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键盘结构,其包括按键层、接触层、发光层、回弹层、上印刷线路层、隔片层以及下印刷线路层,按键层设置有按键和图文,接触层设置有接触点,发光层设置有发光区以及第一通孔,回弹层设置有金属弹片,上印刷线路层设置有第一接触区,下印刷线路层设置有第二接触区,隔片层开设有第二通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键盘主体由以上部分依次叠装而成,装配方便快速;发光层作为背光源以适用于光线不足的情况;按键层为整片状无间隙的按键结构,防尘防水;图文位于按键的背面,图文永久耐磨;第二通孔能够增加金属弹片的行程进而增强手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装配方便快速、背光效果好、超薄且适用性强、按键不易磨损且防尘防水效果好的优点。(*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脑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键盘结构。
技术介绍
作为电脑的输入设备,键盘可分为104标准键盘、107标准键盘、笔记本式键盘以及无线键盘,其中,上述键盘普遍为剪刀脚结构键盘,其工作原理为:将按键排列成矩阵的形式,由硬件或软件随时对矩阵扫描,一旦某一按键被按下,键盘控制芯片的微处理器便根据其位置,将该按键的行列信息转换为位置码并送入主机或者直接在显示屏显示键名,再由键盘驱动程序查表,得到按键的ASCII码,最后送入内存中的键盘缓冲区供主机取出暂存的指令分析执行。现有的剪刀脚结构键盘一般包括有键帽(即字键)、由X架构的支撑体、起升降作用的硅胶回弹体以及三片式线路组成的键体。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现有的剪刀脚结构键盘存在诸多缺陷,例如:结构复杂且装配不方便;键帽表面的图文易被摩擦掉,使用效果差;无背光效果,只能在光线充足的情况下使用,适用范围比较局限;键盘整体厚度较厚,难以满足电脑键盘日益轻薄的要求,按键与按键之间有间隙,容易脏污滞留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键盘结构,该键盘结构能够实现方便快速装配,且具有背光效果以适用于光线不足的情况,另外,按键图文永久性耐磨,整体厚度较薄,整片无间隙的按键设计能够有效地避免脏污残留。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键盘结构,包括有从上至下依次层叠设置的按键层、接触层、发光层、回弹层、上印刷线路层、隔片层以及下印刷线路层,按键层的正面设置有经UV转印而成的按键,按键层于按键的背面印制有可透光且用于标识按键名的图文,接触层设置有与按键位置对应的接触点,发光层设置有与图文位置对应的发光区以及与接触点位置对应的第一通孔,回弹层设置有与接触点位置对应的金属弹片,上印刷线路层的下表面和下印刷线路层的上表面分别设置有线路布线,上印刷线路层的线路布线设置有与金属弹片接触的第一接触区,下印刷线路层的线路布线设置有与第一接触区位置对应的第二接触区,隔片层开设有分别与第一接触区以及第二接触区位置对应的第二通孔,上印刷线路层和下印刷线路层其中一个设置有接出线。其中,所述发光层为导光片或者冷光片。。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键盘结构,其包括有从上至下依次层叠设置的按键层、接触层、发光层、回弹层、上印刷线路层、隔片层以及下印刷线路层,按键层设置有按键以及位于按键的背面的图文,接触层设置有接触点,发光层设置有发光区以及第一通孔,回弹层设置有金属弹片,上印刷线路层设置有第一接触区,下印刷线路层设置有第二接触区,隔片层开设有第二通孔。本技术的键盘主体由以上部分依次叠装而成,装配方便快速;本技术将面光源结构的发光层作为背光源以实现背光效果,发光层所发出的光线依次经由发光区以及可透光的图文透射出来,即使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使用者亦可方便地操作键盘,进而使得本技术能够适用于光线不足的情况,适用性强;按键层的正面采用UV转印工艺做出整片状无间隙的按键,防尘防水且能够有效地避免脏污残留,标识按键名的图文位于按键的背面,图文永久耐磨;回弹层采用金属弹片,其行程短、力度低、寿命长,第二通孔能够增加金属弹片的行程进而增强手感。综合上述情况可知,本技术具有装配方便快速、背光效果好、超薄且适用性强、按键不易磨损且防尘防水效果好的优点。附图说明下面利用附图来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说明,但是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任何限制。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在图1中包括有:I——按键层11——按键12——图文2——接触层21——接触点3——发光层31——发光区32——第一通孔4——回弹层41——金属弹片5—上印刷线路层51—第一接触区`6——隔片层61——第二通孔7—下印刷线路层71—第二接触区8-接出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来对本技术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键盘结构,包括有从上至下依次层叠设置的按键层1、接触层2、发光层3、回弹层4、上印刷线路层5、隔片层6以及下印刷线路层7,按键层I的正面设置有经UV转印而成的按键11,按键层I于按键11的背面印制有可透光且用于标识按键名的图文12,接触层2设置有与按键11位置对应的接触点21,发光层3设置有与图文12位置对应的发光区31以及与接触点21位置对应的第一通孔32,回弹层4设置有与接触点21位置对应的金属弹片41,上印刷线路层5的下表面和下印刷线路层7的上表面分别设置有线路布线,上印刷线路层5的线路布线设置有与金属弹片41接触的第一接触区51,下印刷线路层7的线路布线设置有与第一接触区51位置对应的第二接触区71,隔片层6开设有分别与第一接触区51以及第二接触区71位置对应的第二通孔61,上印刷线路层5和下印刷线路层7其中一个设置有接出线8,本技术通过接出线8与外部设备之间实现电连接。发光层3的第一通孔32主要用于避开接触点21和金属弹片41,接触点21通过第一通孔32直接与回弹层4的金属弹片41接触;回弹层4的金属弹片41具有行程短、力度低且寿命长的优点,即可以使得本技术具有好的手感,其中,回弹层4也可设计成薄片结构以减小本技术的整体厚度。按键层I为UV—体成型结构,中间无任何间隙,该结构的按键层I位于键盘结构的最上层,可以起到防尘防水的效果并避免脏污残留;标识按键名的图文12位于按键11的背面,图文12永久耐磨。另外,接触层2可以用硅胶或者UV制作,接触层2的接触点21作为按键层I的按键11与回弹层4的金属弹片41之间的连接件,其主要用于传递作用力并实现手感。进一步的,按键层I可以设计成薄膜状;薄膜状的按键层I能够进一步地减小键盘整体厚度,进而实现键盘的超薄设计。需进一步解释,发光层3为导光片或者冷光片;导光片或者冷光片能够设计成薄膜结构且具有发光均匀的优点,另外,色彩还可实现多种变化。更进一步的,按键层I和发光层3可设计成超薄结构;超薄结构的按键层I和发光层3能够进一步地减小键盘整体厚度,进而实现键盘的超薄设计。在本技术工作过程中,使用者通过指尖按压按键层I的按键11位置,被按压按键11将作用力传导至接触层2相应的接触点21,该接触点21抵顶相应的金属弹片41,该金属弹片41向下变形,上印刷线路层5的第一接触区51和下印刷线路层7的第二接触区71接触而形成导通,其中,第二通孔61能够增加金属弹片41的行程进而增强手感。本技术的键盘主体由以上部分依次叠装而成,装配方便快速;本技术将面光源结构的发光层3作为背光源以实现背光效果,发光层3所发出的光线依次经由发光区31以及可透光的图文12透射出来,即使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使用者亦可方便地操作键盘,进而使得本技术能够适用于光线不足的情况,适用性强;另外,面光源结构的发光层3可以减少LED灯的使用数量并可达到省电的效果。综合上述情况可知,技术具有装配方便快速、背光效果好、超薄且适用性强、按键11不易磨损且防尘防水效果好的优点综合上述情况可知,本技术具有装配方便快速、背光效果好、超薄且适用性强、按键11不易磨损且防尘防水效果好的优点。以上内容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键盘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从上至下依次层叠设置的按键层(1)、接触层(2)、发光层(3)、回弹层(4)、上印刷线路层(5)、隔片层(6)以及下印刷线路层(7),按键层(1)的正面设置有经UV转印而成的按键(11),按键层(1)于按键(11)的背面印制有可透光且用于标识按键名的图文(12),接触层(2)设置有与按键(11)位置对应的接触点(21),发光层(3)设置有与图文(12)位置对应的发光区(31)以及与接触点(21)位置对应的第一通孔(32),回弹层(4)设置有与接触点(21)位置对应的金属弹片(41),上印刷线路层(5)的下表面和下印刷线路层(7)的上表面分别设置有线路布线,上印刷线路层(5)的线路布线设置有与金属弹片(41)接触的第一接触区(51),下印刷线路层(7)的线路布线设置有与第一接触区(51)位置对应的第二接触区(71),隔片层(6)开设有分别与第一接触区(51)以及第二接触区(71)位置对应的第二通孔(61),上印刷线路层(5)和下印刷线路层(7)其中一个设置有接出线(8)。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庆明,胡军成,
申请(专利权)人:张庆明,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