原来在工厂化条件下实施的苗种生产过程移至室外养殖池塘中进行。相对于工厂化育苗而言,池塘育苗的苗种放养密度较低,可充分利用光照充足的有利条件,在池塘中繁殖藻类、轮虫、桡足类等自然生物饵料,有利于降低育苗成本,增加育苗收益。青蟹池塘育苗方式至今未能应用于生产的原因:一是由于青蟹潘状幼体对20碳五烯酸和22碳六烯酸等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需求高于河蟹和梭子蟹,如单纯投喂豆浆、鸡蛋黄、微囊饲料等非生物饵料,青蟹Z1 Z2 (潘状I期 潘状2期)的变态成活率极低;二是青蟹潘状幼体阶段的适宜培育水温为28°C以上(梭子蟹、河蟹为22 25°C),低于这一温度,则会由于幼体发育期延长,体质变弱、患病率增加等因素导致成活率下降;三是与梭子蟹、河蟹潘状幼体阶段的低温培育环境相比,在高温条件下维持青蟹潘状幼体培育环境的稳定难度较大,这是因为在高温条件下三角褐指藻、新月菱形藻等营养丰富,可直接被早期幼体摄食的耐低温藻类完全不能生存,即使是能够在此温度条件下正常生长的海水小球藻、云微藻等绿藻类,其生长周期也由原来的10 15天缩短至5 7天。此外,由于高温与强光常常相伴而至,如忽视气候条件、池塘底质条件和海区水质条件的差异,简单采用梭子蟹、河蟹的池塘育苗方法,在幼体孵出前施肥繁殖藻类,不仅在育苗前期会由于藻类的过度繁殖而使苗池水体的PH达到9以上,影响幼体的变态成活率,育苗后期还会因藻类死亡分解后产生的有机物增加苗池水质管理难度;四是高温条件下剑水蚤等肉食性桡足类繁殖速度加快,如引种时间或引种密度控制不当,极易对青蟹早期幼体以及轮虫、卤虫幼体等饵料生物造成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需要解决的是提供了。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由育苗设施配备和育苗工艺构成,其特征是配备的育苗池面积500 1000m2,泥质或泥沙底质,池深1.5 1.8m,有效蓄水水位1.2m以上,育苗池内池底有微孔充气设施,水面设置水车式增氧机;配备蓄水池,蓄水能力为育苗池水体总量的1/3以上;育苗前对蓄水池、育苗池、进排水沟进行夯实、整修,保持池塘内坡坡面平整;在青蟹幼体孵化前提前进行清塘处理,然后用50 75kg/667m2生石灰对育苗池进行消毒,并在育苗池进水前一周,用10kg/667m2的漂白粉再次消毒;青蟹幼体孵出前3 4天,用水泵从蓄水池抽水至育苗池,进水用120目筛絹网袋严格过滤,进水水位0.7 0.Sm ;青蟹幼体孵化采取在傍晚时将卵色已转为灰黑色、胚体心跳达到150次/分钟的抱卵蟹放在20 IOOml/L的甲醒溶液中浸浴消毒10分钟或20mg/L的新洁尔灭浸泡40分钟,用海水冲洗后,放入蟹篓内吊挂在育苗池中直接孵化,一只蟹篓放一只抱卵蟹,蟹篓入口处配网盖,蟹篓孔径不得超过0.5cm ;青蟹幼体放养密度为1.5 2万只/m3 ;自青蟹幼体孵出后第2天起即开启全部增氧设施;青蟹幼体不同发育阶 段投喂的饵料是=Z1 Z3前期投喂轮虫,轮虫密度8 10个/ml,在Z1 Z2阶段防止桡足类进入育苗水体,Z3后期除投喂轮虫外,补充投喂经80目筛网过滤的小规格桡足类,Z3阶段轮虫密度8 10个/ml、经80目筛网过滤的小规格桡足类密度5 8个/ml ;Z4阶段投喂经80目筛网过滤的小规格桡足类,密度8 10个/ml ;Z5阶段投喂成体桡足类,密度8 10个/ml ;育苗池不施肥,育苗期间所需的轮虫、桡足类生物饵料采取每天投喂方式,不在育苗池内直接培养生物饵料,以便于调控饵料种类和饵料密度;育苗初期水位控制在70 80cm,从Z3起逐渐向育苗池添加新水,每天从蓄水池中取水过滤后添加5cm,育苗池水满后,可以每天适量换水,直至出苗;育苗期间水质指标是溶解氧≥5mg/L,氨氮≤0.4mg/L, pH值7.8 8.5,盐度28 34。本专利技术的突出特点是针对现行青蟹苗种工厂化育苗方式生产成本高,苗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苗种生产规模和生产量与养殖生产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池塘育苗方式由于青蟹潘状幼体至大眼幼体培育需要在较高温度条件下进行,水质调控难度大等问题,通过对不同发育阶段青蟹潘状幼体摄食习性以及轮虫、桡足类等饵料生物在苗池中繁殖规律的研究,集成了高温条件下苗池饵料生物繁殖生长、种类交替及苗池水质调控技术,以轮虫一烧足类饵料组合取代传统的轮虫一卤虫无节幼体饵料组合的海水蟹类池塘育苗方法,在完全不使用卤虫无节幼体的条件下,青蟹潘状幼体至大眼幼体的培育成活率达到10%以上,苗种活泼、健壮,大眼幼体至仔蟹变态成活率高,育苗成本降低50%以上,实现了青蟹池塘育苗中不使用卤虫无节幼体的目标,表明池塘育苗的优势显著。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是配备面积500 IOOOm2的育苗池,泥质或泥沙底质,池深1.5 1.Sm,有效蓄水水位1.2m以上,育苗池内池底设置微孔充气设施,水面设置水车式增氧机,增氧机功率按I 1.5千瓦/667m2配置;配备蓄水池,蓄水能力为育苗池水体总量的1/3以上;育苗前对蓄水池、育苗池、进排水沟进行夯实、整修,保持池塘内坡坡面平整;新建池塘使用前须进水试漏;在青蟹幼体孵化前提前进行清塘处理,然后用50 75kg/667m2生石灰对育苗池进行消毒,并在育苗池进水前一周,用10kg/667m2的漂白粉再次消毒;青蟹幼体孵出前3 4天,用水泵从蓄水池抽水至育苗池,进水用120目筛絹网袋严格过滤,进水水位0.7 0.8m ;青蟹幼体孵化采取在傍晚时将卵色已转为灰黑色、胚体心跳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青蟹苗种的池塘培育方法,本专利技术由育苗设施配备和育苗工艺构成,其特征是配备的育苗池面积500~1000m2,泥质或泥沙底质,池深1.5~1.8m,有效蓄水水位1.2m以上,育苗池内池底有微孔充气设施,水面设置水车式增氧机;配备蓄水池,蓄水能力为育苗池水体总量的1/3以上;育苗前对蓄水池、育苗池、进排水沟进行夯实、整修,保持池塘内坡坡面平整;在青蟹幼体孵化前提前进行清塘处理,然后用50~75kg/667m2生石灰对育苗池进行消毒,并在育苗池进水前一周,用10kg/667m2的漂白粉再次消毒;青蟹幼体孵出前3~4天,用水泵从蓄水池抽水至育苗池,进水用120目筛绢网袋严格过滤,进水水位0.7~0.8m;青蟹幼体孵化采取在傍晚时将卵色已转为灰黑色、胚体心跳达到150次/分钟的抱卵蟹放在20~100ml/L的甲醛溶液中浸浴消毒10分钟或20mg/L的新洁尔灭浸泡40分钟,用海水冲洗后,放入蟹篓内吊挂在育苗池中直接孵化,一只蟹篓放一只抱卵蟹,蟹篓入口处配网盖,蟹篓孔径不得超过0.5cm;青蟹幼体放养密度为1.5~2万只/m3;自青蟹幼体孵出后第2天起即开启全部增氧设施;青蟹幼体不同发育阶段投喂的饵料是:Z1~Z3前期投喂轮虫,轮虫密度8~10个/ml,在Z1~Z2阶段防止桡足类进入育苗水体,Z3后期除投喂轮虫外,补充投喂经80目筛网过滤的小规格桡足类,Z3阶段轮虫密度8~10个/ml、经80目筛网过滤的小规格桡足类密度5~8个/ml;Z4阶段投喂经80目筛网过滤的小规格桡足类,密度8~10个/ml;Z5阶段投喂成体桡足类,密度8~10个/ml;育苗池不施肥,育苗期间所需的轮虫、桡足类生物饵料采取每天投喂方式,不在育苗池内直接培养生物饵料,以便于调控饵料种类和饵料密度;育苗初期水位控制在70~80cm,从Z3起逐渐向育苗池添加新水,每天从蓄水池中取水过滤后添加5cm,育苗池水满后,每天适量换水,直至出苗;育苗期间水质指标是溶解氧≥5mg/L,氨氮≤0.4mg/L,pH值7.8~8.5,盐度28~3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青蟹苗种的池塘培育方法,本发明由育苗设施配备和育苗工艺构成,其特征是配备的育苗池面积500 IOOOm2,泥质或泥沙底质,池深1.5 1.8m,有效蓄水水位1.2m以上,育苗池内池底有微孔充气设施,水面设置水车式增氧机;配备蓄水池,蓄水能力为育苗池水体总量的1/3以上;育苗前对蓄水池、育苗池、进排水沟进行夯实、整修,保持池塘内坡坡面平整;在青蟹幼体孵化前提前进行清塘处理,然后用50 75kg/667m2生石灰对育苗池进行消毒,并在育苗池进水前一周,用10kg/667m2的漂白粉再次消毒;青蟹幼体孵出前·3 4天,用水泵从蓄水池抽水至育苗池,进水用120目筛絹网袋严格过滤,进水水位0.7 ·0.8m ;青蟹幼体孵化采取在傍晚时将卵色已转为灰黑色、胚体心跳达到150次/分钟的抱卵蟹放在20 100ml/L的甲醛溶液中浸浴消毒10分钟或20mg/L的新洁尔灭浸泡40分钟,用海水冲洗后,放入蟹篓内吊挂在育苗池中直接孵化,一只蟹篓放一只抱卵蟹,蟹篓入口处配网盖,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孝连乔振国蒋科技齐计兵马凌波陈凯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