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隔型聚乙烯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748981 阅读:1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30 05: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阻隔型聚乙烯膜,包括从上往下依次是电晕层、中间层以及非电晕层,各层通过挤出机挤压复合而成,所述电晕层和非电晕层分别由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及低密度聚乙烯组成,中间层为无规共聚聚丙烯,该阻隔型聚乙烯膜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薄膜两边使用聚乙烯可以改善薄膜阻水性能,由于在非电晕层使用了聚乙烯,产品热封温度得以降低,作为优选在非电晕层加入爽滑剂及开口剂,可以改善薄膜走机性能,中间层加入无规共聚聚丙烯可以改善薄膜阻气性,并且由于无规共聚聚丙烯与线性低密度聚乙烯有较好相容性可以提高层间结合力,避免材料分层,使包装后产品能够轻易滑动且不会发生粘结现象。(*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阻隔型聚乙烯膜
技术介绍
聚丙烯薄膜具有高透明、高挺度、高阻气性的特点,但其低温热封性能相对较差。虽然聚乙烯薄膜低温热封性好,但其透明度相对较差、挺度较小、阻气性较差。如果将两种薄膜进行干式复合,不但增加了成本,还会产生溶剂残留现象。由于PE与PP分子链段结构的不同,使用普通的PE与PP进行多层共挤吹膜,PE层与PP层之间无法结合牢固,将出现严重的分层现象。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人针对现有技术中聚乙烯膜的上述缺陷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之处,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阻隔型聚乙烯膜,解决单独使用聚乙烯与聚丙烯薄膜,产品阻水阻氧不高的问题。为了达到上述之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具体技术方案:阻隔型聚乙烯膜,包括从上往下依次是电晕层、中间层以及非电晕层,各层通过挤出机挤压复合而成,所述电晕层和非电晕层分别由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及低密度聚乙烯组成,中间层为无规共聚聚丙烯。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突出优点和效果: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阻隔型聚乙烯膜结构简单 ,使用方便,薄膜两边使用聚乙烯可以改善薄膜阻水性能,由于在非电晕层使用了聚乙烯,产品热封温度得以降低,作为优选在非电晕层加入爽滑剂及开口齐U,可以改善薄膜走机性能,中间层加入无规共聚聚丙烯可以改善薄膜阻气性,并且由于无规共聚聚丙烯与线性低密度聚乙烯有较好相容性可以提高层间结合力,避免材料分层,使包装后产品能够轻易滑动且不会发生粘结现象。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进一步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阐述。如图1所示,阻隔型聚乙烯膜,包括从上往下依次是电晕层1、中间层2以及非电晕3,各层通过挤出机挤压复合而成,所述电晕层I和非电晕层3分别由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及低密度聚乙烯组成,中间层2为无规共聚聚丙烯,该阻隔型聚乙烯膜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薄膜两边使用聚乙烯可以改善薄膜阻水性能,由于在非电晕层使用了聚乙烯,产品热封温度得以降低,作为优选在非电晕层加入爽滑剂及开口剂,可以改善薄膜走机性能,中间层加入无规共聚聚丙烯可以改善薄膜阻气性,并且由于无规共聚聚丙烯与线性低密度聚乙烯有较好相容性可以提高层间结合力,避免材料分层,使包装后产品能够轻易滑动且不会发生粘结现象。本技术的制作方法:按任意重量百分比将超低密度聚乙烯、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粒子,投入挤出机电晕层及非电晕层。作为优选在非电晕层中按重量百分比在其中混入芥酸酰胺0.5-5%,碳酸钙1%-10%。中层加入纯无规共聚聚丙烯。经挤出机将熔融物料挤入吹膜机或流涎机模头,然后冷却定型,非防粘层进行电晕处理,修边,收卷,即得到本技术薄I吴制品。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阻隔型聚乙烯膜,其特征在于:包括从上往下依次是电晕层、中间层以及非电晕层,各层通过挤出机挤压复合而成,所述电晕层和非电晕层分别由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及低密度聚乙烯组成,中间层为无规共聚聚丙烯。

【技术特征摘要】
1.阻隔型聚乙烯膜,其特征在于:包括从上往下依次是电晕层、中间层以及非电晕层,各层通过挤出机挤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思红汤亮罗斌孙恒
申请(专利权)人:晋江市新合发塑胶印刷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