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784491 阅读:1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09 23: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包括:IC反应器、厌氧池、缺氧池、第一好氧池、第二好氧池和沉淀池;一污水进水管依次导通连接所述IC反应器、厌氧池、缺氧池、第一好氧池、第二好氧池和沉淀池;所述缺氧池与所述厌氧池之间还导通连接有第一污泥回流管,所述第二好氧池与所述第一好氧池之间还导通连接有第二污泥回流管,所述沉淀池上设置有上清液出水管和排泥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可通过IC法结合厌氧-缺氧-好氧-好氧工序(A2/O2)对生活污水进行有效处理,对生活污水中主要污染物磷、氮及化学耗氧量有着良好的去除效果,且本系统占地少、能耗低、效果稳定。(*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我国目前处理生活污水主要使用活性污泥法传统工艺。传统工艺存在占地面积大,造价及运行费用高,处理效果不理想等缺点。本领域技术人员一直致力于开发一种能克服上述传统工艺存在的缺点,能对生活污水中主要污染物磷、氮及化学耗氧量有着良好的去除效果,且占地少、能耗低、效果稳定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能对生活污水中主要污染物磷、氮及化学耗氧量有着良好的去除效果,且占地少、能耗低、效果稳定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了一种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包括:IC(internalcirculation)反应器、厌氧池、缺氧池、第一好氧池、第二好氧池和沉淀池;一污水进水管依次导通连接所述IC反应器、厌氧池、缺氧池、第一好氧池、第二好氧池和沉淀池;所述缺氧池与所述厌氧池之间还导通连接有第一污泥回流管,所述第二好氧池与所述第一好氧池之间还导通连接有第二污泥回流管,所述沉淀池上设置有上清液出水管和排泥管。进一步优选地,还包括一用于拦截所述污水进水管中的大颗粒悬浮物的格栅,所述格栅设置在所述IC反应器之前的所述污水进水管上,进一步提高IC反应器的处理效果。进一步优选地,还包括一用于调节污水温度和pH值的调节池,所述污水进水管通过所述栅格导入所述调节池内,再由所述调节池导出连接到所述IC反应器内,加设调节池可监测污水的温度和pH值,并可在调节池中进行通过投加酸碱药剂等预处理污水,进一步保证了后续IC反应器的处理效果。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调节池上设置有温度监控器和pH值监控器,实现对污水的温度/pH值进行连续的监控。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二好氧池与所述厌氧池之间还设置有第三污泥回流管,实现循环反应,进一步提高了本系统污水的净化程度。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沉淀池与所述IC反应器之间还设置有第四污泥回流管,实现循环反应,进一步提高了本系统污水的净化程度。进一步优选地,还包括一污泥脱水装置,所述污泥脱水装置设置在所述沉淀池的所述排泥管上,进一步实现泥水分离。 综上所述,本技术的一种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可通过IC法结合厌氧-缺氧-好氧-好氧工序(A2/02)对生活污水进行有效处理,对生活污水中主要污染物磷、氮及化学耗氧量有着良好的去除效果,且本系统占地少、能耗低、效果稳定。附图说明通过以下结合附图对其示例性实施例进行的描述,本技术上述特征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图1是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包括:IC反应器3、厌氧池4、缺氧池5、第一好氧池6、第二好氧池7和沉淀池8 ;一污水进水管I依次导通连接IC反应器3、厌氧池4、缺氧池5、第一好氧池6、第二好氧池7和沉淀池8 ;缺氧池5与厌氧池4之间还导通连接有第一污泥回流管14,第二好氧池7与第一好氧池6之间还导通连接有第二污泥回流管12,沉淀池8上设置有上清液出水管10和排泥管11。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实施方式,本实施例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一用于拦截污水进水管I中的大颗粒悬浮物的格栅(图中未示出),所述格栅设置在IC反应器3之前的污水进水管I上,进一步提高IC反应器的处理效果;一用于调节污水温度和pH值的调节池2,污水进水管I通过所述栅格在导入调节池2内,再由调节池2导出连接到IC反应器3内,通过调节池可监测污水的温度和pH值,并可在调节池中进行通过投加酸碱药剂等预处理污水,提高后续IC反应器的处理效果;示例性的,所述调节池上设置有温度监控器和PH值监控器(图中未示出),实现对污水的温度/pH值进行连续的监控;一污泥脱水装置9,污泥脱水装置9设置在沉淀池8的排泥管11上,进一步实现泥水分离。具体的,为实现循环反应,进一步提高了本系统污水的净化程度。如图所示,第二好氧池7与厌氧池4之间还设置有第三污泥回流管13。沉淀池8与IC反应器3之间还设置有第四污泥回流管15。示例性的,本实施例的一种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的应用过程主要包括这几个工序:调节池-1C反应器-厌氧池-缺氧池-第一好氧池-第二好氧池-沉淀池-污泥脱水装置,具体内容如下:1.调节池:原污水经过I道5_间隙的机械粗格栅去除大颗粒悬浮物,之后进入调节池。通过调节池内设置温度监控器和pH值监控器,对污水的温度/pH值进行连续的监控和酸碱药剂的投加和控制。将调节池内的污水Ph值至7,温度控制在35°C左右。由此提高可生化性,保证后续IC反应器的处理效果。此处B0D5去除率约5%。2.1C反应器:从沉淀池中回流的少量污泥与污水在此混合。IC反应器内pH值控制在6.8 7.2,放宽到更大范围可为6.5 8.0。温度控制在24 35°C为最佳,当污水进水温度低于30°C应该考虑加热。IC反应器内,D0〈0.3mg/L。经过IC反应器后,污水中B0D5去除率达80%左右。对厌氧IC反应器的进水系统采用SUS304不锈钢,并进行改进设计及增加清洗系统,可以避免悬浮物对进水系统的堵塞,以满足处理污水的要求。厌氧IC反应器密闭设计,三相分离器等无渗漏,避免臭气对环境的影响,并可以在冬季保温。3.厌氧池:IC反应器的污水进入厌氧池,污水与来自缺氧池的回流污泥混合后,聚磷菌吸收污水中的有机物,并以PHB的形式贮存在聚磷菌体内,同时释放出大量的磷,回流污泥中含有的硝酸盐被还原成氮气。4.缺氧池:缺氧池完成反硝化吸磷作用。5.第一好氧池:缺氧池混合液进入第一好氧池,与来自第二好氧池的污泥混合后,在第一好氧区内完成硝化和吸磷作用。6.第二好氧池:进一步完成硝化和吸磷作用。7.沉淀池:进入沉淀池沉淀后,沉淀池进行泥水分离,上清液可达标排放,污泥进入脱水系统。8.污泥脱水装置:出水可直接达标排放。污泥进入污泥脱水系统,脱水后可外运处理。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仅限于此,在本技术的上述指导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行各种改进和变形,而这些改进或者变形落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IC反应器、厌氧池、缺氧池、第一好氧池、第二好氧池和沉淀池;一污水进水管依次导通连接所述IC反应器、厌氧池、缺氧池、第一好氧池、第二好氧池和沉淀池;所述缺氧池与所述厌氧池之间还导通连接有第一污泥回流管,所述第二好氧池与所述第一好氧池之间还导通连接有第二污泥回流管,所述沉淀池上设置有上清液出水管和排泥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IC反应器、厌氧池、缺氧池、第一好氧池、第二好氧池和沉淀池;一污水进水管依次导通连接所述IC反应器、厌氧池、缺氧池、第一好氧池、第二好氧池和沉淀池;所述缺氧池与所述厌氧池之间还导通连接有第一污泥回流管,所述第二好氧池与所述第一好氧池之间还导通连接有第二污泥回流管,所述沉淀池上设置有上清液出水管和排泥管。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用于拦截所述污水进水管中的大颗粒悬浮物的格栅,所述格栅设置在所述IC反应器之前的所述污水进水管上。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强奚静燕许志刚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铂尔怡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