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导电膜及其形成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774745 阅读:1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08 18: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透明导电膜,包括:基材,位于基材上导电复材,其中导电复材包括导电碳材,与接触导电碳材的具有拉电子基的非碳无机物。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上述透明导电膜的形成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涉及含有碳材的透明导电膜,更特别涉及具有可稳定提升碳材导电膜的导电性的结构的。
技术介绍
纳米碳管自1991年由Ijima发现以来即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各应用领域极具发展潜力,诸如电磁波遮蔽与静电消散的导电添加应用、储能元件(如锂二次电池、超高电容器及燃料电池等)电极、吸附材、催化剂载体及导热材料等,皆为关键的核心材料之一。近期铟锡氧化物(tin-doped indium oxide、ITO)透明导电氧化物的价格不断飆涨及其在大尺寸制程上的限制,加上软性电子产业的兴起,纳米碳材的高导电度、低可见光吸收度,甚至高机械强度的特性使其在可挠式透明导电膜的应用开发日益重要。以纳米碳管为例,目前纳米碳管透明导电膜的导电特性主要决定于纳米碳管本质导电度、碳管分散性以及网络堆栈结构的控制。不同制备方法及种类形式的碳管的电性差异极大,其薄膜导电度差异可高达数个数量级。为达较佳薄膜导电特性,仍需选择较高纯度的单层或双层纳米碳管。为进一步提升透明导电膜的特性,除了进行碳材来源筛选、纯化,或是与诸如聚(3,4- 二氧乙基噻吩)(poly (3,4-ethylenedioxythiophene)、PED0T)、纳米金属及导电氧化物等材料进行复合外,目前的主流为利用化学掺杂改善纳米碳材导电膜的导电特性。Nature, 388, 255 (1997)文献在真空中以钾金属蒸气与齒素(Br2)蒸气对碳管导电膜进行化学掺杂,可大幅降低碳管电阻,但大部分的产物在空气中不甚稳定。美国专利6,139,919将单层纳米碳管直接浸泡于熔融的碘中进行掺杂,I2会先分解为I+与13_并与碳管产生电荷转移。经掺杂处理的碳管薄膜面电阻可降I个数量级以上,且稳定性较其它卤素掺杂为高。J.Am.Chem.Soc.127,5125 (2005)与 Appl.Phy.Lett.,90,121913 (2007)文献将纳米碳管透明导电膜直接以SOCl2与浓HNO3进行处理,除了可协助移除表面分散剂以达碳管网络致密化的功效外,也可进行纳米碳管的掺杂,整体面电阻的降低也很显著,但同样面临稳定性不佳的问题。美国专利7,253,431使用单电子氧化剂先与纳米碳管进行反应以改变碳管电性,所使用的氧化剂包括有机氧化剂、有机金属络合物、或η电子受体以及银盐等。美国专利2008001141使用具有强拉电子基的有机物作为掺杂物如2,3,5,6-四氟-7,7,8,8-四氰对醌二甲烧(2,3, 5,6-Tetraf luoro-7, 7,8,8-Tetracyano quino-dimethane, TCNQ-F4),惨杂纳米碳管分散液形成的堆栈结构,以提升碳管导电层的导电特性。J.Am.Chem.Soc.,130, 2062 (2008)则探讨具有不同拉电子(electron-withdrawing)与推电子(electron-donating)基团的芳香族与脂肪族有机溶剂,如何改变单层纳米碳管的电子组态,得知具有拉电子基的溶剂可提升导电特性。Adv.Func.Mater.,18,2548 (2008)文献在经SOCl2与HNO3处理的碳管导电膜上涂布导电高分子层PED0T-PSS,于室温空气中可稳定超过1500小时。ACS Nano, 4,6998 (2010)使用双三氟甲烧横酸胺(bis (trifluoromethanesulfonyl) amine, TFSA)等具有较高沸点的强拉电子基团分子,对碳管进行P型掺杂。由于掺杂物挥发性较低,使薄膜导电度在常温的稳定时间能得以延长。Chem.Mater., 22, 5179 (2010)使用单电子氧化剂(one-electron oxidant)如六氯铺酸三乙基氧鐵(triethyloxonium hexachloroantimonate, 0A)对碳管薄膜进行p型惨杂,因OA为不具挥发性的金属盐类,因此具有稳定的掺杂效应。美国专利早期公开2010099815提出将具有拉电子基团(如TCNQ)以共价键固定于高分子侧链,预期可稳定对纳米碳管掺杂的效果,但高分子包覆容易降低碳管薄膜的导电特性。综上所述,大部分掺杂物多以物理或化学吸附的方式进行掺杂,热稳定性与化学稳定性皆不高,而利用表面披覆保护层的方法除不仅无法完全改善外,也可能会降低碳管的导电特性。目前仍缺乏稳定提升碳材导电膜导电特性的掺杂方式,亟需新颖的化学掺杂方式与结构,以改善原始碳材导电膜的导电特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具有可稳定提升导电性的结构的透明导电膜。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透明导电膜,包括:基材,以及导电复材,位于基材上;所述导电复材包括:导电碳材,以及表面改性有拉电子基的非碳无机物,其中导电碳材是与表面改性有拉电子基的非碳无机物接触,形成导电复材。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一种透明导电膜的形成方法,包括:提供基材;以及形成导电复材于基材上,该导电复材包括:导电碳材,以及表面改性有拉电子基的非碳无机物,且导电碳材与表面改性有拉电子基的非碳无机物接触。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由于在本专利技术的透明导电膜中,拉电子基团是以化学键结接枝至非碳材的无机粒子上,而非单纯吸附于导电碳材上,因而可有效改善透明导电膜的附着性、热稳定性、及化学稳定性,并稳定提升导电特性。附图说明图1-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透明导电膜的示意其中,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1 基材;13 表面改性有拉电子基的非碳无机物;15 导电碳材;16 导电复材;17 混合物。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提供可有效提升掺杂稳定性以稳定改善透明导电膜导电性的方法。首先将具有拉电子基团的分子以化学反应接枝至非碳材的无机粒子上,形成表面改性有拉电子基的非碳无机物。接着使表面改 性有拉电子基的非碳无机物直接接触导电碳材,形成透明导电膜。由于拉电子基团是以化学键结接枝至非碳材的无机粒子上,而非单纯吸附于导电碳材上,可有效改善其附着性、热稳定性、及化学稳定性,并稳定提升具有导电碳材的透明导电膜的导电特性。表面改性有拉电子基的非碳无机物可以多种方式接触导电碳材。如图1所示,可在基材11上形成表面改性有拉电子基的非碳无机物13后,再以分散涂布、转印、或气相沉积等方法形成导电碳材15。如图2所示,可先将表面改性有拉电子基的非碳无机物与导电碳材混合后,再将此混合物17涂布于基材11上。如图3所示,可在基材11上先以涂布、转印、或沉积等方法形成导电碳材15后,再形成表面改性有拉电子基的非碳无机物13。在形成图3的结构时,会有部份的表面改性有拉电子基的非碳无机物13渗入导电碳材15中。如此一来,表面改性有拉电子基的非碳无机物仍可帮助导电碳材附着于基材表面上,如图1及图2所示的结构。不论表面改性有拉电子基的非碳无机物13以何种方式接触导电碳材15,两者之间可以不同的结构型式,共同构成基材11上的“导电复材16”,例如表面改性有拉电子基的非碳无机物13与导电碳材15是分层或混掺,形成导电复材16。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结构可进一步衍生为其它多层结构(未在图中标出),优选为交错排列的多层结构。比如基材11/表面改性有拉电子基的非碳无机物13/导电碳材15/表面改性有拉电子基的非碳无机物13、基材11/导电碳材15/表面改性有拉电子基的非碳无机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透明导电膜,包括:一基材;以及一导电复材,位于该基材上,所述导电复材包括:一导电碳材;以及一表面改性有拉电子基的非碳无机物,其中该导电碳材是与该表面改性有拉电子基的非碳无机物接触,形成该导电复材。

【技术特征摘要】
2011.11.23 TW 1001428781.一种透明导电膜,包括: 一基材;以及 一导电复材,位于该基材上,所述导电复材包括: 一导电碳材;以及 一表面改性有拉电子基的非碳无机物, 其中该导电碳材是与该表面改性有拉电子基的非碳无机物接触,形成该导电复材。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中该导电碳材与该表面改性有拉电子基的非碳无机物是以分层或混掺的结构,形成该导电复材。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中该导电碳材与该表面改性有拉电子基的非碳无机物为交错排列的多层结构,形成该导电复材。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中该导电碳材为纳米碳管、石墨烯、氧化石墨烯、石墨烯纳米带、或上述的组合。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中该表面改性有拉电子基的非碳无机物的形状为粒状、片状、网状、膜状、或上述的组合。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中该表面改性有拉电子基的非碳无机物为表面改性有拉电子基的硅、锡、钛、锌、铝、锆、铟、锑、钨、钇、镁、或铈的氧化物、硅酸盐、氢氧化物、碳酸盐、硫酸盐、磷酸盐、硫化物、或上述的组合。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中该表面改性有拉电子基的非碳无机物是一具有拉电子基的硅烷接枝至非碳无机物,该具有拉电子基的硅烷是X-Si (R1) (R2) (R3),X为拉电子基团或含有拉电子基团的分子链,RpR2及R3三者中至少一者为卤素或-OR,R为C1-C4的烷基,其中该拉电子基团是-N02、-CN、-COCH3> -SO3H, _S02CH3、-F、-Cl、-Br、或上述的组口 ο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中该具有拉电子基的硅烷是三氟丙烷三甲氧基娃烧、氣甲基二甲氧基娃烧、或二硝基苯基胺基二乙氧基丙基娃烧。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中该导电碳材与该表面改性有拉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信良黄承钧黄淑娟
申请(专利权)人: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