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涡式负压吸液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751416 阅读:1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30 06: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负压吸液装置,特别是一种旋涡式负压吸液装置;包括吸雾口、导流器、管接头和虹吸管,所述吸雾口的一端形成一个第一容置腔,其另一端设有一个吸入口,并且与上述第一容置腔贯通,其侧壁上设有一个进气孔,所述进气孔的内口沿与第一容置腔的底部贯通,导流器位于上述第一容置腔内,管接头盖接在第一容置腔的开口端面上,所述导流器上设有第一通孔,其一侧的端面上还设有一个凹腔,所述第一通孔的一端通过一个带内弧面的扩孔与凹腔贯通,所述管接头上设有第二通孔,其一侧的端面上还设有一个第二容置腔,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之间相贯通;其解决了现有负压吸液装置吸液量小、耗气量大的技术弊端,它用于输送液体,具有吸液量大,耗气量小等优点。(*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负压吸液装置,特别是一种旋涡式负压吸液装置
技术介绍
虹吸是一种流体力学现象,可以不借助泵而抽吸液体。处于较高位置的液体充满一根倒U形的管状结构(称为虹吸管)之后,开口于更低的位置。其工作原理:即先在连接管中创造一个低压环境,利用管内的气压与高位液体液面的大气压的气压差,将液体导入到连接管中,待液体通过连接管的最高点,并且连接管出口侧液位低于高位液体液位后,在重力的作用下,高位液体持续流入低位液体容器,直到高、低位液体的水平高度相同,液体停止流动。负压吸液装置即借助上述虹吸原理来输送液体的装置,由于其在输送液体时可以不借助泵进行工作,因此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特别是机械设备生产领域,例如冷镦机生产。目前市场上较为常见的负压吸液装置一般包括虹吸管、吸雾口、导流器和接管头,吸雾口的侧壁通常会设置一个进气口用于连接气管,导流器位于吸雾口内部,并且导流器一端的口沿会设置一个呈斜截面的导流扩孔来对应上述进气口,虹吸管通过管接头与吸雾口连接,并且管接头的内孔与导流器另一端的口沿配合。工作时先通过进气口往导流管内输气,借助气流的作用,使得吸雾口和导流器内形成一个相对低压环境,利用上述相对低压环境与虹吸管外大气环境的压差,将吸雾口对应的液体导入到虹吸管中,最终导流输送到另一容器中。但是上述结构的负压吸液装置,导流器一端的口沿是通过斜截面的导流扩孔来对应上述进气口,从进气口进入的气流是直接依着上述导流扩孔流向导流管,最终通过虹吸管输出到外界大气环境中,因此,从进气口输入的气流基本都是直入直出的状态,这使得吸雾口和导流器内要形成一个相对低压环境的过程比较慢,需要从进气口进行大量的输气,同时吸雾口和导流器内相对低压环境的效果不理想,使得吸雾口和导流器内由相对低压环境和大气环境之间压差产生的对液体的吸力小,吸液量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吸液量大,耗气量小的旋涡式负压吸液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设计的旋涡式负压吸液装置,包括吸雾口、导流器、管接头和虹吸管,所述吸雾口的一端形成一个第一容置腔,其另一端设有一个吸入口,并且与上述第一容置腔贯通,其侧壁上设有一个进气孔,所述进气孔的内口沿与第一容置腔的底部贯通,导流器位于上述第一容置腔内,管接头盖接在第一容置腔的开口端面上,所述导流器上设有第一通孔,其一侧的端面上还设有一个凹腔,所述凹腔朝向第一容置腔的底部,并与进气孔的内口沿对应,所述第一通孔的一端通过一个带内弧面的扩孔与凹腔贯通,所述管接头上设有第二通孔,其一侧的端面上还设有一个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二容置腔朝向第一容置腔,并且第一容置腔的高度和第二容置腔的高度之和与管接头的高度相等,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之间相贯通,虹吸管套接在第二通孔的外壁上。本技术中往进气孔内输气,上述气流先进入凹腔内,接着沿着带内弧面的扩孔缓缓进入第一通孔,由于上述凹腔及带内弧面的扩孔存在,进入第一通孔的气流呈旋涡式上升,因此能充分带走原本位于吸雾口和导流器内的空气,使得吸雾口和导流器内形成的低压环境,对比外界大气环境两者具有较大压差,因此能提升吸液量,同时往进气口输气的时间也较短,节约能源。作为优选,所述凹腔的深度h为0.01~0.1厘米。上述方案是本技术的最佳方案,其所达到的吸液效果及节气效果最好。为了提升本技术的气密性,所述导流器的外壁上设有一个径向凹槽,所述径向凹槽内嵌有密封圈。本技术得到的旋涡式负压吸液装置,其吸液量大,适合不同种类液体的输送;同时其耗气量小,节能性好,符合企业经济型发展方向。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1的整体分解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1中吸雾口、导流器和管接头三者组合的示意图;图3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实施例2的整体分解示意图;图5是实施例2中吸雾口、导流器和管接头三者组合的示意图。图中:吸雾口1、吸入口1-1、第一容置腔1-2、开口端面1-3、导流器2、第一通孔2-1、带内弧面的扩孔2-2、凹腔2-3、径向凹槽2-4、管接头3、第二通孔3-1、第二容置腔3-2、进气孔4、内口沿4-1、密封圈5、虹吸管6。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如图1和图2中所示的旋涡式负压吸液装置,包括吸雾口1、导流器2、管接头3和虹吸管6,所述吸雾口1的一端形成一个第一容置腔1-2,其另一端设有一个吸入口1-1,并且与上述第一容置腔1-2贯通,其侧壁上设有一个进气孔4,所述进气孔4的内口沿4-1与第一容置腔1-2的底部贯通,导流器2位于上述第一容置腔1-2内,管接头3盖接在第一容置腔1-2的开口端面1-3上,所述导流器2上设有第一通孔2-1,如图3所述,其一侧的端面上还设有一个凹腔2-3,所述凹腔2-3朝向第一容置腔1-2的底部,并与进气孔4的内口沿4-1对应,所述凹腔2-3的深度h为0.05厘米。所述第一通孔2-1的一端通过一个带内弧面的扩孔2-2与凹腔2-3贯通,所述管接头3上设有第二通孔3-1,其一侧的端面上还设有一个第二容置腔3-2,所述第二容置腔3-2朝向第一容置腔1-2,并且第一容置腔1-2的高度和第二容置腔3-2的高度之和与管接头3的高度相等,第一通孔2-1与第二通孔3-1之间相贯通,虹吸管6套接在第二通孔3-1的外壁上。当然在具体实施中,上述凹腔的深度h可以根据本装置所输送液体的种类、本装置中第一通孔2-1及吸入口1-1的最大内径等因素的变化,在0.01~0.1厘米范围内做适当的调整。本实施例中往进气孔4内输气,上述气流先进入凹腔2-3内,接着沿着带内弧面的扩孔2-2缓缓进入第一通孔2-1,由于上述凹腔2-3及带内弧面的扩孔2-2存在,进入第一通孔2-1的气流呈旋涡式上升,因此能充分带走原本位于吸雾口1和导流器2内的空气,使得吸雾口1和导流器2内形成的低压环境,对比外界大气环境两者具有较大压差,因此能提升吸液量,同时往进气口输气的时间也较短,节约能源。实施例2:如图4和图5中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旋涡式负压吸液装置,其大体结构与实施例1一致,但是为了提升本实施例中旋涡式负压吸液装置的气密性,所述导流器2的外壁上设有一个径向凹槽2-4,所述径向凹槽2-4内嵌有密封圈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旋涡式负压吸液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旋涡式负压吸液装置,包括吸雾口(1)、导流器(2)、管接头(3)和虹吸管(6),所述吸雾口(1)的一端形成一个第一容置腔(1?2),其另一端设有一个吸入口(1?1),并且与上述第一容置腔(1?2)贯通,其侧壁上设有一个进气孔(4),所述进气孔(4)的内口沿(4?1)与第一容置腔(1?2)的底部贯通,导流器(2)位于上述第一容置腔(1?2)内,管接头(3)盖接在第一容置腔(1?2)的开口端面(1?3)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器(2)上设有第一通孔(2?1),其一侧的端面上还设有一个凹腔(2?3),所述凹腔(2?3)朝向第一容置腔(1?2)的底部,并与进气孔(4)的内口沿(4?1)对应,所述第一通孔(2?1)的一端通过一个带内弧面的扩孔(2?2)与凹腔(2?3)贯通,所述管接头(3)上设有第二通孔(3?1),其一侧的端面上还设有一个第二容置腔(3?2),所述第二容置腔(3?2)朝向第一容置腔(1?2),并且第一容置腔(1?2)的高度和第二容置腔(3?2)的高度之和与管接头(3)的高度相等,第一通孔(2?1)与第二通孔(3?1)之间相贯通,虹吸管(6)套接在第二通孔(3?1)的外壁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旋涡式负压吸液装置,包括吸雾口(1)、导流器(2)、管接头(3)和虹吸管(6),所述吸雾口(1)的一端形成一个第一容置腔(1-2),其另一端设有一个吸入口(1-1),并且与上述第一容置腔(1-2)贯通,其侧壁上设有一个进气孔(4),所述进气孔(4)的内口沿(4-1)与第一容置腔(1-2)的底部贯通,导流器(2)位于上述第一容置腔(1-2)内,管接头(3)盖接在第一容置腔(1-2)的开口端面(1-3)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器(2)上设有第一通孔(2-1),其一侧的端面上还设有一个凹腔(2-3),所述凹腔(2-3)朝向第一容置腔(1-2)的底部,并与进气孔(4)的内口沿(4-1)对应,所述第一通孔(2-1)的一端通过一个带内弧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忠明姜菊芳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思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