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777049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09 19:07
一种散热组件,包含一风扇、一散热鳍片、一导热结构以及一挡墙结构,导热结构由具有热传导性的材料构成,导热结构具有一第一导热部以及两第二导热部,第一导热部与发热元件接触,两第二导热部与散热鳍片接触,发热元件的热能传导至第一导热部再分别传导至两第二导热部,再由两个第二导热部传导至散热鳍片,冷却风被吹出风扇外之后,冷却风先吹向发热元件,再通过挡墙结构的导引,使冷却风转向吹向散热鳍片的入风面,再由散热鳍片的出风面被吹出散热鳍片外,再通过出风口被排出壳体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有关于ー种散热组件,尤指ー种凭借特殊的导热结构的设计,将发热元件所产生的热能呈“Y”型分别传递至散热鳍片,可以缩短发热元件与散热鳍片的热传路径,并且缩短散热鳍片至风扇的距离,可将发热元件所产生的热能快速且均匀地传导至散热鳍片,进而提升整体散热组件的效能,此外可以减少占用空间的散热组件。
技术介绍
现有于电子装置壳体内所设置的散热组件,其结构主要包括一风扇以及一散热鳍片,散热鳍片设置于风扇的出风端且与风扇接触,且散热鳍片与会发热的发热元件接触。当发热元件发热时,所产生的热能会传导至散热鳍片,风扇产生的冷却风直接吹向散热鳍片,再由散热鳍片吹出,再由电子装置壳体的出风ロ排出壳体外,以此达到散热作用。据此可知,由于散热鳍片会吸收大量热能,因此,当冷却风直接吹向散热鳍片,并且可以直接由出风ロ排出机壳外时,其散热效果最佳。但是由于结构或空间等各种条件限制,使得部分电子装置的散热组件设计必须改变,导致冷却风并无法直接吹向散热鳍片且由出风ロ吹出壳体外。请參阅图1所示的现有散热组件10,该现有散热组件10设置于一电子装置的壳体(图中未不出)内。该现有散热组件10包括ー风扇11以及ー散热鳍片12,风扇11用以提供冷却风,冷却风的风向平行于ー第一方向F1。散热鳍片12具有相対的一入风面121以及一出风面122,入风面121与出风面122垂直于第一方向Fl,且出风面122朝向壳体的出风ロ(图中未不出)。风扇11设置于一电路板13的一端,于该电路板13设有ー发热兀件14,散热鳍片12设置于该发热元件14相对于设有该风扇11的ー侧,亦即发热元件14设置于风扇11与散热鳍片12之间,于发热元件14与散热鳍片12的顶部搭设有ー长条状的导热件15。此外,于电路板13上设有ー挡墙结构16,挡墙结构16设置于发热元件14与散热鳍片12タト,挡墙结构16的作用在于阻挡冷却风流失,并且改变冷却风的流向。由于发热元件14设置于风扇11与散热鳍片12之间,因此风扇11平行于第一方向Fl吹出冷却风后,冷却风先吹向发热元件14,而后再到达散热鳍片12,凭借挡墙结构16可避免冷却风流失,且可使原本平行于第一方向Fl的冷却风转向约90度,使冷却风转而以垂直于第一方向Fl吹向散热鳍片12的入风面121,再由出风面122吹出,并由壳体的出风ロ吹出。同吋,发热元件14发热所产生的热能可凭借导热件15传导至散热鳍片12,使热能不至于蓄积于发热元件14。由于上述现有散热组件10将风扇11与散热鳍片12分离设置,且发热元件14设置于风扇11与散热鳍片12之间,导致风扇11与散热鳍片12的距离很远,冷却风先吹向发热元件14再到达散热鳍片12,当冷却风抵达散热鳍片12时,冷却风速度已大幅降低,散热鳍片12的散热效能因而受到影响,无法有效散热。此外,由于该现有散热组件10的风扇11与散热鳍片12的距离远,因此必须所占用的空间大,不利于电子装置小型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缺失,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ー种散热组件,通过特殊的导热结构的设计,将发热元件所产生的热能呈“Y”型分别传递至散热鳍片,可以缩短发热元件与散热鳍片的热传路径,并且缩短散热鳍片至风扇的距离,可将发热元件所产生的热能快速且均匀地传导至散热鳍片,进而提升整体散热组件的效能,此外可以减少占用空间。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ー种散热组件,设置于ー电子装置的ー壳体内,该电子装置具有至少ー电路板与一发热元件,该壳体设有至少ー出风ロ,该散热组件包含:ー风扇,用以提供冷却风,该冷却风平行于ー第一方向吹出该风扇外;一散热鳍片,其具一入风面、一出风面以及一第一面,该入风面与该出风面是相对的两面,该第一面与该入风面及该出风面相邻,该入风面具有一法线,该法线延伸方向与该第一方向之间具有一角度,该出风面朝向该出风ロ,该散热鳍片与该风扇之间具有一第一距离;—导热结构,由具有热传导性的材料构成,该导热结构具有一第一导热部以及两第二导热部,该第一导热部与该发热元件接触,该两个第二导热部连接于该散热鳍片的该第一面,该第一导热部设置于该两个第二导热部之间,该导热结构与该风扇之间具有一第ニ距离,该发热元件所产生的热能传导至该第一导热部,再分别传导至该两个第二导热部,再由该两个第二导热部传导至该散热鳍片;以及ー挡墙结构,设置于该电路板,该挡墙结构与该电路板及该壳体形成一区域用以容置该发热元件、该散热鳍片与该导热结构;该冷却风被吹出该风扇外之后,该冷却风先吹向该发热元件与该第一导热部,再通过该挡墙结构的导引,使冷却风吹向该散热鳍片的入风面,再由该散热鳍片的出风面被吹出该散热鳍片外,再通过该出风ロ被排出该壳体外。所述的散热组件,其中,该导热结构由一板体以及ー长型片体构成,该第一导热部形成该板体,该第二导热部形成该长形片体,该板体的其中一面与该发热元件相接触,该长型片体具有相对的两端部,该长型片体于该两端部之间形成ー凸部,该两端部与该散热鳍片相接触,该凸部凸伸于该散热鳍片外,且该凸部与该板体相接触。所述的散热组件,其中,该板体具有一第一延伸部,该第一延伸部由该板体的ー侧边朝向该散热鳍片的该入风面延伸,该长型片体的该凸部与该第一延伸部相接触。所述的散热组件,其中,该第一延伸部由该板体延伸至该散热鳍片的该入风面。所述的散热组件,其中,该第一延伸部相对于设有该板体的一侧设有一第二延伸部,该第二延伸部贴靠于该散热鳍片与该长型片体的该两端部接触的面。所述的散热组件,其中,该第二延伸部具有相対的两侧,该相対的两侧相邻于该第ニ延伸部与该第一延伸部连接的ー侧,于该相对的两侧各设有一翼片,每ー该翼片与该散热鳍片相接触。所述的散热组件,其中,该导热结构由一板体以及两长条状的导热管构成,该板体的其中一面与该发热元件相接触,每ー该导热管具有一接触部以及ー弯折部,该两导热管对称设置,该两个接触部平行于该第一方向排列设置于该散热鳍片的该第一面,该弯折部凸伸于该散热鳍片外,且该弯折部与该板体相接触。所述的散热组件,其中,该两个弯折部相互平行。所述的散热组件,其中,该两个弯折部相对于连接该接触部的一端相互连接。所述的散热组件,其中,该散热鳍片、该发热元件以及该挡墙结构设置于ー电路板上,该导热结构设置于该散热鳍片以及该发热元件相对于设有该电路板的面上。为使贵审查员对于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目的和功效有更进ー步的了解与认同,兹配合图示详细说明如后。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散热组件的立体组合结构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组合结构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散热鳍片与导热结构的分解结构图;图4为图2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冷却风路径以及热传导路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散热鳍片与导热结构第二实施例的组合结构以及热传导路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散热鳍片与导热结构第二实施例的分解结构图;图8为图6的B-B剖面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散热鳍片与导热结构第三实施例的组合结构以及热传导路径示意图;图10为图9的C-C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导热管的另ー实施例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
技术介绍
:10_现有散热组件;11-风扇;12_散热鳍片;121_入风面;122_出风面;13_电路板;14-发热元件;15_导热件;16-挡墙结构;F1-第一方向;本专利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设置于一电子装置的一壳体内,该电子装置具有至少一电路板与一发热元件,该壳体设有至少一出风口,该散热组件包含:一风扇,用以提供冷却风,该冷却风平行于一第一方向吹出该风扇外;一散热鳍片,其具一入风面、一出风面以及一第一面,该入风面与该出风面是相对的两面,该第一面与该入风面及该出风面相邻,该入风面具有一法线,该法线延伸方向与该第一方向之间具有一角度,该出风面朝向该出风口,该散热鳍片与该风扇之间具有一第一距离;一导热结构,由具有热传导性的材料构成,该导热结构具有一第一导热部以及两第二导热部,该第一导热部与该发热元件接触,该两个第二导热部连接于该散热鳍片的该第一面,该第一导热部设置于该两个第二导热部之间,该导热结构与该风扇之间具有一第二距离,该发热元件所产生的热能传导至该第一导热部,再分别传导至该两个第二导热部,再由该两个第二导热部传导至该散热鳍片;以及一挡墙结构,设置于该电路板,该挡墙结构与该电路板及该壳体形成一区域用以容置该发热元件、该散热鳍片与该导热结构;该冷却风被吹出该风扇外之后,该冷却风先吹向该发热元件与该第一导热部,再通过该挡墙结构的导引,使冷却风吹向该散热鳍片的入风面,再由该散热鳍片的出风面被吹出该散热鳍片外,再通过该出风口被排出该壳体外。...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玮义黄庭强王立婷杜松年
申请(专利权)人: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