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车门开启角度限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770888 阅读:4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08 05: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露一种汽车车门开启角度限制装置,其包含有一连接在车身以及车门之间的开度限位机构,一调节板,一偏心轮,一距离感应器,一步进马达,以及一微处理器。所述开度限位机构一端通过枢轴枢设在车身上的托架上,所述开度限位机构的另一端滑设在所述车门内的滑轨内。所述调节板,设于所述开度限位机构的上方,具有一枢设端以及一调节端,所述枢设端枢设在所述车门上,所述调节板常态下平行于所述滑轨。通过所述距离感应器所测得的车门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所述微处理器通过控制所述偏心轮旋转带动所述调节板的调节端向下旋转从而限制所述开度限位机构滑动的距离,使得车门只能开启到一定的角度,有效地避免车门与障碍物碰撞。(*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车门开启角度限制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开启角度限制装置,特别是一种汽车车门开启角度限制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逐渐取代了自行车成为了每个家庭的代步工具。目前,为了防止汽车车门开启的角度过大,通常汽车车门都设置有汽车车门限位器,如图1所示,通常所见的车门限位器包含有以下结构:车门101通过铰链102可转动地安装在汽车的车身103上,在车身103与所述车门101之间安装有开度限位机构104,所述开度限位机构104通过托架105固定在车身103上,所述开度限位机构104 —端通过枢轴106可转动地连接到托架105上,所述车门限位器104另一端滑设于车门101内的滑轨107内,所述车门101内设有止动件(未示),通过所述止动件与所述车门限位器104的配合实现限制汽车车门开启角度的目的。虽然借由此设计,汽车车门开启的角度受到了有效的限制,但是车停好后,开门的时候还是需要乘客观察车门附近是否有障碍物,然而老人和小孩通常都是会不假思索地打开车门,瞬间开启车门会导致车门与障碍物碰撞,造成车门的损坏。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车门开启开启角度限制装置,其可在开门时侦测车门附近是否有障碍物,限制车门开启之角度,防止因疏忽开门导致车门与障碍物碰撞所造成的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车门开启角度限制装置,其可在开门时侦测车门附近是否有障碍物,限制车门开启之角度,防止因疏忽开门导致车门与障碍物碰撞所造成的损坏。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汽车车门开启角度限制装置,包含有一连接在车身以及车门之间的开度限位机构,一调节板,一偏心轮,一距离感应器,一步进马达,以及一微处理器。所述开度限位机构一端通过枢轴枢设在车身上的托架上,所述开度限位机构的另一端滑设在所述车门内的滑轨内。所述调节板,设于所述开度限位机构的上方,具有一枢设端以及一调节端,所述枢设端枢设在所述车门上,所述调节板常态下平行于所述滑轨,当需要限制车门开启角度时,所述调节板的调节端会围绕所述枢设端向下旋转,所述偏心轮,设于所述调节板的调节端的上方,所述调节板的调节端弹性抵顶所述偏心轮下端,当所述偏心轮旋转时,所述调 节板的调节端随着所述偏心轮的旋转而上下运动。所述距离感应器设于所述车门上。所述步进马达,驱动连接所述偏心轮。所述微处理器,与所述距离感应器以及所述步进马达电性连接。优选地,所述车门的内把手电性连接所述微处理器,当所述车门内把手被拉动时,所述微处理器启动所述距离感应器。优选地,所述车门的外把手电性连接所述微处理器,当所述车门处于限制开启角度状态时,拉动所述车门的外把手解除所述车门开启角度限制。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技术通过所述距离感应器在开门前侦测车门附件是否有障碍物,并进一步通过所述微处理器根据距离感应器所测得的车门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精确计算车门应该打开的角度并控制所述步进马达带动所述偏心轮转动进而控制所述调节板向下旋转,从而限制所述开度限位机构滑动的距离,使得车门只能开启到一定的角度,借此,车内人员可放心打开车门,无需担心车门开启的太大而与障碍物碰撞造成不必要的损坏。附图说明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为一现有技术中的汽车车门限位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汽车车门开启角度限制装置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立体结构示意图,显示汽车车门可自由开启时调节板的状态。图3为图2所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显示汽车车门被限制开启角度时调节板的状态。图4为图2所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性连接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图2-4所示为本技术一种汽车车门开启角度限制装置一较佳实施例。在本技术中,所述汽车车门开启角度限制装置包含有一开度限位机构1,一调节板2,一偏心轮3,一距离感应器4,一步进马达5以及一微处理器6。所述开度限位机构I连接在车身10以及车门11之间,所述开度限位机构I 一端通过枢轴13枢设在车身10上的托架12上,所述开度限位机构I的另一端滑设在所述车门11内的滑轨14内,使得所述开度限位机构I随着车门11的开关而沿着所述滑轨14来回滑动。所述调节板2设于所述开度限位机构I的上方,具有一枢设端21以及一调节端22,所述调节板2的枢设端21枢设在所述车身10上,使得所述调节板2可围绕所述枢设端21旋转,所述调节板2的调节端22通过一复位弹簧(未示)设置在所述车身10上,所述复位弹簧为所述调节端22提供弹性回复力,确保其在离开初始位置后能回复到初始位置。在常态下,所述调节板2与所述滑轨14平行,所述开度限位机构I可沿着所述滑轨14自由滑动,因此,所述车门11可自由开启,而当需要限制车门开启角度时,所述调节端22会向下旋转使得所述调节板2不再与所述开度限位机构I平行,从而可限制所述开度限位机构I滑动到一对应距离,借此限制了车门11的打开的角度。所述偏心轮3设于所述调节板2的调节端22的上方,所述调节板2的调节端22在所述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弹性抵顶所述偏心轮3下端,所述调节端22会在所述偏心轮3以及所述复位弹簧的作用下,由初始位置向下移动到一预定位置然后再回到初始位置。所述距离感 应器4设于所述车门11上用于感应所述车门11的附近一定距离(此处所说的一定距离指的是车门完全打开的过程中,车门外边缘与车身的最远距离)内是否有障碍物,如果有障碍物,测量所述车门11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所述步进马达5驱动连接所述偏心轮3,带动所述偏心轮3转动。所述微处理器6与所述距离感应器4以及所述步进马达5电性连接,供根据所述距离感应器4所测得的所述车门11与所述障碍物之间的距离,计算出对应所述距离所述车门11所能够开启的最大角度,并推测出所述调节板2的调节端22应该向下移动的距离,以及所述偏心轮3应该旋转的角度,然后通知所述步进马达5带动所述偏心轮3按照所推测的应该旋转的角度进行旋转,随着所述偏心轮3的旋转,所述调节板2的调节端22会向下移动直到到达对应位置,借此,所述开度限位机构I在滑动的过程中会受到阻碍而无法顺利滑动到末端,借此限制了所述车门11的最大开启角度。所述微处理器6与车门内把手111以及车门外把手112电性连接,当所述车门内把手111被拉动时,所述微处理器6会启动与其电性连接的距离感应器4,当所述车门11被限制了最大开启角度时,拉动所述车门外把手112可解除限制,从而可确保乘客从车内出来后顺利的关闭所述车门11。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技术的其它实施例中,所述距离感应器4的启动可有其它方式,如单独设置按钮等,所述开启角度限制解除方式也可采用另设按钮的方式,在此不作详述。以上为本技术的元件以及元件间的结构关系的简单介绍,以下再次结合图示2-3,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功能及有益效果。在车停好后拉动所述车门内把手11之前,所述调节板2的调节端22位于初始状态,即所述调节板2平行于所述滑轨14的状态,当车内人员拉动所述车门内把手112后,所述微处理器6会启动所述车门11上所设的距离感应器4,所述距离感应器4立刻感应所述车门11附近所述一定距离内是否有障碍物,并将结构反馈给所述微处理器6,当所述微处理器6获知没有障碍物,所述微处理器6会关闭所述距离传感器4,同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车门开启角度限制装置,包含有一连接在车身以及车门之间的开度限位机构,所述开度限位机构一端通过枢轴枢设在车身上的托架上,所述开度限位机构的另一端滑设在所述车门内的滑轨内,其特征在于,更包含有:一调节板,设于所述开度限位机构的上方,具有一枢设端以及一调节端,所述枢设端枢设在所述车门上,所述调节板常态下平行于所述滑轨,当需要限制车门开启角度时,所述调节板的调节端会围绕所述枢设端向下旋转;一偏心轮,设于所述调节板的调节端的上方,所述调节板的调节端弹性抵顶所述偏心轮下端,当所述偏心轮旋转时,所述调节板的调节端随着所述偏心轮的旋转而上下运动;一距离感应器设于所述车门上;一步进马达,驱动连接所述偏心轮;以及一微处理器,与所述距离感应器以及所述步进马达电性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车门开启角度限制装置,包含有一连接在车身以及车门之间的开度限位机构,所述开度限位机构一端通过枢轴枢设在车身上的托架上,所述开度限位机构的另一端滑设在所述车门内的滑轨内,其特征在于,更包含有: 一调节板,设于所述开度限位机构的上方,具有一枢设端以及一调节端,所述枢设端枢设在所述车门上,所述调节板常态下平行于所述滑轨,当需要限制车门开启角度时,所述调节板的调节端会围绕所述枢设端向下旋转; 一偏心轮,设于所述调节板的调节端的上方,所述调节板的调节端弹性抵顶所述偏心轮下端,当所述偏心轮旋转时,所述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世法
申请(专利权)人:昆达电脑科技昆山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